嵯峨天皇与梁简文帝[折杨柳]的对比

2015-02-20 01:56吴月妹燕宏伟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意境

吴月妹 燕宏伟

(1、2.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泉州362700)



嵯峨天皇与梁简文帝[折杨柳]的对比

吴月妹1燕宏伟2

(1、2.闽南理工学院,福建泉州362700)

摘要:在日本文学史上,曾经出现一个汉诗的创作高峰期,就是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这个时期的日本,汉文学昌盛,和歌文化一度中断,产生的“敕撰三集”就深受中国唐代以及唐代之前诗歌的影响,作家们借鉴和模仿中国古诗词创作出了许多汉诗,其中嵯峨天皇的[折楊柳]明显是对梁简文帝的[折杨柳]一诗的借鉴和学习,是整个时代汉诗创作的缩影。

关键词:折杨柳 ;意境;汉诗;离愁

一、 萧纲与嵯峨的[折杨柳]简介

1、萧纲的[折杨柳]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曲中无边意, 并是为相思。

[折杨柳]原为南朝乐底民歌的曲调,历代仿作甚多。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折杨柳]是一首典型的哀春伤别之诗,以男性的视角,描写戍边军士的生活情景,诗人以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笔调,抒发了浓浓的依依思念之情。前四句应题,以实笔描写春景:暮春时节,杨柳繁茂,正是出门赏春之际,柳林枝繁叶茂,鸟飞难行,轻风吹来,花也迟落。其中“上春”字面理解应为早春之意,但杨柳已可“攀折”,且“叶密鸟飞碍”,不可能是早春时节,应为暮春。前两句虽描写实景,又隐含虚意。“杨柳乱成丝”中“丝”即“思”,“乱成丝”则为心乱如麻;咋见杨柳,浓浓的思念之意阵阵袭来,心烦意乱之下“攀折”杨柳。这美妙动人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眼中却都是思念。后四句“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则是边关场景的描写。“短萧”“画角”均为古代军中使用的乐器。边城短萧奏响,空荡荡的林子里画角悲鸣。“曲中无边意, 并是为相思。”短萧也好,画角也罢,虽是军乐,在诗人听来,却都是思念知音。

2、嵯峨天皇的[折杨柳]

楊柳正亂絲,春深攀折宜。花寒邊地雪,葉暖妓樓吹。

久戍歸期遠,空閨別怨悲。短簫無異曲,總是長相思。

嵯峨天皇 (784-842),日本第52代天皇,开启了宫廷文化繁盛的弘仁文化[2],在位期间积极推崇中国唐文化。他喜好汉诗,《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就是奉其敕令编纂的诗集。

嵯峨天皇的[折杨柳]这一诗乍看之下是闺中女子思君之景,实则主角为戍边男子,以男性角度,以客代主,思念家中女子。前两句亦是描绘春景。杨柳繁茂纷飞,已是深春堪折之时。“花寒邊地雪”同“葉暖妓樓吹”是两种极端状况的对比,这里并不是真的边地花寒雪飞,而是诗中人想象出来的,以“花寒”对“叶暖”,寒暖相对比,突出戍边地同闺中的极尽不同之环境,强烈的反差对比衬托出诗中人深沉的哀愁。边地花寒雪飘之时,家中妓楼却正叶暖歌飞。“久戍歸期遠”和“空閨別怨悲”又是一层对比。长期戍边归家遥遥无期,游子在外思乡思家;闺阁之人哀怨与君离别之愁,徒留满室悲怨叹息。离别的忧愁又更添上一层。短萧中吹出的没有他音,尽是相思之语。

二、萧纲[折杨柳]同嵯峨[折楊柳]的对比

1、字面对比

单纯从两诗的字面意思方面出发,可见下表的对照:

嵯峨天皇在诗中直接借用了“杨柳、攀折、相思”三词,语义相近的也有四处——“乱成丝—正乱丝、画角悲—别怨悲、无边意—无异曲、并是—总是”,完全不同的句子也有三句“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花寒邊地雪,葉暖妓樓吹,久戍歸期遠。”两诗均为四十个字,虽然使用的地方不尽相同,但是同样的字就有十三个,前两句和最后两句毫无疑问在场景还是意境上和萧纲之诗几近相同。从字面上很容易看出嵯峨天皇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萧纲的[折杨柳]诗。

