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卢沟桥

2015-02-16 02:38李纯
中国青年 2015年17期
关键词:卢沟桥八路军抗战

文/本刊记者 李纯

重走卢沟桥

文/本刊记者 李纯

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完

卢沟桥上,一共有多少头狮子?

85,200,320……

一位年轻的妈妈,曾告诉我,她带她的孩子,在晨曦初露之时在卢沟桥上散步,却惊讶地发现,桥上的狮子怎么数也数不完。更让这位年轻妈妈惊异的是,这数百头小狮子,姿态各异,无一处雷同。有的灵秀,有的稚萌,有的威武,个头虽小,却隐隐然有傲啸东方的王者之气。

这是一群不平凡的狮子,是一群帮我们守护着东方的雄狮。它们守护着这饱经忧患的国度,不知多少风雨沧桑。

2015年8月11日,笔者从北京西站出发沿京西南一线,重走了一遍卢沟桥。咦,从未来过,何言重走?大概从教科书上,在历史的殿堂上,不知魂牵梦萦了多少回。

桥白如玉,波映丹霞。小狮子们安安静静列阵两侧,注视着访古的游者们。乾隆皇帝的题字犹在,自他身处的繁华无限的王朝穿越而来,与七十八年前悲壮的战火和鸣:

茅店寒鸡咿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

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

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尤惊。

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2.一曼示儿

卢沟桥外,与它相对的是宛平城。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瑰宝,是马可·波罗笔下“独一无二”的桥;城,则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卫城。它为防御李自成进京而建,城门两扇,东名“顺治”,西名“永昌”。

而我们知道这桥,这城,却是缘于七十八年前的暗夜。

一群魔中的魔,兽中的兽,前来撞门。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索,遭到守军拒绝。日军旋即开火。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七七事变”。

宛平城是座小小的县城。城内守军的英勇激越之气,却气贯长虹。时任29军副军长秦德纯令宛城守军:

保卫领土是军人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人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读罢潸然。但谁知这只是长达八年中日鏖战的序幕。在此后的漫漫长夜里,中华儿女将遭受不可胜数的孤城之危,椎心之痛。

沿永昌门入宛平城,前行数百米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入馆内诸多照片、文献、铁证,落入眼帘。而镌刻进笔者心中的首先是这样一封信。

信出自一位娟秀女子之手。照片中的她,看上去贤淑文静,与民国千万名妇女没什么不同。怀中抱有一名可爱懵懂的幼儿。她和孩子,会一生一世,这样温馨安宁吧——如果没有读到这封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不舍其子而终舍其子,爱好生活而从容赴死。这个女子,叫做赵一曼。赵一曼生前,曾率领抗日健儿奋勇杀敌,挎双枪,骑白马,驰骋于枪林弹雨。风姿飒爽,英姿凛凛。1935年11月22日,赵一曼不幸被俘。之后,饱受酷刑而死。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馆中另有一封示儿信。两封信,义烈之处相同,慷慨赴死之志相同,而一曼示儿,多几分慈母的柔情。另一封,豪迈之气扑面而来,让人看碎了肝胆。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战士王建堂出川抗战前,父亲给了他这面旗。旗子正中央,是一个凛冽的“死”字,不容置疑、斩钉截铁的“死”字。

最喜小儿无赖,谁不怜幼子,谁能忍受与至亲的别离。这位父亲,这位母亲,却生生地把孩子,把自己,置于别离的刀锋边缘。

他们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父母的写照。除了诀别,在那样狰狞的敌人面前,千千万万中国父母,再无别的选择。

3.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抗战期间,进步文化界以戏剧等形式,推动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优秀剧作,如《屈原》《棠棣之花》。这一篇,您可知晓?

