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海盐文化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王红梅
(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1980年以来,海盐文化研究已经从原来的盐业经济史研究角度向文化史研究的方向转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海盐文化的研究存在区域性研究成果多寡不均、研究内容碎片化、研究队伍分散等不足,还有待改善,需要研究者凝聚力量,做好长远规划,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将海盐文化的研究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名片。
海盐文化;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5000多年前,传说今山东寿光的夙沙氏开海取盐,人类就通过征服自然的方式和盐这种小小的白色晶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先民们在利用取之不尽的海水提取海盐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他们的历史痕迹,既有海盐生产的场地、运销的码头、器具、建筑、碑刻等有形的物质遗产,也有制盐技术、盐政管理、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盐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从盐的制取来源看,不仅有沿海地区的海盐,还有四川、云南等地区的井盐,西北各地和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生产的池盐(湖盐),因此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海盐文化、井盐文化、池盐文化。对这些盐文化的记载自《周礼·盐人》而下,各种古代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及至近代百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盐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异常丰富,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也大有人在。民国时期,何维凝先生历时二十年,编著《中国盐书目录》。按照所涉及的地域范围,采取分区编年法,将民国三十年之前有关盐的古籍、论著按成书时间先后依次编目。该书还对各盐书古籍的版本、内容作了简要说明[1]。1990年出版的《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收录了1911年至1989年关于盐文化研究的成果,作者按照“综论”、“盐与社会”、“盐与经济”等几大类栏目将相关论文编目[2]。虽然蒙德铨先生认为“这些分类较细,但也存在不妥帖之处”,还做了该书的补遗[3],但是该书“以某种特珠的方式,反映了中国盐史研究的历史进程,迄今盐史界的长短得失,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来窥知”[4]。2010年出版的《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一书,则对1909-2008一百年的时段中,世界各地公开发表与出版的论文、论著目录索引收录书后,分别对海外中国盐业史研究、国内中国盐业史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对百年中国盐业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展望与反思[5]。该书虽然还有些疏漏,但是瑕不掩瑜。归纳索引目录是一项非常复杂、枯燥、艰难的学术研究活动,作者收录了国内盐业史方面104部论著、2392篇论文,港台地区盐业史研究论文论著93部(篇)、新加坡盐业史研究论文论著10部(篇)、日韩盐业史研究论文论著164部(篇)、欧美研究盐业史论文论著19部(篇),完成这些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除了上述综合性的研究综述外,还有一些地域性盐业史、专类盐业史研究的综述。如刘庆龙、蔡建的《近20年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盐业史研究》2005年2期),何亚莉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04年2期),陈锋的《近百年来清代盐政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06年2期),吴海波博士的《二十世纪以来明清盐商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07年4期)、《20世纪以来中国私盐史研究述评》(《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2008年)、《百年中国盐业史研究发展历程》(《南都学坛》2011年5期),纪丽真的《20 世纪以来山东盐业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14年第1期)、赖金虹的《国内近二十年清代两广盐业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2期)、刘洪升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芦盐业史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12年第3期)等。
上列综述性成果,是学者们在经济史框架下对盐业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囊括海盐、井盐、池盐三大盐类。但是,盐文化和盐业史的研究对象有许多融合之处,但也有不同,盐文化的研究范围要比盐业史研究的范围广,侧重点也不同[6]。本文拟将盐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仅以海盐文化为切入点,梳理一下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分析过去,展望未来。因为“盐文化”抑或“海盐文化”成为一个泛词,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尤其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风形成后,各地政府重视挖掘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为盐文化的研究带来了更有利的研究大环境,所以本文综述时间段选取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妥之处,晚学敬请方家指正。
我国海岸线长度有1.8万公里,自古以来,沿海岸线形成了著名的八大海盐产区,这些产区经过历史的积淀都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海盐文化,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三十多年来海盐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
1.海盐文化研究已经从原来的盐业经济史研究角度向文化史研究的角度转变。1991年,运城学院的柴继光先生在《中国盐文化》(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中提出了“海盐文化”的概念,这可能是最早将盐文化按照盐源的不同,分别区分为井盐文化、池盐文化、海盐文化的。柴先生之所以提出“盐文化”的概念,可能是因季羡林等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要编写大型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丛书”的缘故。既然是文化丛书,柴先生又是盐史研究专家,应邀写作,因此就将书名定为《中国盐文化》。但书中对盐文化的概念、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未及论述,可见,柴先生成书之时,对“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本身没有明显的自觉意识。无论是“盐文化”抑或“海盐文化”的研究,很长时间都是在盐业史这一经济史学科角度进行的。
