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研究

2015-02-18 00:54:30朱传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院校职业

◆朱传福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研究

◆朱传福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并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关系到学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重点,不断探索,积极创建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新思路。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就业能力

10.3969/j.issn.1671-489X.2015.24.135

1 前言

随着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的就业问题不断出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到就业困难。为了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同时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突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地位。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与企业、行业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有的高职院校抱着老专业不放,没有及时更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以适应企业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虽紧密围绕社会需求来开设专业,但是受限于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手段等没有及时跟上,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要求等。

教学过程与改革要求脱节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推进、实施专业建设与改革工程,通过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队伍没有改善、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达到专业改革时所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改革是一套,具体实施又是一套,严重影响了专业改革的效果。

就业指导与学生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侧重于专业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具体实施教学中,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由辅导员进行授课,很难与当前行业需求与发展联系起来,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就业指导课变得空洞,很难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就业观。

3 高职院校人才发展定位与能力培养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人才培养对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满足社会对劳动者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能让大学生毕业时做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即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下,要以人为本,不但要考虑毕业生能适应初始就业岗位,还要考虑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并要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职业、知识、能力定位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突出体现高素质、技能型。高职毕业生在面向社会需求时应具备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的优势,掌握相关职业所必需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能正确处理一线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能迅速进入企业规定的岗位角色,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高职教育在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时首先要分析企业行业调研情况,组织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确定专业主要任务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职业能力。根据职业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遵循职业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及构建课程结构,体现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除了简单的应用,适应初始岗位外,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并能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4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考

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行业需求反映的是行业发展的现状,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改革中,要深入调研行业的社会需求,根据行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更新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与改革中主要做到:一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培养方案中及时引入行业新需求和新技术,以此来适应企业的发展;二是以素质培养为目标,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三是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四是以技能鉴定、专业软件的培训为载体,帮助学生获得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水平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实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人才培养的“三一致、四对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所谓“三一致”,是指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所谓“四对接”,是指实现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通过“三一致、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单纯的学生学习与企业员工学习相互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建立起企业员工的规范意识、职业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依托企业、校企共育,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 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及人员互兼互聘等多种形式,加强校企全方位合作,做到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实施教学过程、合作进行招生就业、合作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另一个主体,逐步建立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由原来的校内实习向企业定岗实习、生产型实习等转变,由企业提供的实习平台逐步向就业平台转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学生受益、企业受益、教师受益、学校受益”四受益局面。

5 总结

在加强理论指导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认识社会、检验知识和获取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都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强烈的情境导向性、一定的实践体验性和动态变化性,这种契合要求高校构建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体系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德育实践、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在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把活动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相结合,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2]李莉.70万毕业生“学非所用”[N].北京晚报,2012-06-11(2).

[3]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

[4]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5]王光.大学生就业观念、能力、修养的教育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G717

B

1671-489X(2015)24-0135-02

作者:朱传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大学生就业工作等(214206)。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