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宇,杨丽宏
(1.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2.云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云南昆明650223)
在全球两次金融危机下,德国经济先遭重创,而后强劲反弹,出口大增,失业率甚至持续下降,这使得“德国模式”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2009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4.7%,出口下降了17.9%,这是自1949年以来经历到的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是德国经济却迅速恢复,在2010年取得了近20年来最高的3.6%增长后,2011年的增长率又达3%,①史世伟:《德国,这边风景独好》,《金融博览》2012年第3期。与其他迟迟未能从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的国家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同样瑞士在金融危机中也表现不俗,瑞士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老牌企业,因为良好产品口碑,又注重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加倾向购买真正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所以在这次危机中依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纵观这些能较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国家,人们发现,两国的工业产品和服务受到全球消费者青睐,在生产、设计、加工方面掌握成熟可靠的技术,是其取得经济成就的重要原因。而究其根本则是这些国家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其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了大量能适应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应用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滇西民族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较弱,产业分散且交通不便,其地形地貌和目前产业发展情况与瑞士经济腾飞前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滇西借鉴瑞士等西欧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试点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具有现实可行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很多企业面临生产、研发、技术革新等应用技术人才难求之苦。而传统上,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在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式重视培养学术型人才,特别是在本科层次强调学生的理论水平,相对忽视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加之办学经费与条件所限,大量举办文科类、管理类学科,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毕业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导致这类毕业生就业困难,同时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人才又很难提供。基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于培养少数去“发现”或“发明”的研究人员。①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新型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的外部需求。应用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将成为我国快速实现工业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环节。正如2013年10月教育部官员在重庆合川举办的首届中德国际教育论坛上指出的“中国经济的升级,需要自己的应用技术大学。”在中国建立新的应用技术大学和促进原有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30余所本科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②教育部:《130余所本科高校提出转型申请》,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26/c_126676906.htm.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是教育部对滇西扶贫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举措,试点设想也是教育部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过程中逐步成形、不断深化的。2012年4月17-19日,以鲁昕副部长为组长的教育部调研组对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调研。在这次实地调研德宏、保山等州市时鲁部长提出,要在滇西片区针对滇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色学院,如普洱市可针对普洱茶产业建设普洱茶学院、德宏可针对咖啡产业建设咖啡学院等,满足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对产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此基础上,提出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并作为探索国家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战略性试点之一。2013年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草拟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学院筹建落地初步申报方案》,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建工作正式启动。随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试点写进了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印发的《加快滇西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 (2012-2017年)》,明确提出了依托大中型企业和行业协会以省部共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按照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要求,试办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加快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产业发展不充分的人才瓶颈制约问题,为人才强省战略服务,被列入了云南2014年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③
滇西片区国土面积20.9万平方公里,有26个世居民族,15个云南独有少数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3个特困民族,滇西片区10州市56个县(市)中,民族自治县达到21个,呈现出多民族、边境、贫困的特点。2010年末,片区总人口1751.1万人,超过云南省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超过86%的人口 (1499.4万人)居住在农村,城镇化率仅为27%。滇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条件独特,与东南亚、南亚多国接壤或相邻,与周边国家产业互补性强,是国家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前沿,发展潜力巨大。滇西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虽然取得巨大的成绩,但在发展程度上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差距明显,并呈继续拉大趋势。2013年,2300元扶贫标准以下人口为267.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8.0% ,比全国平均水平 (8.5%)高9.5个百分点,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表1 2012年滇西10州市人均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同时,滇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及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缓慢、长期在低附加值产业链的低端徘徊。实际情况表明滇西的贫困是素质型贫困①《教育部全力推进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工作》,《教育部简报》第218期,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65/201301/146903.html,缺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滇西产业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表2 2012年滇西10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情况
总体而言,云南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滞后。2013年,云南普通高校共有67所,在校本专科生5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5.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二是本专科结构比例不合理。云南每百万人口本科院校0.62所,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04%;每十万人口普通本科在校生770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8%。滇西地区每百万人口本科院校0.27所,每十万人口普通本科在校生245人,这两个比例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82%、24.95%,特别是面向滇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偏少。三是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云南现有普通本科高校多数是由师专升格而成,其中滇西6所本科高校5所由师专升格,现有本科高校转型难度大。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极不适应滇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四是滇西片区高等教育层次偏低。至2014年6月,云南省有30所本科院校、37所高职 (专科)学校,滇西片区10个州市19万平方公里、1600万人口仅有本科院校6所 (含1所独立学院),高职 (专科)11所。滇西地处边境,战略位置重要,但高等教育对外辐射力弱。
民族贫困地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要立足于区域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需要,通过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改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精准扶贫。教育部滇西调研发现,素质型贫困是滇西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那么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滇西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价值,提升滇西产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最终实现滇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滇西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而对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是当前可行有效的选择。
