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洋 白璐
(辽宁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模块研究
○ 张洋 白璐
(辽宁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文章从专业课程设置的内涵入手,依据国际汉语教育发展背景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探索专业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提出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和专业实践五大模块课程设置的改革,试图形成一套设课、教学、实践、考核、完善提高各阶段相辅相成的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应用型; 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 课程模块
在当今社会主流的教育趋势下,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推动了国际化高等教育进程,而国际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实现国际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因此,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借鉴并汲取各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理念,培养出符合经济全球化标准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
汉语国际教育是近年来新兴的本科专业。专业创办以来,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争议,专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之前对于本专业课程模块的概念虽有提出,但是整合模糊、界限不清,诸如教育学、语言学、现代汉语、文化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教学、英语等课程分门别类设置,使得教学方向分散,目标模糊,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应根据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实践模式和方案。
吕必松(1988)《关于语言教学法问题》指出,“语言教学法实际上是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授规律的总和”,探索和阐明这些规律“必须依靠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和哲学的理论指导”,“所以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是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Ellis(1994:2)在评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发展时指出,“作为理论发展的结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个学科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David W.Carroll(1994:7)指出,心理语言学基本上是心理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的结合。赵金铭(2001)认为,中国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有两个分支: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前者又分两个部分: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对外国人汉语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1.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开拓理念,具备扎实的汉语言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学理论,谙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中国文学和文化修养,同时具有从事汉语国际推广、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能力。[1]28-39
2.课程设置。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到三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结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内容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文学文化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应当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外语能力和中华才艺技能。
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由三大模块构成:
第一,核心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程(如政治、英语等),学位核心课程(如中华文化专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中华文化与传播等);第二,拓展课程:包括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课程(如汉语技能教学、汉语语言学、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等),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如当代中国专题、中国思想史、东北亚国别史等)和教育与教学管理类课程(如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等);第三,训练课程:包括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调查与分析、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等。
上述专业课程不仅包含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还涉及国内外的文化常识,同时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课程的讲授,能够使学生掌握汉语言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和文化修养,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得学生具有复合型的知识技能,实现一专多能,并使其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之转化成职业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通过上述课程设置,为学生成长为汉语语言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为其在相关专业的进一步研修和从业奠定坚实的知识结构体系。
国际汉语教学时代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笔者对高校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进行反思,给出如下几点建议,仅为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思路,以期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所帮助。
1.在本专业开设除英语以外的小语种选修课程。在海外进行实习实践时,除生活要用到本国语言外,有的国家的官方文件、信件、网站、媒体等等都是本国语言。如果赴海外教学的学生没有所在国家的语言基础,那么就很难在短期内成功地开展教学和日常工作,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要求。为了满足语言要求,高校可以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中增加小语种选修课程。以辽宁大学为例,每年都会接洽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赴海外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如去韩国及俄罗斯等国家。据已经出国实践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初到国外时由于不懂本国语言,在工作和生活中会产生一些障碍。所以,我校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韩国语及俄语课程是极其必要的。由于我院来自东南亚和非洲学生较多,为了中外学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为学生开设法语、西班牙语和越南语等小语种课程。这样使学生多掌握几门语言,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
2.重视中外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外交礼仪课程。国际汉语教师的汉语专业知识仅仅是他们专业素养中的一部分,中外文化知识的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展现和外交事务的处理能力对他们来说也尤为重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给予此类课程足够重视,认真对待并做一定程度的研究,以备工作之需。另外,此类课程的操作性很强,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教师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外,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些较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录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应安排大量的情境训练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丰富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也可以大大的提升教学效果。考试也可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又能够掌握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3.开设中华传统艺术选修课,为学生学习中华才艺创造条件。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时,可加大对学生中华才艺的培养力度,尽可能为学生开设若干种中华才艺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也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两到三种特定中华才艺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中华才艺技能。此类课程可以联合高校艺术学院的教师为学生授课。经过这样的培训,学生不但学习了专业课程,而且得到艺术的熏陶,在中华才艺素养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
4.设置实践操作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动手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目标定位为高水平、复合型、应用性、国际化专门人才,要求具备娴熟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优秀的文化传播能力,能胜任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进行培养时除了理论素养外,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操作课程的形式以导师单独授课形式为佳,也就是说,导师为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开设具有实践意义、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该课程可以建立多种组织形式,例如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比赛,教案编写比赛、讲课比赛、中华才艺展示等等,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给予奖励。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经常深入到留学生课堂听课,学习老师长期教学积累的丰富经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话语手段。
