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昕
(淮安市清河开明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3)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与探析
○ 赵昕
(淮安市清河开明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3)
随着社会信息资源的不断发展,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拓展语文教学资源,打破现有的“课堂局限”,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汲取语文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提供育人效果。为此,笔者主要从教材、学校、社会等方面来论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初中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语文是以生活为外延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其范围相当广泛,课内课外是一个整体,触角可以延伸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家庭、社会等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是指语文教材,还包括学生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等资源。随着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创新。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是大范围教学,而不是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该多思考、善探究、勤实践,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去构建充实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每个学期只教授书本上有的课文,那么这薄薄的教科书定然会湮没于浩如烟海的语文世界中。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跳出书本的樊篱,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使其变得丰富起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按照板块划分,如:七(上)分为六个单元,主题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这样按板块划分的主题,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单元文章的中心,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主题,找出一些课外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来帮助理解,拓展阅读量。例如第六课,于漪的《往事依依》,在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文章,思考作者笔下的“往事”是哪些事情;课后,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拓展文章,如于漪的《我们当年的语文课》,引导同学们去阅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而找出更多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在教材基础上的拓展延伸,还表现在学生自发地去“先学”。例如七(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择鲁迅的《朝花夕拾》,学生在做预习作业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百草园的生活‘乐’在哪里?”在思考的同时,学生们会发现很多“乐趣”,这就激起了一些同学的好奇心,他们往往会自发地找来鲁迅的《朝花夕拾》阅读,从而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此外,笔者认为,建立基于班级学生学情的课程资源数据库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教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带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其机械式的教学生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不如将这篇文章相关的“背景介绍”、“鉴赏解析”、“褒贬评论”等资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地自主学习,将研究与分析及写作相结合,最后上交自己的一篇自己原创的文章给教师作为反馈检查。这样的学习,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开明学习方式的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举一个笔者曾经用过的系列课程资源为例,即青春读书课。学校可以采购这样类型的一系列书籍,用于给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教师根据阅读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要求和调控。例如“青春读书课”系列书籍有上下两册共14本,每本有特定的专题,如“古典的中国”所收录的是一些适合中学生读的古诗词和古文;“世界的影像”是一些外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每篇收录的文章都有编者的解说,有利于中学生的理解。
对于这一系列课程,我采取的是“同读一本书”,班级每个学生在一个月内共读其中的一本。如我选我爱:在每本书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用A、B、C、D四个等级来标注,A为最喜欢,以此类推。每个学生发一张表格,用于记录文章名、作者,并且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评写等第。在此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学生们对于自己选读的一些文章的喜好和理解。还有如我写我评:泛读,要求阅读不少于全书的三分之二篇目,在表上记录。精读,在泛读基础上自己喜欢的文章(泛读篇目的一半)进行精读,做点评、摘录和评注等。写读,挑选《我选我爱》中最喜爱的作品进行再深研读(每周1篇),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成文章,可以找出这篇文章你认为的最大特点或者吸引人的原因,可以围绕一个用得非常好的字眼进行写作,甚至可以由此篇文章引起对其他文章的思考。
在“同读一本书”的第一阶段,我对学生做了一些详细的指导,将优秀的作业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这样使得学生们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每周在班级上一节阅读课,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经验的交流的阅读成果的展示。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准备阅读课上交流的内容,这里交流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就某一篇文章进行一些辩论,也可以小组推选代表来推荐本组认为好的文章并说出理由,还可以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文章。有些学生更是主动做成PPT,要求上台讲解,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模样。比如《成长的岁月》,以情感体验为主的交流,学生反馈的内容相当深刻、有思想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用心。《古典的中国》的交流,许多学生是以古诗词为主,写读方面也出现了仿写“诗”的热潮。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上传到班级博客里面,供全班同学学习,或是评论及提出修改意见。作者看到别人对自己文章的评论,有利于客观看待自己的补足之处并写出写作后记,最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们对于这一活动的展开表示了极大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社会上的一些课程资源,带领学生去探索体验生活。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角色体验,比如组织“当一天导医”、“今天我买菜”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苦与乐,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让学生把这些生活的体验写下来,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会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了解风俗民情,采访名人事迹等等,创设良好的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有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对影视、网络资源也可以进行拓展。影视网络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更形象、生动、集中,并且有一定的感染力。语文教学要巧妙开发影视、网络资源,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视频,例如重庆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品读》,有成系列的散文品读和诗歌品读,非常有利于教学,既能让学生直观地掌握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大量的素材。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一样,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把它们激活。以上正是笔者操作的比较成功的一则案例。学生真正的有兴趣去阅读,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他就一定会有“产出”,也就是有创作或者交流的欲望,这样就形成了“读写互促”的良性状态,非常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生活中不是缺少课程资源,而是缺少发现他们的眼光。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样,以各种形式呈现在生活中,本文笔者所列举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做好取舍,给学生明确的导向性,让语文学习从教材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让语文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础司师范司.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杭启建.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浅探[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3).
[4]鲁艳霞,沈香萍.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自主成长能力的要求[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15).
[5]周仁燕.刍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
赵昕,女,淮安市清河开明中学教师,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H193
A
1672-8610(2015)07-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