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王悦
纯文学作品消费趋势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王悦
摘要:在商品经济为主导的文学市场,消费文化和文学传播媒介的更新使文学消费出现了新变化。这使纯文学的阅读量下降,但这是否代表纯文学的衰微,会不会影响其价值和地位呢?从历时性角度看,社会稳定发展是纯文学消费降低的深层原因。从共时性角度看,纯文学消费量将和社会教育水平提升、社会中产阶层人数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文学消费;纯文学;社会稳定;教育水平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19-01
目前,在文学研究领域,对文学消费状况的反思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商品消费对文学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使当代文学获得了自我更新的可能。研究者指出“在这新媒介主导的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必须顺应这样的变化,寻求文学理论的进一步转型。”[1]另一种认为,消费文化的介入,使文学的独立性、严肃性受到了损害。研究者认为“文学遭遇影像、符号的挑战,图像增殖使得纯文学的消费式微;审美方式发生变化,对形而上的价值追求淡漠,对整体、本质的思考缺乏,相反,速食的、戏谑的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兴起。”[2]就“消费时代,纯文学是否真的失落了”这一问题,本文将借助历时、共时两个角度进行新的思考。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纯文学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由于对立物的不同,纯文学的所指不断变化。[3]五四时期,对立载道与消遣的文学,出现了“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文学一家独大,许多五四时的“纯文学”成了“异端”“毒草”。八十年代,对文学政治性、功利性反思,“纯文学”又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和创作主体的独立性。[4]虽然这些时期纯文学的内涵不断变化,但是也可以发现其共性:与流行文学的对立性、自身的严肃性、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文学主张的自觉,要引起集体性关注的努力。从这些难以量化的特性看,“纯文学”的繁荣,需要读者阅读期待中包含反思性的问题,认同严肃的生活态度、关注人性、现实。但从历时性角度看,只有当社会出现了动荡或革新时,社会问题、人生追问才会成为紧迫的个人问题,大众的期待视野才会统一对严肃社会问题和人生话题进行关注。但在大部分和平时期,这些包含“纯文学”特性的作品,并不是大众读者主动消费的文学对象。对纯文学的主题、思想、形式能够保持持续关注的,主要还是社会精英群体。建国以后,社会渐趋稳定,能够吸引大众读者保持持续关注的集体性问题逐渐减少。所以,纯文学作品消费的减少符合纯文学发展的规律。纯文学的消费正从大众的大群体重新回到精英小群体。
把纯文学消费状况,放在历史纵坐标上看,可以发现,进入新世纪以后,商业的发达和传播媒体的革新,并不是纯文学走向没落的实质性原因。未来商业的无孔不侵和文学传播媒介的进一步更新,并不会导致纯文学的持续衰落。从空间的横坐标上来看,因为纯文学稳定的消费群体来自社会精英群体,所以纯文学的消费量反而会随着社会教育程度的提升和具有纯文学需求的中产阶层人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这两个因素的提升又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传播媒体的进步。相对而言,历史上特殊时期对纯文学的集体消费,反而是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变形”现象。在通俗文学再一次成为文学消费的主体后,被战争、政治强制隔断的通俗文学的消费盛况也将回归。而曾在历代大众中流行的文学主题、元素,文学生产模式也将以旧有或新的方式“卷土重来”。因此,当代纯文学消费的减少,并不能简单归结为社会认知深度的倒退。
许多研究者忧虑:纯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将被通俗文学所取代;微阅读带来的阅读快餐化、碎片化将降低阅读的深度,削弱阅读主体的思考深度和主体性。纯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会不会被通俗文学所取代?如果说价值和地位是以消费的数量来衡量的话,这种取代已经实现。但纯文学价值和意义能不能以一个时代的消费数量来衡量?贺拉斯在《诗艺》中把文学的价值概括为“甜美”和“有用”两个方面[5]。从这两个角度看,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有用”特性更多与其自身的定位和坚守有关。就纯文学的价值和地位问题,笔者对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主导现在和未来文学消费市场的80后、90后读者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你最愿意消费的纸质书是?
A哲学经典B工具书C文学经典D通俗小说E历史书F报刊杂志G其他
2、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学,你会引导孩子阅读哪类书籍?
A文学经典B儿童通俗读物C少儿科普D教材参考书E其他
由上可知,虽然纯文学在文学市场上呈衰微趋势,但读者对文学经典的认可度依然很高。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和文学消费市场的通俗化,并没有影响到纯文学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虽然仍有一部分读者的阅读趣味集中在纯文学涉及的严肃性问题上,但集体的严肃性叙事狂欢的时代过去了。纯文学云集响应的号召力不再了,但对它所关注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只是从集体性的社会思考转变成了独立的个人思考。同时,精英读者也不会因为文学生产传播方式的改变大幅度改变对纯文学的消费。目前纯文学消费的减少,并不能表明纯文学的衰落和读者阅读水平的倒退,反而有利于文学创作分工的细化和个人化,有利于纯文学深度和独特性的提升。这一现象也将把研究者引向个人和家庭的领域,以及更重要的“世俗化个人的自我”[6]。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赵牧.媒介狂欢与理论沉潜[J].学术月刊,2014,(04)∶127-132.
[2]杨博.媒介变迁与新世纪文学转型[J].当代文坛,2012,(06)∶115-118.
[3]陈国恩.“纯文学”究竟是什么[J].学术月刊,2008,(09)∶88-91.
[4]付建舟.中国现代纯文学观的发生[J].文学评论,2009,(04)∶143-148.
[5]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福克兰•莫尔特.通向大众消费之路[A].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8.
作者简介:王悦(1989-),女,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