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隋唐宫廷燕乐之高丽伎

2015-02-19 01:36河南大学钟晗予
人间 2015年12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

河南大学钟晗予

浅析隋唐宫廷燕乐之高丽伎

河南大学钟晗予

摘要:隋唐是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而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高丽伎就是隋唐宫廷燕乐的其中一部。本文通过阐述高丽伎的来源与发展和高丽伎与其它十部伎在乐器种类、乐工人数组成等方面的比较,进而对高丽伎的风格特点做出总结,从而描绘出高丽伎在十部伎乐中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宫廷燕乐;高丽伎;箜篌引;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61-01

一、宫廷燕乐的来源与发展

二、高丽音乐的传入与发展

西汉年间,在张骞尚未出使西域前,中原与西域就有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三辅黄图》卷四记载,汉高祖与戚夫人“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于阗乐就泛指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这就说明了在汉高祖时期,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已通过民间渠道传入中原,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定期演奏的节目之一。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西汉与中亚诸多国家联系在了一起,促成了汉夷之间第一次文化大交流。

北魏时期,《隋书》志所载:“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间繁会其声,以列于太乐”。其中的“因得其伎”就是日后流传甚广的高丽伎,安国伎。后魏时期,太武帝逐走冯弘,第二年与西域各国一同将安国,高丽,疏勒进献朝廷,使其在中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北周时期,统治者又将其列为宫廷乐部。发展到隋朝时期,高丽伎已成为宫廷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隋“七部伎”、“九部伎”•唐“九部伎”、“十部伎”中的一部分。

三、朝鲜名曲《箜篌引》(公无渡河)

诗歌原文:

琴操曰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遂溺死。妻乃援箜篌而鼓之,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河?

通过分析对本单位在国外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施工设备进行保养、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设备维修方面存在的现状,找到产生相关现象的原因,通过合理的措施更好地管理和使用相关的设备,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实际效用。

《箜篌引》又名公无渡河,是古代朝鲜的民间歌谣,其伴奏乐器就是箜篌。《古今注》记载:“《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刺舟,见一白首狂夫,披发携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溺死。妻乃援箜篌而鼓之,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声音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写其声,为琴操五十七曲第九首”。自从《箜篌引》被收入汉乐府后就在各个阶级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后来,随着那些大文学家们诸如曹植、李白、李贺等因此为题材进行再创作,它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后人常用这首诗来讽喻对方身陷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四、高丽伎的风格特点与乐器特点

目前正史中对高丽乐方面的记载有:

《隋书•音乐志》:“高丽,歌曲有《芝栖》,舞曲有《歌芝栖》。乐器有弹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笙、箫、小荜篥、桃皮筚篥、腰鼓、齐鼓、担鼓、贝等十四部,工十八人。”

《旧唐书•音乐志》:“高丽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裤,赤皮靴,五色绦绳。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裤,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乐用弹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义嘴笛一、笙一、箫一、小筚篥一、大筚篥一、桃皮筚篥一、腰鼓一、齐鼓一、担鼓一、贝一。武太后时尚二十五曲,今唯习一曲,衣服亦寝衰败,失其本风。”

《新唐书•礼乐志》:“高丽伎,有弹琴、凤首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以蛇皮为槽,厚寸余,有鳞甲,楸木为面,象牙为杆拨,画国王形。又有五弦、义嘴笛、笙、葫芦笙、箫、小筚篥、桃皮筚篥、腰鼓、齐鼓、担鼓、龟头鼓、铁版、贝、大筚篥。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

从以上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高丽乐往往是配上舞蹈,以乐舞的形式呈现的。但很遗憾的是史料上记载的歌曲《芝栖》,与舞曲《歌芝栖》词曲早已失传,后人也只能是从文字记载中去现象当时的情景。文献中记载的乐器也是大致相同的。但因为这些乐器都为木制品,易腐烂,不易保存。所以至今没有发现高丽乐的乐器。但仅从史料记载,我们也不难想象的出当时演奏高丽乐时那又唱又跳的欢快场景。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倒是发现了不少高丽乐乐器的影子。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史料记载的可信性。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是从集安和平壤一代的高句丽壁画中的舞蹈场面来研究高丽乐的舞蹈动作、服装风格、演奏场合等问题的。

高丽伎的风格特点:1、具有民族特色的北方音乐。因高句丽民族建国前就生活在鸭绿江与浑江流域先后有一千多年,所以在高句丽音乐形成过程中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吸取了中原和北方各民族的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形成了一种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高句丽民族特色的北方音乐。2、高丽伎的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高句丽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形式与艺术造型,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流行与各国。3、舞者所穿的衣服、鞋、帽、均有一定的规范,并且有着头戴鸟羽之俗。

高丽乐的乐器特点:我引见了《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第55、56页中的

图表,目的是通过介绍隋朝九部乐所用的乐器情况,对高丽伎的乐器特点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从上面这个图表中看出,笛在九部伎中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其次是笙和箫当然高丽伎也使用了这几件乐器。这不但让高丽伎有了与其他几部伎乐相同的音乐感觉外,还使九部乐有共同的相似之处。高丽伎使用的与清商乐相同的乐器有:笛、箫、琵琶、五弦、节鼓;高丽伎使用的与其他七部乐相同的乐器有:笙、箫、弹筝、琵琶、五弦、卧箜篌、竖箜篌、腰鼓、小筚篥、齐鼓、担鼓、贝;高丽伎使用的与其他八部乐不同的乐器有:桃皮筚篥与义嘴笛。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分析出,高丽伎即吸取借鉴了些许外来音乐的部分要素,也使用了些属于自己本民族独特风格的乐器(如:桃皮筚篥与义嘴笛。桃皮筚篥是筚篥的一种,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吹口的材质不同。桃皮筚篥的吹口是由桃树枝的皮做成的。它们的音色也就因材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中国筚篥音色明亮高亢,而桃皮筚篥的音色除了明亮高亢外还透着些“干涩”。义嘴笛则是横笛加一吹嘴形成的。横笛音色较为丰富、饱满,而义嘴笛的音色除了较丰富、饱满外还透着些“粗犷。”)

隋朝九部乐的演奏顺序为:1、清商乐、2、西凉乐、3、龟兹乐、4、天竺乐、5、康国乐、6、疏勒乐、7、安国乐、8、高丽乐、9、礼毕曲。这样一来,九部乐整体的表演风格就从清商乐的热烈、宏伟再到各个乐部风格迥异的带有各民族特色的音乐,这给听者带来了跌宕起伏的视听冲击,怎能不动人心弦呢!由此也可以看出高丽伎在十部伎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首尾呼应,总结整个音乐。

参考文献:

[1]《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金秋

[2]《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3]《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五月版[4]《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七月版

[5]《高句丽民族文化研究》李殿福

[6]《古民俗研究》耿铁秋1990年九月版

[7]《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杨育1997年六月版

[8]《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9]《新唐书》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版

[10]《旧唐书》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版

[11]《隋书》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

[12]《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
《海青拿天鹅》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从地域版块浅析汉民族及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谈谈王洛宾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
试论加强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培养途径
电视剧中的音乐叙事作用浅析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浅析东北秧歌的风格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