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翀
翻译是译者用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语篇材料的过程,涉及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建立对等关系。
我国古诗博大精深,体现着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古诗往往字数工整、音律优美、意境深远[5]。正因如此,古诗英译不是易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功能语言学认为翻译的实质在于意义,在于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意义包含语义、语用和语篇三方面内容,所以“翻译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原语文本”[3]。围绕意义对等,本文将对古诗《送别》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及物性分析,探讨哪个版本更好地传达了原诗意义。
韩礼德提出语言有3 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1]。其中,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主要通过“及物性”来体现。及物性是经验功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语义系统,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若干“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2]。
韩礼德将人们的经验分为以下六种不同的过程:一是物质过程,表做某件事的过程;二是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三是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四是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五是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六是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2]。
原诗:①下马饮君酒,②问君何所之。
③君言不得意,④归卧南山陲。
⑤但去莫复问,⑥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全诗共六句,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词浅情深。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三、四句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下面是《送别》的两个英译版本:
译文1:
Goodbye to Meng Haoran
Tr.Herbert Giles (1884)
①Dismounted,o’er wine we had said our last say;
②Then I whisper;“Dear friend,tell me whither away.”
③“Alas!”he replied,“I am sick of life’s ills
④And I long for repose on the slumbering hills.
⑤But oh seek not to pierce where my footsteps may stray:
⑥The white clouds will soothe me for ever and ay.
译文2:
At Parting
Tr.Witter Bynner (1929)
①I dismount from my horse and I offer you wine.
②And I ask you where you are going and why.
③And you answer:“I am discontent.”
④And would rest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mountain.
⑤So give me leave and ask me no questions.
⑥White clouds pass there without end.
表1、2 是原诗及译文的过程类型分析:
表1 过程类型
表2 过程数量
表1显示,原诗与两个英译本的过程类型有较大不同,因为不同的译者对诗的把握和体会不同。但是,两个译文对诗内容及意境的表达都与原诗有一定偏离。
译文1 由翟尔斯于1884年翻译,当时翻译家大都注重形式美,却也导致了译者的凑韵及用词的僵硬,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译文2 是诗人威特·宾纳于1929年翻译的,他的翻译忠实而简洁,且富有闲适性,较译文1 而言,译文2 更容易理解,但在诗的格律及形式美方面却稍稍逊色。
比较两种译文的过程类型,译文2 在过程类型上与原文偏离较小,因此译文2 在结构上更忠实于原文。但是,译文1却更注重诗歌的音律美,符合我国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总之,两种译文各有特色,但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文,因此译文2 更胜一筹。
再看表2。原诗运用了3 个言语过程,目的是传达出与友人告别时的真实语境,呈现出二者的交谈。译文1 运用了3 个物质过程及3 个言语过程,这表明译文1 更侧重诗歌翻译时对所发生事件的描述,侧重真实性。而译文2 运用了3个言语过程及两个行为过程,这表明,译文2 更侧重形象性,希望将送别时的场景再现出来。从这一点讲,译文2 更接近原文的意境。
两种翻译各具特色,在句式、用词及传达的诗歌意境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但是,从功能语言学意义对等的角度讲,两篇译文都达到了“意译”的要求。
根据功能语言学,翻译的对等应该建立在语篇层面,即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整体情景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及功能,体现在概念、语篇及人际意义三个层面。究竟哪一种英语本在这三个层面与原诗更接近?及物性分析的视角可作为分析英译本的标准,值得深入探讨。
[1] 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Limited,1994
[2] 胡壮麟,朱永生,李战子,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春宴.从及物性对《江雪》原诗与三篇译文的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2009,5
[4] 张晓春.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古诗《春晓》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7
[5]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