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梅,刁为英,王彩霞,聂美楠,张立海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D2-40和FⅧ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①
王桂梅,刁为英,王彩霞,聂美楠,张立海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探讨D2-40和FⅧ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肠癌、20例结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D2-40和FⅧ的表达情况,分别计数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microvesseldensity,LMVD)和FⅧ 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D2-40表达的LMVD计数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及结肠癌逐渐增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Ⅷ表达的MVD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结肠腺瘤、结肠癌及正常结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结肠癌组织中D2-40和FⅧ过表达,说明血管/淋巴管新生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腺瘤组织中新生血管和淋巴管数量增多,提示腺瘤有发展成癌的风险,应该定期复查。
D2-40;FⅧ;结肠癌;微淋巴管密度;微血管密度
结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D2-40和FⅧ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及结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1 材料
收集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2010~2014年间结肠癌蜡块 60 例,结肠腺瘤20例,正常结肠组织20例。由两位以上高年资病理医师重新阅片并确认诊断。患者年龄35~78岁,男62例,女38例。
1.2 实验方法
鼠抗人D2-40 单克隆抗体 、兔抗人FⅧ多克隆抗体,均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采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
1.2.1 结果判定
1.2.2 微血管计数
参照Weidner[2]的计数标准:首先在低倍镜(40×或100×)下寻找组织内血管最密集区,然后在高倍镜(200×)下选取5个视野计数,取平均数作为该例微血管数MVD值。微血管为孤立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团,避开坏死和出血区,有肌层及管腔面积>8个红细胞直径的血管不计数。FⅧ阳性定位于微血管内皮胞浆中,呈棕黄色。
1.2.3 微淋巴管计数
与微血管计数相似,在低倍镜(40×或100×)下寻找组织内淋巴管最密集区,然后在高倍镜(200×)下计数阳性微淋巴管数目。结果以5个高倍镜视野下的微淋巴管均数表示。微淋巴管的形态为单个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群,与周围脉管、肿瘤细胞及其他细胞分开。D2-40阳性定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浆中,呈棕黄色。淋巴管呈扩张状或闭塞条索状,管壁被覆单层扁平上皮,较薄,管腔中无红细胞。
1.3 统计学方法
在正常结肠、腺瘤及结肠癌中D2-40阳性表达的LMVD呈现递增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及图1~3)。本实验中正常结肠黏膜固有层中未见明确微淋巴管,固有层底部及黏膜下层可见少量扩张的微淋巴管。结肠腺瘤的黏膜固有层内可见微淋巴管。结肠癌组织间淋巴管较少,癌旁间质内微淋巴管增多。
FⅧ阳性表达的MVD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结肠腺瘤、结肠癌和正常结肠,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及图4~6)。正常结肠组黏膜固有层内可见裂隙样、囊泡状及单个细胞组成的微血管。结肠腺瘤组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加,结肠癌组微血管相对减少,血管管腔变大。
组别n LMVD MVD正常组205.33±1.8049.8±6.36结肠腺瘤2018.17±10.88※86.0±16.71▲结肠癌6031.39±10.60△56.7±12.95△
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01;与结肠癌组比较,※、▲P<0.001。
图1D2-40在正常结肠黏膜下层表达(200×) 图2D2-40在腺瘤中表达(200×) 图3D2-40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200×)
图4 FⅧ在正常结肠黏膜中表达(200×) 图5 FⅧ在腺瘤中表达(200×) 图6 FⅧ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200×)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血管、淋巴管新生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毛细淋巴管基底膜不完整,管壁很薄,内皮细胞连接疏松,间隙较大,通透性强,可允许大分子通过,有利于肿瘤细胞的进入。计数LMVD可较好地反映淋巴管生成状况[2]。D2-40是癌胚抗原M2A的单克隆抗体,仅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不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被认为是标记淋巴管的特异而敏感性指标[3]。本实验中正常结肠中微淋巴管较少,主要在黏膜下层可见。发生腺瘤时黏膜固有层出现微淋巴管,提示当腺体出现异型增生时,组织内微淋巴管密度增加,故应定期随访腺瘤的患者,预防恶变。结肠癌组织中微淋巴管明显增加,部分淋巴管内可见癌栓,提示微淋巴管数目的增多加大了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的机会。肿瘤发生、发展需要依赖新生血管(angiogenesis)[4],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可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一旦进入血管期即可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加速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增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反应了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不仅可定量地反映出肿瘤血管生长情况,而且可预示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的趋势[5]。本研究中结肠组织内的微血管数量明显多于微淋巴管数量。结肠腺瘤组微血管数量最多,结肠癌组微血管相对减少,血管管腔变大,推测在结肠腺瘤阶段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最强。本实验对正常结肠、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组织中新生血管、淋巴管分布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阶段结肠组织中血管和淋巴管密度的变化,为结肠癌前病变及结肠癌中血管/淋巴管新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抗肿瘤治疗提供了线索。
[1]WeidnerN,SempleJP,WeichWR,etal.Tumorangiogenesisandmetastasiscorrelationininvasivebreastcareinoma[J].NEnglJMed,1991,324(1):1-8
[2]ShidaA,FujiokaS,IshibashiY,etal.Prognosticsignificance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Dingastriccarcinoma[J].WorldJSurg,2005,29(12)∶1600
[3]吴巨钢,俞继卫,姜波健.胃癌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管生成的检测及其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3)∶280
[4]FolkmanJ.Angiogenesis[J].AnnuRevMed,2006,57:1-18
[5]CoxG,WalkerRA,AndiA,etal.Prognosticsignificanceofplateletandmicrovesselcountsinoperablenon-smallcelllungcancer[J].Lungcancer,2000,29 (3):169-177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编号:2014-238。
王桂梅(198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主治医师。
R735.35
A
1008-0104(2015)04-0027-02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