2004年以后,以“海盐文化”为篇名发表的论文日渐增多。在中国知网上以“海盐文化”为篇名关键词搜索,已经能搜索到58篇论文,其中54篇是关于海盐文化与盐城的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城市精神等方面的,这与盐城建立海盐博物馆有密切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后,寻求新的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各地政府所重视。新世纪到来之时,位于黄海之滨的盐城,已经开发了以新四军纪念馆为标志的红色文化和以沿海滩涂、大丰麋鹿保护区为中心的绿色文化。为了建设更加丰富的地方城市特色文化,时任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的于海根主任,向盐城市政府建议根据盐城市的地域历史特点,用海盐文化再塑盐城地方文化特色,2003年成立了海盐文化研究会,从事海盐文化的前期研究,并直接参与了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大丰市的邹迎曦同志,熟悉盐民生活,也是盐文化研究专家,2002年就在大丰成立了东方盐文化研究中心,《大丰盐政志》的编纂工作大多数由他负责完成,并出版了其他多部专著。可以说,自觉意识下“海盐文化”的研究,于海根和邹迎曦两位同志功不可没。
2.沿海多地盐业(政)志的编撰,为海盐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地域资料。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条件的改善激发了沿海各地政府和盐业企业以及个人修志的热情,沿海地区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都编写了省盐业志,从古至今对各地盐的生产、管理、运输、销售、税收政策等方面做了概括而全面的梳理[7-10],一些地级市和县也编写了不少盐业志,如《无棣县盐业志》(无棣县盐业局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年出版)、《日照盐业志》(日照盐务局编,内部刊物1989年出版)、《日照市盐业志》(张宗坤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文登市盐业志》(文登市盐务局编,内部刊物1991年出版)、《莱州市盐业志》(莱州市盐业公司编志办公室,内部资料1988年出版)、《寿光县盐业志》(寿光县盐业公司编,内部资料,1986年出版)、《青岛市志·盐业志》(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出版)、《威海市盐业志》(威海市盐务局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淮安盐业志》(淮安盐业志编撰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2013年出版)、《大丰盐政志》(大丰市盐务管理局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出版)、《南通盐业志》(南通盐业志编纂委员会编,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温州市盐业志》(温州市盐业志编纂领导小组编,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慈溪盐政志》(慈溪盐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出版)、《奉贤盐政志》(柳国瑜主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乐清县盐业志》(乐清县盐务管理局编,海洋出版社1992年出版)、《舟山市盐业志》(朱去非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出版)、《宁波盐志》(朱柏铭主编,宁波出版社2009年出版)、《岱山县盐业志》(岱山县盐业志编纂领导小组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海丰盐业志》(汕尾市市区盐务局盐业志编写组编,内部资料1997年出版)等。与省盐业志相比,这些地方盐业(政)志,对各县、市的海盐文化梳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细致,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地方史料。
3.研究范围广,研究成果丰富。1980年以后,海盐文化的研究范围很广, 以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古两淮盐区的研究为例,专著就有多部,倪玉平著《博弈与均衡:清代两淮盐业改革》(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王振忠著《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王瑜、朱正海著《盐商与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汪崇筼著《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巴蜀书社2008年版)、韦明铧著《两淮盐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邹迎曦著《盐垦研究》(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乐国维著《淮盐纪略》(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等。从中国知网中以“两淮”+“盐”为篇名关键词检索到的论文就有148篇,以“两淮”+“盐”为主题关键词可查知论文600多篇,可见数量之多。
研究涉及到的范围也很广,盐商、盐官、盐民、盐政盐务、盐业经济、私盐票盐及盐业文学等多方面都有涉及。仅海盐文化中涉及到人(盐商、盐官、盐民)的研究,就包含了盐商文化价值观对江淮地域风尚影响的研究、盐商的社会公益事业及总体印象研究、盐商经营状况及盐商文化遗迹研究、盐商与清明文艺创作关系及个案研究;盐官的任命选拔制度、盐官与地方官的关系、盐官及其盐政改革等等。盐政盐务涉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既有盐政盐务历史沿袭的状况论述,也有盐政改革的重点论述[11]。关于文化艺术与盐的关系的探讨,如吴中成《〈镜花缘〉与盐文化》(《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4期)、万晴川《明清小说与盐业文化》(《江西师大学报》2002年1期)、李洪甫《〈水浒〉与盐》(《江苏政协》2002年1期)、乐进《清初盐民诗人吴嘉纪及其盐民诗歌的成就》(《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年1期)等文章,试图寻找古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在盐商、盐官子弟、盐贩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丰富了海盐文化的研究内容,增强了海盐文化研究的趣味性。
1.区域性研究成果多寡不均。我国海岸线长,从北向南的沿海地区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煮海为盐”的记载,东北、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台湾都是我国海盐产区,但是目前海盐文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长芦盐区和两淮盐区,东北、两浙、两广地区的海盐文化研究成果很少。台湾地区的海盐文化研究由于历史政治原因,大陆学者涉及很少,台湾学者卢嘉兴有多篇论文研究台湾地区的盐场分布及其历史沿革、台湾盐商、台湾盐务,但是总体来说,研究范围不广[12]。
2.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盐政管理方面,还有许多研究领域有待挖掘。海盐文化既包括生产场地、工具、运销码头、器具、建筑、古墓葬、碑刻等物质遗产,也有制盐技术、盐政管理、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诸如私盐问题、盐业改革问题、盐业专卖问题,这些都属于广义的盐政管理。各产盐区的盐地名、盐方言、盐民俗、富有地域性格盐民盐商风貌等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海盐文化尚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
3.研究队伍分散,研究力量没有形成团队和梯队。虽然目前山东潍坊学院设有“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江苏盐城市政府下设有海盐文化研究会、盐城师范学院设有海盐文化研究所,但是总体来说研究队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术团队。无论是潍坊学院还是盐城师范学院,由于本身属于地方院校,没有博士和硕士点,很难形成稳固的学术梯队。扬州大学虽然在黄俶成教授的带领下,多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也未能形成核心研究团队和研究梯队。天津、广东、福建等地也未能形成研究团队。
