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考课外阅读理解主旨的把握技巧

2015-02-14 19:03姚建江
语文学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周庄苏州市主旨

○ 姚建江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江苏 苏州 215107)



谈中考课外阅读理解主旨的把握技巧

○ 姚建江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江苏 苏州 215107)

中考课外阅读难度大,分值高,把握文章的主旨对成功解题非常关键。本文结合近年来苏州市中考课外阅读理解,从四个方面入手,探寻课外散文主旨的把握技巧。

课外阅读; 开头和结尾; 议论及抒情句; 思路; 文章主旨

课外散文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最有难度,学生最难把握的一篇文章。它是拉开学生成绩差距的主要考查内容之一,也真正体现了中考的双重功能(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很多考生在最后一篇课外阅读理解答题过程中是很认真、谨慎的,答题也很细致。但写了很多内容,由于没有把握文章主旨,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导致失分严重,甚至一分都不得。由此可见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写作目的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是决定中考语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另外,2011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内现代文阅读减少了一篇,课外阅读理解的分值将会增加,将取消课外散文阅读理解中的选择题。前几年课外阅读理解考生还可以利用选择题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但取消选择题,也就意味着课外散文阅读理解的难度对于考生来说又增加了。

那么如何来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呢?笔者将结合近几年苏州市中考课外阅读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题目

文章的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如2002年苏州市中考课外阅读理解《走进周庄》,看完题目考生如果结合文章思考一下,散文就是一篇叙述自己走进周庄看到的优美风光,赞美周庄的古朴、自然吗?显然不是的,还写了周庄的妇女。那么作者究竟是写景还是赞美人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研读文章,那么主旨就很容易把握了。2003年苏州市中考最后一篇散文《人与城》,从题目中我们很显然了解散文是在探寻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2008年苏州市中考课外阅读理解《苏州,最后的园林》,考生如果关注散文题目的话,就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苏州会成为最后的园林?带着这样的问题再去研读文章就会初步感知文中的苏州园林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散文是在讨论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2009年苏州市中考课外阅读《老水车旁的风景》,看了题目学生同样至少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水车旁的风景究竟是什么?再去读文章就会初步了解所谓的风景其实是少女和老妪相互帮助给彼此带来的快乐。以上几篇散文如果考生关注文题,就能从题目中了解作者主要在写什么内容或者会产生一些疑问,然后再去思考文章就能很好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抓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交代写作目的,点明中心的重要部位。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要多指导学生重点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走进周庄》的结尾处:“梦里水乡,梦里水乡,……竟不知为了圆这水乡的一个梦,又有多少人付出代价。”和“然而,眼前的周庄,……却是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的创造。所有关于周庄的书中,都应该写写她们……”这一结尾就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读到这里,考生就不难理解文章究竟是在描写周庄的风景还是赞美周庄的人了。原来这么美的周庄是这里的女人们创造的,所以作者要赞美这里的女人,解读周庄人的感情生活世界。对于阅读第21题和阅读第23题考生在把握了主旨的基础上再去解答就能迎刃而解。21题得答案是:因为周庄的妇女为圆水乡的梦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们的奉献精神是最值得人们珍视和赞美的。23题得答案为D,因为只有D项是与周庄人有关的。

2003年的《人与城》,如果考生关注了文章的开头部分,同样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所在。如文章开头“苏州城,一颗东方的明珠……历2500年而不衰老,阅尽沧桑后又焕发青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那些人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为了美化生活而日日夜夜地辛劳、谋划。”对于阅读第23题关于文章主旨的选择题,考生如果结合题目和文章开头几句就能判断出答案是C项,作者是在探寻苏州城永葆青春的奥秘,解读人与城的关系。

(三)鼓励学生研读概括性强的议论和抒情句

再难的散文,文中总会或多或少有些句子会直接或含蓄地告诉读者关于文章的主旨。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出现的一些概括性极强的议论句和抒情句。以2008年苏州市中考阅读《苏州,最后的园林》为例,除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句能帮助我们理解主旨外,文中还有几句同样对于理解主旨,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非常关键的。如“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和“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抓住了开头、结尾及这两句的话,考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原来文章是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梦想中的家”的向往、期待和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缺失的无奈之情。特别是后一点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的缺失的无奈之情,好多考生如果不注意以上两句关键句子,就很难理解和准确地表达,那么失分就在情理之中了。还有2014年苏州中考阅读理解《红豆树下》如果考试在初读时注意到文章第8、9两节:“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就完全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对柳如是、陈寅恪等人不媚世俗的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美和敬仰,对世人逐渐遗失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和遗憾之情。

(四)教会学生善于梳理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思路,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以2010年苏州市中考阅读理解《寂寞的月亮》为例,不难发现如果把每一部分的内容理出来,文章的中心也就浮出了水面。由文章开头第一句“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引出了下文第一节到第三节内容,三节内容分别从月亮的外部和存在的时间,月亮的内部,人们对月亮的态度几个方面突出了月亮寂寞的特点。又从文章第四节“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可以看出此节引出 了下文第五至六节,下文二节内容都是在突出月亮不屑于寂寞的,无私的特点。由文章第七节第一句:“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又可以发现月亮的第三个的特点:月亮是孤傲的。最后一节是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进一步赞美了月亮心静如水、无私奉献、特立独行的高尚品格。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那么文章的主旨就把握住了,阅读问题后再去解答就能显得轻松自如了。

当然把握一篇散文的主旨说起来是容易的,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难度很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引导,不断强化课外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的指导。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也不是单独使用就能把握住主旨的,在真正对付中考课外散文阅读理解时,我们还是要让学生综合使用,灵活使用。希望我们的广大考生也能够以不变来应万变,真正把握好文章的主旨,做好最后一篇课外阅读理解,使自己在中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姚建江,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教师。

H194

A

1672-8610(2015)07-0172-02

猜你喜欢
周庄苏州市主旨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梦里周庄
周庄古镇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你知道周庄吗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