5.优化与整合教育学科相关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当代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即走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育。我们知道,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科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其科学理论基础当然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因此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用来思维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学习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刘珣认为,“教育学中所涉及的教育本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中有关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估等所反映的各种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一般来说对对外汉语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2]66-113
6.开设教育技术应用型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许琳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一文中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做好几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辟普及型教学和教师培养新途径”[3]。所以,应为学生开设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具体计算机课程上,其教学内容不需要太难,主要教授学生如何应用PPT教学(如何有效利用PPT中的相关小控件加入到幻灯片中,从而使多媒体教学过程进行得更加形象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据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留学生对当代中国有全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将现代化数字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对外汉语技能教学中是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采用课程模块教学的方法,理清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课程的作用及地位更加明确,因此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教育专业技能模块、跨文化交际模块、专业素养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模块构建的具体思路如下:
1.根据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基础理论,明确课程设置框架及内容。语言学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应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类课程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应作为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文化类、中外文学类课程应作为专业素养课程,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构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架构。
2.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课程的门类和课程形态。培养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其重点在于培养其熟谙的教育专业技能。通过此模块教学,让学生对于教学基本要素(对象、内容、课型),及教学法和教学流派有更加直观与系统的认识,也增加其丰富的实践机会。教育专业技能课应以活动课型为主,强调学生技能的获得。在培养汉语国际推广专门人才方面,专业素养模块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素养课应以讨论型为主,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另外,专业基础模块中的选修课程是极大的补充。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广学识。[4]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就要求他们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其教学技能必须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体现。而如何体现重实践则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精巧的构思。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与其他师范类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应当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不间断的深入至汉语教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对外国人、对外国人习得汉语、对教授外国人汉语的感性认识。此外,根据该专业的特殊性,为学生开设文化实践课程,要求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能“讲”中国的文化,而且还要能够亲自动手展示,比如书法、剪纸、中国茶艺、太极拳等等。
4.以新构建的五个课程模块为依托,突出课程的创新性。我们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出对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的新思考,对原有的课程重新进行调整与改革。增加小语种选修课程(每周4学时,2学分),每名学生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课程进行多项选择;增加中华才艺类选修课程,在我院原有的书法课基础上,再开设剪纸、曲艺、太极拳等课程(每周2学时,1学分);增加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每周2学时,1学分);增加实习实践机会,不单独授课,导师自行组织学生进行听课,写教案、教学总结分析等,期末提交实习报告即可。在增加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削减原有一些课程数量,如当代中国专题与东北亚国别史,每门课没必要贯穿于整个学期,基本可以在9周左右完成,所以可先讲当代中国专题并进行考试,然后再开设东北亚国别史,将这两门课合并为18周课程,这样学生不会感觉到课业压力,也会有充足时间来安排新增设的选修课。
5.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我们对专业实践模块采取创新的形式,以“微格”教学为依托,形成互动有效式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只是坐在下面听课,而是反转过来,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在教授某项教学技能及方法后,要求学生在讲台上进行试讲,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形成微视频。再次上课时播放学生试讲视频,并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策略能让研究生积极参与进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参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平台,给学生安排一些短期的教学机会,不算在留学生的课时中,可作为义务讲座,留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参与。在我们辽宁大学的具体实践上,海外方面目前前景较为乐观,部分学生表示,如果现阶段没有其他工作,愿意参与国外的汉语教学志愿者活动。最理想的条件是,我校可以针对本校留学生生源情况,多联系境外几家学校,建立友好往来,签订合作协议,向外输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尤其可以考虑东南亚国家的中学。
1.我院已逐步探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二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参与辅助教学的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辅助教学事务工作中已有探索,现有专业学生辅助教务工作,招生咨询服务工作、在学校与本院组织的活动中有该专业学生协助组织服务工作。另有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业硕士生共同承办的“汉语角”活动。这些工作与活动既使学生接触到了留学生,为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同时也是培养面向国际的汉语教育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管理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更看到了当前教育培养模式中真正让专业学生参与教学这方面是欠缺的,而且跨文化交际也是相对欠缺的。
针对跨文化交际这一问题,教师们积极为留学生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搭建桥梁,使留学生在更生活化的环境中习得汉语,也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和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
2.在2014年的大学生创业立项中,我院由五个本专业学生代表提出了“汉韵教育中心”的想法,并做了极其完善的汉韵教育中心运营计划,包括项目进度安排、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资金安排等。从这个项目的构思来看,我院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汉语教育的推广意识,并亲自进行策划与实施,不但扩展了他们的市场眼光,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创造自身价值,在留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专业技能模块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上发挥了不容小觑的力量,使学生在真正面临就业或去海外做志愿者时与岗位无缝隙对接,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化应用型的人才。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孔子学院及海外华文学校的不断增多,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急剧增加,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也持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索和分析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反思,并提出新的理念,在模式上进行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和专业实践五大模块课程设置的改革。并提出具体的构建方案,创新课堂形式,加强实践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最后以辽宁大学为依托,分析模块化课程在真正实施过后的显著效果,拓宽了学生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文化内涵,真正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输入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1]刘富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与培养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许琳.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4]金伟,傅赢.关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之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许琳.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6]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育与研究,1998(3).
[7]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五十年[J].语言文字应用,2000(1).
[8]原新梅.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语文,2007(12).
[9]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013年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立项重点课题“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模块研究”(JG2013ZD0018)的阶段性成果。
张洋,男,吉林长春人,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H195.3
A
1672-8610(2015)07-0088-03
白璐,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