嵯峨天皇在本诗中还对中国其他的古诗进行了借鉴,引用各种典故。“花寒”一词出自唐李峤(644-713)的《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 》中的“花寒仍荐菊,座晚更披莲。”“花寒邊地雪”整句写法上则是模仿李白[折杨柳]中的“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叶暖”一词也是同样出自此词句。而最后的“长相思”则是中国古代的乐府词牌名,模仿自唐诗人孟郊[折杨柳]中的“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同时,还是“花寒邊地雪”这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仿写,却也加入了不同的元素。萧纲的边塞春景里是一片枝繁叶茂,鸟飞花开的生机勃勃之景。萧纲身处偏安江南的南朝,其边境之地同边塞相差甚远,而嵯峨天皇的边地却是“花寒边地雪”。地理位置而言,萧梁在南,日本在北,这一“边地雪”却也契合嵯峨天皇本身所处的情境。

2、主题对比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是偏安江南,文风奢华轻艳,辞藻华丽。萧纲作为宫体诗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其诗多是描写男女之情的“艳情诗”。《梁书·简文帝纪》如此评价萧纲:“然伤于轻靡,当时号曰宫体。”[折杨柳]一诗是萧纲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边塞诗。自古中国就有“折柳赠别”一说,杨柳开始成为离别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始于南朝的梁陈时期。在此诗中,“伤离别”依然是主题,是以出征在外的“征夫”的形象,刻画“思乡”这一深刻的主题内涵。“思乡”是本诗的主旋律。

嵯峨天皇在[折楊柳]中延续了“伤离别”这一传统主题,与萧纲[折杨柳]同样是男性视角。如果说萧纲描写的是“征夫”的“征怨”的话,那么嵯峨天皇在本诗中就是以“征夫”在想象“闺中妇”思念征夫的哀怨,来反映与“征怨”相对应的“闺怨”主题。

两诗同是叙离别之情,都是离别之愁,但是此愁又非彼愁,在主题上又有区别。一个是戍边男子的思乡之愁,大气粗犷;另一个则是男女间的儿女情长,细腻婉约。类似的语言创造出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意境。

3、意境对比

萧纲在[折杨柳]一诗中,从男性思乡的角度,触景伤情,进而直抒胸臆,即为“实”的意境。开篇先是描写时下春景,以“杨柳”为中心描绘自然的景色,用杨柳定下了“伤别”的基调,引发思乡之愁。通过对于边关景色的描写,场面悲壮而大气,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

嵯峨天皇则运用了与萧纲不同的手法。前两句描写实景“杨柳乱丝,春深堪折”,引出虚景,以“征人”想象闺中妇人思君哀怨的“虚”的意境,以客代主。以想象中的“她”在闺中的无限相思之景,间接地抒发“征人”的思念之情。在手法上较为细腻、柔软,妇人的“柔”与“弱”更让整诗显现出宛曲回环的韵味。整首诗弥漫的“闺妇”哀怨愁同萧纲诗中磅礴大气场景堆砌出来的男子汉“乡愁”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两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意境上却是大相径庭。

三、结论

通过对萧纲与嵯峨[折杨柳]的对比,不难发现嵯峨天皇在创作[折楊柳]时,在主题、场景、意境上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萧纲的[折杨柳],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仿写。但嵯峨天皇又不是原原本本地对萧纲进行借鉴模仿,在创作时又参照了中国古代典故以及唐和唐以前诗人的作品。从这点上,足以看出嵯峨天皇本身的汉学功底及其汉诗创作的特点,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对于唐及唐以前的中国诗歌的推崇。当然,在创作[折楊柳]一诗时,嵯峨天皇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生搬硬套,在借鉴模仿的同时,通过对于中国诗人创作手法的学习,将富有自身特点的元素加入到汉诗创作中。从[折楊柳]一诗,可以窥探出嵯峨天皇在汉诗创作上的特点,即借鉴模仿中国诗人的同时,不断吸收学习,不再呆板、机械地进行借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道尽人世沧桑。而这也正是嵯峨天皇敕撰的《文華秀麗集》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洪,田军·古诗百科大辞典[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962.

[2]日本大百科全书[Z].日本:小学馆,1994.

(责任编辑:颜建华)

The Contrast of “Fold Willow” between Emperor Saga and Liang Jianwen Emperor

Wu Yuemei1Yan Hongwei2

(1、2.English Department, Min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nzhou362700, Fujian, China)

Abstract:In Heian period of Japan, Chinese literature is prosperous, and the Japanese poetry once interrupted. The emergence of the Three Imperial Anthologie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Dynasties before Tang .Japanese poets learned from Chinese ancient poetries to create a number of Chinese poetries. Emperor saga's "Fold Willow", is obviously imitative of the Liang Jian Wen Emperor’s “Fold Willow”. It is a microcosm of the entire era.

Key words:Fold Willow; artistic conception; Chinese poetry; the sorrow of parting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5)01-0003-03

作者简介:吴月妹(1985~),女,福建鲤城人,闽南理工学院英语系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4-11-20

猜你喜欢
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春回大地——感受中国画的笔墨如何营造意境之美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中國畫的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一朵花的意境
对中国当代风景油画中意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