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定准语言训练的点
——《祖父的园子》研课后记
王 平 王惠干 (江苏省新沂市桥口小学 221400)
语文课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等基本功训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情定准语言训练的点,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文本细读 语言训练 读写结合 说写结合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节选自小说的叙事散文,语言通俗易懂。
其一,以听说词串入手。三组词串:一是园中的动物;二是园中的植物;三是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后来试了一下觉得听写词串有点太简单,而且这一环节占去了将近5分钟的时间,有点太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其二,创设情境,直入主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然后读题写题,回顾课文内容,这样似乎太平铺直叙,毫无新意可言。而学讲课堂要求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导入,往往会让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我将教材又反复研读多遍,课后的“作家卡片”让自己眼睛亮了起来。文本就节选自《呼兰河传》语言风格,主人公都与这个淘气的小姑娘有关。那么,何不以此作为导语呢?它介绍的是一本书,我就介绍一篇文章。以猜一猜的形式呈现。不是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先是赞扬了学生在写字公开课上的精彩表现。接着就以考考大家的方式导入:“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孩子们被吸引住了,他们神情专注地听着,朗诵完这一段话,几乎异口同声地答出:萧红。我顺势板书:萧红。接着顺理成章引出: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他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感受他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一件件有趣的事。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良好的开端不是预示着成功的一半吗?
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几处设计我颇为得意:关于《祖父的园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关键词句是一个训练点。由于学生生兴致勃勃地进入预设情境,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可以是文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词语。课堂上,有的学生用上了“样样都有”“各种各样”“自由幸福”,有的用上了“生机勃勃”“兴味盎然”“自由自在”,还有的用上了“鸟栖虫居”“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我让两位学生到前面板书,填空,边浏览课文边填,之后让其他学生补充,接着带着学生朗读填好的句子:这是一个( )的园子。把填的词语用在句子中练习朗读,提示:可以把所填的词语强调一下,看看有何不同。这样可以进一步强调园子的特点,而对于学生所填的“各种各样”一词,我引导他们联系课文内容:一个园子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吗?本来想表达园中的事物丰富多样的,可以用“样样都有”来形容。而对于“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两个词语的用意,先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回答这两个词一般用来写什么的?学生答道:写人的。追问:可以用来形容园子吗?一番思考过后,让学生再读句子,读着读着,学生们明白了:这是一个拟人的写法,当然可以,学生们恍然大悟,这种训练方式机动灵活,不仅训练学生快速浏览抓关键词,准确用词的能力,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里,我和祖父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祖父的园子,感受萧红童年时光的美好生活。
会读书的学生,不仅能在文字中读懂画面,而且可以读懂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出示学习要求:“默读2-14节,园子,祖父和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哪儿写的最有趣?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下你的阅读感言,写好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阅读文本时,教师指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根据课后训练提示,我又设计了说写童年趣事的练习。让学生先小组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有的说钓鱼的乐趣,有的说给小鸡洗澡的事,有的说种钱的事,教师深入小组之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他们推荐几位代表讲最有趣的事。效果相当理想。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章所描述的意境,感受到萧红的童年生活,在祖父的园子里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自由自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萧红的童年生活真的是这样的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吗?她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补充了一段文字:“萧红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重男轻女不喜欢她,后母对她非常冷淡,祖母有洁癖害怕小孩子吵,也不喜欢她。只有年迈的祖父喜欢她 疼她,每次当萧红被父亲惩罚的时候,祖父就说:等长大就好了,等长大就好了!”
原先热闹的课堂竟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沉思,恍然大悟:作者写在祖父的园子里幸福生活的场景,不仅表达自己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更是表达对祖父的深深的爱和怀念,让学生的情感在原有基础上升华,同时,再次阅读作家卡片,推介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总之,语文课就是要对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等基本功训练,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情找准语言训练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责编 赵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