4.研究成果“碎片化”,缺乏长远规划和设计。我国海盐生产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是海盐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不多,诸多的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样态,从事海盐文化研究的学者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制定研究的长远规划和设计。沿海地区的海盐文化就像散落的珍珠,需要用一根线将这些美丽的珍珠串联起来。
1.学者要凝聚研究力量,加强同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政府的投入,将海盐文化的研究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名片。海盐文化的地域性非常强,海盐文化研究之所以在江苏盐城和山东潍坊搞得还颇为风生水起,与政府的投入密不可分。传说中的盐宗夙沙氏是潍坊下属的寿光县人,寿光县还申请了一个“中国盐都”的称号,打出了一张地方文化名片。潍坊学院作为一个地方院校,很多研究成果都为潍坊地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服务,获得了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成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虽然潍坊学院没有形成非常有影响的学术团队,但是他们作为地方院校还是有远见的,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潍坊学院海盐文化研究中心”,在于云汉教授的带领下,主动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这与盐城不同,盐城市是政府先行,高校跟风。政府机关工作的于海根主任发起成立海盐文化研究会,政府每年给研究会投入5-8万经费,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于海根主任利用海盐文化研究会的平台联络各地学者,并积极参与申报建设海盐博物馆。地方院校在此带动下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与潍坊学院相比较,盐城地方院校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地方院校的学者要善于利用学校平台,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和联系,在为地方文化建设主动服务的同时,也为海盐文化研究获得更多的经济资助。
2.整合研究力量,做好海盐文化研究的地区规划和长远规划最近十年,从事盐文化研究的学者每年都有一次学术年会,这些学术活动对推动盐文化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沿海地区的高校、学者也可以成立一个学术团体,整合研究力量,制定海盐文化研究的长远规划和地区规划。微观层面可以研究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地方海盐文化著作,比如,盐城大丰盐务局即将在方正出版社出版《大丰盐韵》,就是大丰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海盐文化研究成果,现正校稿,即将面世。沿海地区县、市、区很多,各地风物、地名、习俗等各具特色,应当可以涌现许多研究成果。宏观方面可以将各地的盐地名、人物、风俗、遗迹等纵向串联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形成系列成果,譬如,专门研究考证汇总盐地名、 遗迹、人物、风俗节会等内容的,形成系列专题研究成果。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创新研究领域,形成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1] 何维凝.中国盐书目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5.
[2] 陈然.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 蒙德铨.《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补遗[J].盐业史研究,1994(3):70.
[4] 郭正忠.《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序[J].盐业史研究,1990(3):59.
[5] 吴海波,曾凡英.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M].成都:巴蜀书社,2010.
[6] 洪贤兴,郭红.海洋盐文化[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260-270.
[7] 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江苏省志·盐业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7.
[8] 浙江省志编撰委员会.浙江盐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 山东盐务局.山东省盐业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0]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盐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11] 李传江.江淮盐业研究六十年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53-62
[12] 吴海波,曾凡英.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M].成都:巴蜀书社,2010:350-351.
(责任编辑:陆 勇)
The Research Summary and Future Outlook of Sea-salt Culture
WANG Hongmei
(School of Marxism,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gshu 224005, China)
Since 1980, the research about sea -salt culture has been changed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salt industry economic history to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has been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Not only the study area is wide, but also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alt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 provides a rich regional data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sea-salt culture。But there is lack of study in the presence of sea salt culture,such as, reg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amount is not balance, frag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research team dispersion,etc. Researchers need to gather strength, to do long-term planning,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local governments,and become the study of sea-salt culture into a cultural business card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a salt culture; research summary; future outlook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3001
2015-06-10
王红梅(1967-),女,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法律文化、地方文化。
F014.7
A
1671-5322(2015)03-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