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广珍,李寿欣,王树青
(1.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抑制句子理解中外来干扰的差异
贾广珍1,李寿欣2,王树青1
(1.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实验筛选了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组被试,设置了不同的探测刺激类别和干扰材料的意义性,以考察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抑制外来干扰信息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干扰刺激意义性对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场独立个体的抑制能力好于场依存个体。干扰材料的意义性对抑制有影响。相对于无意义材料,有意义材料的干扰更难于被抑制。
关键词:认知方式;抑制;外来干扰
人们在读或者听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外来无关的干扰,如周围环境的噪音、其它分心刺激和白日梦等。因此,语言理解的过程需要抑制机制的参与。很多研究者通过个体差异的研究探讨了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例如,有研究表明对外来干扰刺激的抑制效率与理解能力的高低有关[1]。以语言理解能力高低不同的两组人为被试,探讨复合句的阅读过程中对外在干扰信息的抑制效率,结果表明,不同语言理解能力的个体在抑制干扰信息的效率上存在差异,低理解能力者的抑制效率较低;而且干扰材料的性质对语言理解能力不同的被试有不同的影响,低理解能力者更难以抑制与目标材料有关的干扰材料。在另一项采用自控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干扰强度不同的条件下,自控速对低理解能力者抑制机制的改善作用也不大[2]。另外,有研究发现年龄也是影响抑制效率的因素[3-4],当要求被试阅读插入干扰材料的短文时,结果发现,与年轻人相比,干扰材料使老年人的阅读时间更长;并且当干扰材料与短文有意义联系时,老年人受到的影响更大,这说明老年人抑制干扰材料能力较差。
所谓场依存性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依赖于内部或外部参照的倾向性,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特点,场独立者受外界线索影响较少,倾向于以内在线索为参照;与场独立者相对应,场依存者更多地以外界线索为参照进行信息加工[5]。由于场独立者加工信息时以内部参照为主,因此很可能较好地抑制语言理解中的外来无关刺激,而场依存者对外来无关刺激的抑制可能会较差。有研究者采用眼动技术探讨了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篇章阅读中抑制外来无关刺激的差异,发现场独立个体的抑制能力更强[6]。还有研究者采用Stroop范式发现了场独立个体在字词水平上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7]。而句子是阅读理解的基本单元,探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句子水平上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干扰刺激的意义性是影响抑制效率的重要因素,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干扰刺激意义性上是否有差异表现,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本研究设置了干扰材料的意义性和不同的探测刺激类别,考察场依存和场独立个体抑制外来干扰信息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干扰刺激的意义性对抑制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选取某师范大学70名大二学生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共选取典型场独立被试19名(年龄:M=19.10;SD=2.06),其中男生10人,女生9人。典型场依存被试19名(年龄:M=19.02;SD=1.91),其中男生9人,女生10人。被试平均年龄19.06岁,其视力(含矫正视力)、色觉正常,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后赠送被试小纪念品。
本实验采用2×2×2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认知方式(场依存、场独立)为被试间变量,干扰材料的意义性(真词、假词)为组内变量,探测刺激类别(干扰性探测刺激、控制性探测刺激)为组内变量。计算机记录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数。
实验材料分为实验句和填充句,其中实验句48个,填充句24个。实验句为两从句复合句,前一个为状语从句,后一个为主句。所有句子的句法结构及字词组成一致。每个实验句插入3个双字词作为干扰词,其中插入假词和真词的句子各为24个。对于真词干扰的24个句子,有8个句子为“是”反应刺激,即探测刺激为句子中的干扰项;8个句子为干扰性“否”反应探测刺激;另外8个句子为控制性“否”反应探测刺激。24个假词干扰句子和真词干扰句子相同。并且对于真词干扰的句子,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两类“否”反应探测项目在读音上不同,词频上相近。24个填充句与实验句的结构相同,但是干扰材料插入的位置随机,以平衡“是”“否”反应的比例。
表1 实验材料示例
使用计算机(Pentium4.0,CPU主频1.7 G,17吋显示器,分辨率1024×768)呈现刺激并记录被试的反应。实验程序用E-prime1.0编制。
