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基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

2015-02-14 16:06蒋丽华
关键词:人才高职专业

蒋丽华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基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

蒋丽华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文章简述了创意产业与创意文化产业的概念,简要分析了创意人才的分类与高职院校创意人才的定位。并从我国创意产业人才资源现状出发,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对策,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创意人才、加快创意专业群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加强文化创意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培养高职创意人才的基本策略和路径。

文化软实力;创意产业;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对策

1 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直接的实业领域。英国政府在一份题为《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的报告中率先提出这一概念,借此掀起了一股研究创意产业的热潮。它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1]。可见,创意产业作为一个超门类的综合产业形态,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是经济、文化、科技相互融合渗透的结果,也是文化、知识与技术高度关联的产物。

对“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Creative Industries)的理解通常有两种维度。一种维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产业中富有创意的部分,与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等文化产业相并列。另一种维度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并在产业范围外有所拓展,即“文化产业”加上设计、计算机软件及互联网服务等部分。其实,不必纠结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差别,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都有其合理之处。通俗地讲,一切以创意为手段,以市场为目标,经过创新性的脑力劳动来创造财富的产业都归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名称的字面逻辑上看,文化是底蕴,是产生创意的条件;创意是核心,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产业是目的,是创意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过程。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提升,都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2 文化创意人才的分类与高职文化创意人才的定位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产业模式,强调个体和集体的创造性。所谓文化创意人才,是指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造性活动,使其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人才。根据创意产业完整的价值链一般包含的内容创新、生产输入(设计生产)和交易3大环节,文化创意型人才至少应该包含3种类型: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2]具体来说,第一种“创意的生产者”是指高端的、原创的创意人才,是“产生创意”的人才。这类人属于高端创意人才,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数量比较少。第二种“创意生产的引导者”是技术加工型人才,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创意作品的人才,数量相对比较多一些。第三种是“创意产品的经营者”,即经营管理型人才,是对创意产品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组织协调、经营管理的人才,是推动创意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从当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创意人才应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种类型,即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中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类创意人才一般精通几门专业技能,既懂艺术,又通技术;既具有较强的创意加工和技术能力,又能够在实践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复杂劳动,是“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3]可见,高职创意型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是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的、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

3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业态,被称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则已经成为带动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下,全球文化消费市场主要被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垄断,他们凭借资金、技术的相互融合,向中国大量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创意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在这一背景下,审视和正视我国创意人才资源与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将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意人力资本显得尤为重要。

3.1 我国创意人才资源的现状

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和内在驱动力是创意人才。能否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类创意人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能否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国创意产业人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创意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并不是所有在创意产业工作的人都是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迅猛发展也不过区区十几年。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全城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则为15%;而目前即使在北京、上海等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还不到千分之一。[4]可见,产业需求、行业发展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第二,创意人才结构比例失调。创意产业涉及十几个不同行业领域,人才构成还面临着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高端原创型人才缺少,导致真正能够创新的原创作品很少;另一方面经营管理类人才不足,缺乏能够将创意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和营销人才。第三,创意人才的整体素质也亟待提升。大量低端的文化创意人才找不到工作。技能型创意人才应需具备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素养。创意人员有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和分散性,创意产业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才。而具备丰富的人文艺术素养,又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也存在缺口。

3.2 我国高职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创意产业对于创意人才知识、能力的特殊要求,受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制约,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仍大大滞后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还基本处于摸索阶段,完整的培养理念和富有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真正形成。高职院校对培养什么样的创意人才、如何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人才等关键问题也缺乏深入研究。

第一,高职创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各种层次的人才都需要。研究生、本科、高职、中职、社会培训等不同层次的教育都可以进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单独开设创意类专业,而是散见于各二级学院诸多专业之中,很难从总体上顺应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合乎产业发展要求的高职创意产业人才。第二,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培养方式简单粗放。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看,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填鸭式、灌输型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束缚和限制了学生创意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数与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如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计算机软件等专业,仍然沿袭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缺乏个性化教育,特别是缺乏对特长生的关注和因材施教。第三,师资力量和水平差强人意。目前我国高职的师资基本上都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大都存在理论知识多而实践能力偏弱的通病,从事创意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

4 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以南通地区为例

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对于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之路,就必须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教育资源的宏观调配与整合上下工夫。而高职院校因其培养周期较短、专业与市场需求接轨,校企合作紧密、注重实习实训、具有“双师型”师资队伍等优势,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重点打造各自的“创意产业之都”、“世界创意产业中心”、创意产业基地等目标不同,南通作为二线城市和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创意产业正在悄然起步。在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南通市先后出台了《南通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创意文化产业若干政策的意见》以及《南通市2010~2015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并提出到2015年南通市创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6%。面对城市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量大且较为匮乏的现状,在大力引进国内外自由艺术家、设计大师等高级创意人才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和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