云南在西部大开发处于重要战略位置,中央提出要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处于开放最前沿的滇西民族贫困地区将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建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可以有效解决因应用人才瓶颈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通过大量培养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加快滇西特色优势产业振兴步伐,大力提升滇西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滇西精准扶贫。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还将发挥集聚外来优秀人才、留住滇西优秀人才的作用,形成支撑滇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群体,探索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的新道路和新模式。因此,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将满足滇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的紧迫要求。
优势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①陈婧:《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探究——以浙江绍兴为例》,《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是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重要途径。从滇西产业发展来看,主导产业发展虽然在当地经济总量占有重要地位,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效益未能充分释放。如据统计,2012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园面积580万亩,采摘面积472万亩,茶叶产量达27.3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223.2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1.09亿元,工业产值102.2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茶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产业发展仍处在以销售原料茶为主的初级阶段。②杨显鸿:《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茶叶》2012年第4期。云南省毛茶价格位列全国倒数第二,仅为全国平均单价的一半,成品茶价格为全国平均价的36%,位列全国倒数第四,茶企业多、散、弱的现状难以改变。行业科技水平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弱,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作为云南茶品牌的普洱茶产业多年来以原料茶为主,企业技术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是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缺乏茶叶种植、加工生产、营销、茶文化传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推动茶产业发展。因此,应用技术大学需要通过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上为地方优势主导产业服务。
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应是将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为依托,坚持面向和服务地方发展需要,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分布在不同州市的特色学院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办学和专业设置。③何金平,邹平,杨丽宏,徐延宇:《试点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如,设立在丽江的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就针对丽江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当前只设置国际酒店管理一个专业;设立在普洱市的普洱茶学院只设置了服务滇西和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茶学专业(包括了普洱茶文化与商贸方向以及茶叶生茶与管理方向两个方向);设立在临沧市的农业学院针对临沧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设立红茶专业和干果专业等等。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当前所急需的高层次技能人才,特别是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所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除了人才培养外,应用技术大学还要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应主要定位为应用研究。通过鼓励教师研发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对产业发展开展全面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
民族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也是民族贫困地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重要使命。挖掘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植根于多民族丰富的文化土壤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进民族文化进步也是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要目标。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2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的文化样式各具特色、充满魅力。如白族的本主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等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云南文产集团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习俗及历史背景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链。云南文产集团决定创办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文化产业学院,根据云南和滇西丰富的民族文化优势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人才需求市场,将主要培养的是表演、民族文化创意与传承的专业技术人才。
傣医、傣药的发展历史悠久,1983年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重点开发;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由于西双版纳缺乏人才的支撑,致使其发展与湄公河流域的泰国发展缓慢。为发展民族医药,带动高端康复健康产业,推动傣医药文化繁荣,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设立傣医药学院,与西双版纳傣药开发与药材种植基地、傣医药应用协同创新基地,吸纳合作企业、合作高校(包括国外高校)及相关的研究机构,构建西双版纳傣医药集团,构成支撑健康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并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形成定制化的人才供应链,为傣医药事业和傣医药文化发展提供技术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民族文化相关的学院聘请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工艺、技术大师作为兼职教师,依靠这些大师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传承创新少数民族文化。
滇西地区高等教育发挥的基础薄弱,如果不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因循守旧,只能在原有轨道上徘徊,低水平发展,无法有效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因此,作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试点,只有大胆创新才能实现快速发展,达到建设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力图建成直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型大学,其定位一开始就是创新建设的大学。通过新型大学的探索,推动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设置、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领域的改革,使高等教育的发展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更好地解决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如何发展、贫困地区需要建立什么样高校、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采取一个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研究中心 (即“1+N+M”)的开放式办学构架。实行大学和学院两级分层管理。整个大学根据各特色学院校园分布的特殊性,采用总部对特色学院虚实有机结合的管理,通过网络实现对各特色学院的在线实时管理。特色学院在办学主体上实施创新,既可以公办、也可以民办,还鼓励进行混合所有制的办学,充分激活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学院建设发展中。特色学院按照“产教对接、空间贴近、带动滇西,辐射周边”、 “扶特、扶优、补缺”,和“创办一个学院,打响一个品牌,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原则设置,直接服务于所对应的特色优势产业。①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建工作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试点方案》,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研讨会,2013年7月。
学校建设按照“省部共建、产教融合、分层管理、合作办学、开放衔接”的原则进行。在办学理念、空间布局、人才培养模式、治理结构上均进行了大胆创新。特别是部分特色学院的建设将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形式,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条件问题,扩大民族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预见,建成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为民族贫困地区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