诗人田间写道: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为奴的痛苦,为亡国奴的痛苦,是为今天生长于和平时期的中国青少年所陌生的。那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却日日夜夜要承受梦魇般的命运。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促进近代化发展的同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他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并使之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动纲领。随之而来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占领中国南京后,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持续达六周之久,屠杀无辜民众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以上。

细菌战和化学战。日本法西斯公然违反国际法,在中国以及日本国内生产大批生化武器。在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生化武器进行罪恶的细菌战和化学战。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使用生化武器,多达2000余次,造成中国军民大量伤亡。日本战犯在后来的审问中对罪行供认不讳。

此外,杀我使节、焚我村庄、戮我同胞——桩桩件件,难以尽言。

要怀着极大的痛苦,甚至强迫自己,才能接受这事实——人类文明史上,怎么产生过如此暴行?同样身为人类,怎能仅仅因为扩张的企图,就施行如此恶行?

“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这样悲愤的言语,也就不足为奇。这是和着血和泪的呼喊,是一个古老民族在生死绝境前的誓言。

4.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著名抗战人士,1940年曾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慰问抗战军民。他路经西南、西北各省,历时十个月。1940年5月31日,抵达一片新兴之地——对世界和中国来说,当时尚属于“荒远之地”的延安。

造访后,陈嘉庚留下这样的感慨:

“余久居南洋,对国内政府虽屡有风闻,而未知其事实究竟如何。时中共势力尚微,且受片面宣传,更难辨黑白。及至延安观其经过,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富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

让陈嘉庚觉得面貌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的劲旅,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他是一支新生的部队。1937年8月成立——1937年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八路军在抗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于今,出版物纷芸。然而,溯流而上,借助旁观者的眼,也许我们能对历史,作一个最本真的还原。

美国记者冈瑟·斯坦因客观地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军队,他们首先是一群“贫苦农民”,间或也有“一些工人”,他们源源不断地走进115师司令部去:

“这个团,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在田野间缓缓移动。许多人已经换上军装,有些人仍穿便衣。有些人腰部挂着装在布袋里的手榴弹。几乎全都是二十上下的。他们皮肤呈棕色,身强体壮,都有一双因操劳而粗糙的手,大多数都从家里带来了被子,有些还带着一些用手帕或旧布片包着的小物件。队伍里有两面在清晨的阳光下,鲜红耀眼的旗帜,那是两面统一战线的旗帜……”

美国观察组成员约翰·S·谢伟思观察得最多的,是这支新生部队的领导人。他对这些领导人充满了格外的好奇,他有一种敏锐的直觉——这些不论从言谈举止,还是思维想法,都与他此前接触过的领导者截然不同的领导人,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

因为缺乏更合适的词汇,可以把这一切特点,概括为一个词,韧性。人们都认识到,他们都具有耐心,他们在这方面受过长期艰苦的训练……如果必需的话,人们都会感觉到,畏惧或个人利益,都不会加以考虑的,他们的勇敢,是毋容置疑的。

人们都得到一种自愿消除个性痕迹的感觉。大多数人都不愿谈论他们自己,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现沉静,并倾向于保留。这是能够预期到的,因为他们的生命,从来不是专心致力于满足个人的野心,而是奉献于一种忘我的事业的进步。

在1944年9月4日的第21号文件中,谢伟思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总的印象:

第一个印象,是青春年华,他们现在差不多都是40多岁,少数是30多近40岁。他们在20年代初期是大专学校学生或陆军军官学校学生。

由于年轻而精力充沛。作为一个集体,他们都是些活跃而称职的人,没有一个人看来是不坚强、不结实或懒散的。半饥半饿的、贫血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不见了,同时也看不见吃得肥头胖耳的官吏和官僚派头的人。

这种活力,不仅表现在体质上,也表现在智力上,具有高深学历的人占比例很大。许多人读完大学出国深造时,参加了共产党。

他们合乎逻辑地获致了他们的看法。他们在长年的争辩和讨论中度过学校生活。而且他们毕生致力于使其他人相信他们还不广为人知的事业的正义性。共产主义,特别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依我看,主要是知识分子的事业。