首先,声音信号(100 ms)响起的同时,在计算机的左边呈现一个注视点“+”字提示符(550 ms),间隔200 ms后,以系列方式从左向右逐字或词呈现实验材料,其中双字窗口的呈现时间为500 ms,单字窗口的呈现时间为450 ms。先呈现混合了干扰刺激的句子,目标句与干扰项目以颜色来加以区分,组成句子的词为浅黄色,干扰项目为浅蓝色。要求被试在理解记忆目标句的同时尽可能地忽视干扰刺激。读完一个句子后,呈现一个白色的探测刺激,让被试判断它是否属于刚才所读的目标句,并尽可能迅速准确地按键反应。探测刺激最多呈现3 000 ms,超过这个时间仍未反应被认为是错误反应。每次反应后,延迟200 ms给出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信息(750 ms),随后呈现一个由12个字组成的测试句,让被试判断它是否与刚才所读的目标句意思一致,并按键反应。反应的方式和规则与前面对探测词的反应相一致。测试句最多呈现5 000 ms。每次反应后,也伴随着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信息(750 ms)。间隔100 ms后,呈现下一个实验句。计算机记录探测刺激再认反应的反应时与正确率以及问题回答的情况。另外进行了按键平衡,场独立、场依存被试中各有一半的被试对“是”反应按“Z”,对“否”反应按“M” 键,另一半被试则相反。
对被试的数据进行统计之前,剔除错误率过高(大于10%)的2名被试,只统计剩余36名被试的数据,其中场独立18人,场依存18人。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MANOVA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数据分别以被试为随机变量(F1)和以项目为随机变量(F2)进行分析。
二、结果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2(认知方式)×2 (干扰材料的意义性)×2(“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1(1,34)=42.45,p<0.001;F2(1,28)=7.73,p<0.01,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871.1 ms)大于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801.2 ms)。干扰材料意义性的主效应显著,F1(1,34)=15.70,p<0.001,F2(1,28)=5.55,p<0.05,真词的反应时(867.6 ms)大于假词的反应时(804.8 ms)。认知方式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1,34)=7.75,p<0.01;F2(1,28)=70.85,p<0.001,场依存的反应时(914.9 ms)大于场独立的反应时(757.4 ms)。
干扰材料的意义性和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和干扰材料的意义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两组被试在各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标准差见表2。
表2 被试在各种处理条件下的反应时、标准差(单位:毫秒)
认知方式和“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的交互作用在F1的分析中达到边缘显著,F1(1,34)=3.88,p=0.057;在F2的分析中不显著。进一步检验表明,对于场依存个体,两类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差异极其显著,F1(1,34)=36.01,p<0.001。对于场独立个体,两类探测刺激的反应。
时差异显著,F1(1,34)=10.32,p<0.01。对场独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在不同探测刺激下的反应时之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t=1.97,p=0.057,差异达到边缘显著。说明场依存个体对干扰性材料的抑制较差,而场独立个体较好地抑制了干扰。认知方式、“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和干扰材料的意义性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正确率进行2(认知方式)×2 (干扰材料的意义性)×2(“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1,34)=5.69,p<0.05;F2(1,28)=6.60,p<0.05,干扰性探测刺激的正确率(0.948)小于控制性探测刺激的正确率(0.959)。干扰材料意义性的主效应不显著。认知方式的主效应在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达到边缘显著F1(1,34)=3.87,p=0.057,场依存个体的正确率为(0.947),小于场独立个体的正确率(0.959);以项目为随机变量时不显著。“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和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F1(1,34)=4.95,p<0.05;F2(1,28)=4.96,p<0.05, 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场依存个体,干扰性探测刺激的正确率小于控制性探测刺激的正确率,且差异显著,F1(1,34)=10.62,p<0.01;F2(1,28)=11.56,p<0.01。对于场独立个体,干扰性探测刺激的正确率和控制性探测刺激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干扰材料的意义性和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和干扰材料的意义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认知方式、“否”反应探测刺激类别和干扰材料的意义性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三、讨论
本实验中,认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而且认知方式和探测刺激类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的交互作用都显著,进一步分析后,对于场依存个体,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和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差异显著,说明外来无关信息对场依存个体干扰较大,场依存个体没有很好地抑制外来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对于场独立个体,干扰性探测刺激和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场独立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来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说场独立个体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高于场依存个体。究其原因:
首先,当被试看到实验材料时,需要根据实验任务的要求,认真地逐词阅读目标材料,理解句子的含义。而当遇到干扰材料的时候,需要努力克服干扰材料的干扰,争取保持对目标句含义的把握。在这样的阅读加工中,涉及到认知重组的过程。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场独立个体的认知重组能力高于场依存个体[5]。所以,与场依存个体相比,具有更好的认知重组能力的场独立个体,能够更好的抑制实验句子中无关信息的干扰。
其次,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性的限定,无关信息的激活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抑制,工作记忆的容量越高,抑制干扰信息的效率越高;而工作记忆的容量越低,干扰信息越难以抑制[8]。已有的研究发现,场独立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大于场依存个体。所以工作记忆容量较小的场依存个体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较弱,在阅读理解中受到干扰词的干扰较大。
第三,在本实验中,要求被试注意黄颜色的目标刺激,同时忽略蓝颜色的干扰刺激,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被试进行选择性注意。而研究者发现,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选择性注意能力不同,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场独立个体的成绩明显好于场依存个体,而场依存个体更容易犯错误[9]。因此,选择性注意能力高的场独立个体能够更好的注意目标刺激而忽略干扰刺激,表现出更高的抑制干扰刺激的能力。
干扰材料的意义性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类别效应,有意义的干扰材料比无意义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这可能是因为抑制机制的作用是阻止或降低干扰信息的激活,抑制效率应该与干扰的激活程度有关,越容易激活的、激活程度越高的干扰越难以被抑制。有意义的真词在人的心理词典中存在相应的心理表征,在语义网络中与其它概念有更多的联系,因而很容易被激活和提取。相反,无意义的假词在人们的心理词典中并不存在,与已有的概念没有相应的语义联系。所以与无意义的假词干扰材料相比,有意义的真词干扰更容易与已有概念建立联系,更容易在加工目标项目时被激活,从而更难以被抑制。
另外,认知方式和干扰材料的意义性不存在交互作用,不论是对于有意义的干扰材料还是无意义的干扰材料,场独立个体的抑制成绩均好于场依存个体,说明尽管真词和假词的抑制难度存在差异,但是对于场依存个体的干扰总是大于场独立个体。
四、结论
本研究设置了干扰材料的意义性和不同的探测刺激类别,考察场依存和场独立个体抑制外来干扰信息能力的差异以及干扰刺激意义性对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抑制句子外来干扰信息的能力上存在差异,场独立个体的抑制能力好于场依存个体。并且,干扰材料的意义性对抑制有影响。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的干扰更难抑制。
参考文献:
[1]杨丽霞,陈永明.句子加工水平上对外在干扰的抑制机制[J].心理学报,2002,34(6):553-560.
[2]杨丽霞,陈永明,崔耀,等.理解能力不同的个体抑制干扰信息的效率[J].心理学报,2002,34(2):120-125.
[3]Connelly S,Hasher L,Zacks T.Age and Reading:The impact of distraction[J].Psychology and Aging,1991,(6):533-541.
[4]Connelly S L,Hasher L.Aging and inhibition of spatial loc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3,(19):1238-1250.
[5]Goodman D R.Cognitive Style Factors in linguistic Performance with Ambiguous Sentences[D].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Totonto:York University,Canada,1971.
[6]李寿欣,陈慧媛.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部干扰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0,42(5):539-546.
[7]宋广文,韩树杰.场依存—独立认知方式干扰抑制的比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00-104.
[8]Cochran K F & Davis J K.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Inference Processe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7,(21):197-210.
责任编辑:杨旻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博士基金“生命性信息在汉语题元关系建构中的作用”(XBS1235);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决策之间关系的模型构建”(XKY1408)。
作者简介:贾广珍(1973—),女,山东莱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10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15)06-0084-04
doi:10.3969/j.issn.1671-3842.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