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口性别结构变迁——基于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2015-02-19 01:36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沈君
人间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结构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沈君

傣族人口性别结构变迁——基于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沈君

摘要:人口性别比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类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因素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是制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地区人口性别比的研究,也是显得十分重要的。利用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傣族的人口性别比进行分析,得到性别结构的变迁。主要在傣族总人口、出生人口、城镇乡村以及分年龄组、分年龄组死亡人口等性别比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得更好的认识傣族人口的性别结构的变迁。

关键词:傣族人口;性别;结构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55-01

一、引言

所谓人口性别比构成就是指一个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表示平均每100个女性中相应地有多少男性数目,即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二、总人口性别比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状况及变化

总人口性别构成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全体人口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基本状况的主要标志之一。根据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统计资料计算,男女比例大致在96-107于平衡或正常。

因此,人口性别比分类多数主张将96-107为性别比平衡的区间,即性别比落在该区间之内的为性别比平衡的区间,而落在该区域之外的为不正常或性别比失调。

全国人口五、六普的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6.30和104.90,从全国数据来看,六普数据虽较五普的性别比低,但都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而汉族由于基数大的原因,与全国的人口性别比没有较大差异,两者的数据表达了一致的效果。而傣族的人口性别比五、六普的数据分别为99.81、98.23,均很大的低于全国和汉族的人口性别比。传统的中国生男偏好,傣族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反而,女性的数量要大于男性,所以,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喜好男性,傣族算是一个例外。

傣族的性别比在两次普查上没有较大的变化,原因猜想有二,一是傣族历来的文化、生产模式和固有的生育模式起着主要作用,使得没有其性别偏好;二是傣族的“认老根”的风俗,即同时期男女的一种结义行为,因此,傣族在性别上没有受到传统的中原文化所同化,保留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所以,在人口性别比没有其明显的男女差异。

三、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变迁

傣族人口性别比还属正常,而城市的偏低,只有86.34,六普还在继续为萎缩,这与傣族的受教育程度还是有直接的关系,据了解,傣族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要远低于女性,因为男性一旦成年就意味着要担负继承家里的产业,即橡胶林地。所以在城市男性的比例较女性是低的,并还在进一步的加大。而在城镇的性别比,还是要低于总体,虽然要远高于城市的性别比,但还存在这性别失调,在国家的小城镇的建设进行中,镇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进步,对人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所以还是在教育上,男性由于受教育的原因,还是要低于女性。再看乡村人口性别比,102.53、101.67,两普数据有一定的变化,女性人口在略微迁移,较少的一部分女性离开了乡村,和较少一部分男性回到了乡村,迁移在此,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之,五六普的城镇乡村对下,三者都在成一定比例的下降,说明男女的走向正在成反方向的发展或是部分女性向城镇流入,而乡村的性别比进一步萎缩。这也是“民族地区男性的婚姻难以解决,特别是乡村”,由于女性的迁移,使其没有更好的得到补充。这也反映了社会的分层情况,部分傣族的女性是族类的精英,男性有较大的几率成为社会的底层,因为他们的迁移、社会流动较于女性小队较少,而女性在求学、婚姻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而五普分年龄人口性别比,城市是在0-4岁、5-9岁、10-14岁和45-49岁比较高,即101.12、104.14、99.14和98.25,都在平均水平左右,从其年岁看,不是小孩,就是中老年组,而年轻的傣族在城市的性别比是相当低的,显得极为不正常,从15-34岁的男女城市的比例极低,正如前面所说,成年男性有于家庭、教育的原因,都留在了镇和乡村,继承家里的产业,很少外出。而镇、乡村的性别比曲线显得比较平缓下降,而正好弥补了城市傣族男性的稀少的原因,因为大部分男性都在镇或乡村集聚,乡村也更加的需要劳动力,特别是男性。而女性做为劳动的转移,向城市聚集,女性的选择要多于男性。

四、性别结构的年龄差异及变迁

(一)分年龄组性别比

基于五、六普数据的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人口性别比曲线较五普有小幅波动,同时更加趋于傣族的平均水平。较与五普,六普的10-14岁是一个小高峰,即104.74,15-24岁有一定的下降,由原来的103.05、100.27到99.51、97.56,均有不小的下降,说明女性在这一时段有所在上升或男性有所减少。可以说在20-24岁之间,六普有一个小的低谷,其后区间趋于平滑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0年的变化,有利于对傣族的研究。

(二)分年龄组死亡人口性别比

据调查,汉族的基数较大,和全国的死亡性别比数值较为接近,取其中之一的数据作为研究即可。而傣族的两普都有一定的上升,也就是说男性的死亡人数有所增加。在过去的十年里,全国的死亡性别比,增值大概在10左右,全国男性人口死亡率不断加大,男性人口面临社会各种压力、职业类型、家庭等因素,傣族又有其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家庭结构,所以,增速并没有加快。总之,傣族人口的死亡性别结构未达到全国的总体水平,所以,男性(即劳动力)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为今后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五、结论

与全国比较来看,傣族人口的分年龄组性别比都要低于其数值,也就是说傣族的各年龄性别比,都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傣族没有传统的生男偏好,与其独特的民俗(认老根)有关,同时,傣族的各年龄组的五、六普数据来看,均较为合理,没有呈现较大的变化,说明傣族还是主要基于长期以来的生育观念和固定的产业模式,没有较大改变。而在傣族的各年龄组死亡性别比上,傣族的五六普数据呈现较大变化,主要在几个年岁的比较,男性(即劳动力)呈现了较大的死亡率,说明这是傣族男性所面临着社会的各种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承担的各种社会选择。

注释:

资料来自:中国五次普查资料及2005年1%抽样资料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民族人口资料[M].民族出版社

[2]张海峰,白永平.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A],2008,西北人口出版

作者简介:沈君,(1989.9-),男,汉族,籍贯四川宜宾,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口统计与分析,民族人口、区域经济等。

猜你喜欢
结构
论高层建筑框剪结构优化设计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选型设计的初步探讨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超大型浮体结构碰撞损伤研究
一种特殊的“总提而分承”同位结构
律诗的开合结构
耳朵的结构
论结构
循环结构谨防“死循环”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