“对八路军内幕生活的简短调查,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心的潜力。依我看,对日本的现代战争机器的挑战,这里就是答案。日本人的战争机器,在受到坚持抗战的激发和训练、准备忍受种种困难的民众面前,很难占优势。它不可能摧毁一支在持久的游击战中,以其行军速度和智力超过对手的军队,其征服山西的企图大概将像挖掘大洋一样地落空。”这是美国海军观察员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在《中国的双星》中的推论。

5.他们当年多年轻

一系列的事实,印证了卡尔逊的论断: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奠定了抗战的思想基础。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次大规模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了105个团20余万人,覆盖了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北地区的主要交通线。

战绩如下:

毙伤日军20645人,缴获长短枪5759支,俘日军281人,缴获飞机6架,缴获坦克5辆,缴获船艇86艘……

这战绩的取得是不可思议的。那时,八路军的装备简陋到让国外观察者、记者“叹为观止”的地步。“在制造手榴弹和地雷方面,中国人表现了真正的创造力。他们利用铁铸的器皿、玻璃瓶子、陶器和凿空的岩石,作为装置爆炸物的东西。”美国记者写道。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曾经向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从重庆来,大后方有一部分人说八路军在华北‘游而不击’,依你在华北战场上的亲眼目睹,事实是否如此?”

卫立煌是这样回答他的:“说这种话的人是造谣污蔑,是破坏团结抗战。试问,置身于华北敌后战场,周围都受敌人的包围与封锁,你即使想‘游而不击’,事实上能不能办到?抗战以来,我和八路军一直并肩作战,接触较多,他们是坚决抗战的部队,又是努力团结友军协同作战的部队。”

卡尔逊描述卫立煌的表情——很生气。

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说法予以了抨击。说这是造谣污蔑,说这是破坏团结抗战。

历史的真相,已在其中。

抗战纪念在展馆和展馆之间,过道两侧,印刻着一个个名字。我拍下这些名字,年轻的名字。希望所有的喧嚣和质疑停止,希望所有的不公正的言辞停止。世易时移,如果自身无法成为一个英雄,至少要尊重先烈。如果不能为那些为民族而殒身的人们做点什么,至少可以在心中,怀一份敬重与致礼。否则,何以告慰英灵:

金道松: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保安司令部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1911年生,1938年11月21日于陕西省延安牺牲。终年27岁。

李剑卜: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独立2支队参谋长。1914年生。1939年2月于河北省霸县新镇牺牲。终年25岁。

张炯:八路军鲁南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贵州省黄平县人。1916年生。1940年8月于江苏省邳县牺牲。

终年24岁……

6.抗战精神

何谓“民族精神”?

什么是今天物质丰盛的年代,我们已经失落、已经遗忘,至为珍贵的宝物?

我只看到那个年代,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女僧侣购置缝纫机,为前线战士赶制棉衣。新疆各族人民,为支援抗战,集资购买新式战斗机10架。车夫将自己的辛苦钱捐献给抗战。儿童捐出自己的零用钱。四川省自贡和内江两地妇女捐献的金戒指、项链、金器等组成“爱”字和“梅花”图案。马来亚华侨李月美女士女扮男装参加机工队,直到在滇缅公路上翻车受伤后,人们才知道真相,称她为“巾帼英雄”。

那是一个战火流离的年代,一个敌人疯狂的年代,一个物质简陋匮乏的年代。

那个时代的人们,却拥有今天的我们,所不曾拥有的至为宝贵的美好:

民族的自尊、民族的自强、民族的团结!

那时的人们,心心念念的是:

团结,杀敌,民主,建国。

理同,心同。

谁都不为谁,

为的是可爱的国家,可恨的敌人,和可怜的民众。

那时,商人何惜其金银,爱国者何惜其生命。每个人都懂得这浅显不过的道理:家园不在,毛将焉附?国之不存,颠沛流离。

今天的你我,会否拾起?可曾懂得?

猜你喜欢
卢沟桥八路军抗战
卢沟桥建桥八百年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