4.1 产教融合,校企联手培养适应中小型企业的高职创意人才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跨界的教育。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也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5]文化创意产业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气质。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的办学之路,在行业、企业和社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与企业合作时,除了重视与大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更应重视与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因为南通地区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众多,可与这些中小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学生实习实训相对比较灵活,可全面熟悉工作环境及流程,为未来就业奠定一定基础。同时,通过成立南通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非营利性跨行业社会团体,研究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品牌的打造,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架起交流的平台,提升项目开发能力、产业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和促进南通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姻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探索符合创意产业特点的、与创意产业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应注重文化育人、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的贯通。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之间也可组建创意教育大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互动。

4.2 服务区域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创意专业群建设

南通市作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在信息交流、人才流动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如何在纺织服装、家纺等产业中不断导入创意设计,融入时尚元素,使创意设计在现代轻纺工业中有新的作为和发展。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分类,在纺织面料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上,融合环境艺术专业、动漫设计、装饰设计、会展设计等专业,联手打造视觉传达专业群、数字媒体专业群、工业设计专业群,充分发挥专业集群的优势,避免专业划分过细和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实现从“群内相通”向“群间相融”的目标。同时,根据南通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扩大培养规模,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切性。通过寻找与文化企业联合办学的结合点,以互惠互利原则,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施、教学质量的保障等,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行业、教学与生产的有机融合。

4.3 加强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创意产业人才,课程是基础和核心。一是根据专业侧重点,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创造性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去。特别是增加文化创意类课程的顶层设计,开设创意心理、创意思维训练、文化消费、产品经济等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意力和创造力。二是开发创意隐性课程,即营造具有浓郁创意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门潜移默化的创意课程。高职院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创意高峰论坛、“设计师讲堂”等,传播创意理念,共享创意盛宴;通过举办创意沙龙、校园创意集市、创意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和催生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造性行动。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吸取新知识;同时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依据专业课程情况确定灵活的考核方式,并将创意能力纳入考核范畴。

4.4 坚持内培外引,组建文化创意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职文化创意类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具备良好文化素质、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创意能力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创意型教师除了本身具备创意人才特殊的素质要求外,最好要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经验,对所在行业的发展、未来趋势非常了解,对创意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此外还应熟悉创意产业运作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是通过“内培”,将教师送到企业实践锻炼,或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注重教师创意类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自觉地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二是“外引”,加强对创意产业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建立“名师工作室”“大师艺术馆”,提升产学创体系的内涵;或者考虑从文化单位引进或者聘请既有创意工作实战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现有的文化创意专业师资队伍中去。

4.5 借助社会资源,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实践教学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是走在前沿的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科技、经济实体这些重要的载体。因此要培养真正的文化创意人,就必须与实际市场相联系,与校外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高职创意专业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将文化创意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比如作为南通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以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和创意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就是保护利用工业遗存进行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再如借助南通市打造以濠河为平台、贯穿南通古今历史文化的“环濠河博物馆群”,开展一次南通“博物馆之旅”的主题活动。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意大赛、模拟公司、营销策划比赛等平台,打造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平台,为学生的文化创意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等指导和支持。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经营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体会创意思维的乐趣与艰辛,体会创意实践成功的喜悦。

当然,文化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毕竟创意人才的培养,并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责任,对一个创意人才的成长路径来说,中小学阶段的影响或许更为深长和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人才的培养从小开始一点也不为过。

[1]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6.

[2]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3]朱澍清.对高职创意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5):76.

[4]李可.文化创意人才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才缺口大[N].光明日报,2011-12-12.

[5]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Research on the Measures of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hina——Perspective based on soft cultural power

JIANG Li-hua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antong Jiangsu,226007,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creative industry and 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y and brieflyanalyzes thecreativetalentsclassificationandtheorientationofcreativetalentsinvocationalcolleges.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s resources of creative industry in China,with Nantong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ies and paths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reative specialty group,integrating the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education with the coursesystem,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innovation teaching group and setting up market practice teaching base,etc.

softculturalpower;creativeindustry;vocationalcolleges;measures ofcultivatingcreativetalents

G710

A

1674-2346(2015)01-0087-05

(责任编辑 竺小恩)

2014-10-08

2014年度南通市社科项目 [编号:2014CNT027];2014年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课题 [编号:FYJY/2014/09]

蒋丽华,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高职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