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与回归路径①

2015-02-14 13:23唐占应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教育

唐占应 刘 星(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略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与回归路径①

唐占应刘星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现代教育理应实现回归即对生命的关注,大学教育更应重视对生命本真的关怀,引导人们自觉尊重生命,积极发展和完善生命,努力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高校可以利用公选课搭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良好平台,建立和培养生命教育的专业教师团队,以体验教育为主渠道,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统一于实践。

大学生;生命教育;关注;回归路径

关注生命的回归,将教育融于生命,将教育融于生活,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环,高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生命、把握生活[1]。当然,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不是个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某一单方面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形式展开生命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造健康的生态圈。

一、利用公选课搭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平台

在当下中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无疑是大学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的确,从大学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来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生命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这一部分通过课堂来学习是当前最有效的方式。但是,生命教育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在于通过课堂学习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价值。课堂教学不仅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更要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为学生一生的幸福铺平道路。

在高校,谈到生命教育,大多数老师和学者认为那是“两课”教学的内容,而在谈到授课教师时,很多老师认为那是“文科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事”。在课题组的调查中,问到在课堂上插入生命教育知识的必要性时,有3.5%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37.8%的认为“有必要”,58. 7%的认为“有必要,但是文科教师和思政老师的事”。这种看法虽然具一定的片面性,但也突显了在我国当前学科设置背景下,“两科”等公选课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应充分应用高校公选课搭建大学生命教育的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并努力实现生命的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命教育教师团队,全面推进大学生命教育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能否培育出对生命有所感悟和觉察、懂得尊重与关怀、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是生命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2]。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师团队,首先要求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从专业角度看,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需加以有机整合,即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而且要有所研究,有个人体验感受,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从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看,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操和较高的自我修养,才能在生命教育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第三,教育应该具有生命教育观念。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将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其次,要以学生为本。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生命教育不是教师“一言堂”的权威说教,必须“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3]

再次,除了加强生命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需要,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生命教育理念的更新、生命科学知识、生命教育教学技能的改善、心理健康调适等。

最后,教师之间应加强联合互动。“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之间由于专业背景、生活经历和体验不一样、对社会变迁的适应不一样,对生命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方式也会呈现出差异,体现出其优势和劣势的一面。所以,教师之间要加强联合互动,相互学习借鉴、扬长避短,从而充分发挥生命教育教师的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合互动。不仅是一个大学内部生命教育教师之间、各个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是各个大学的校际之间都可以加强联合,整合资源,利用生命教育的多重路径,全面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以体验教育为主渠道,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统一于实践

体验教育是一种联系人的生命生存现实而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它处于不断生成流变之中,人们只能依据内在的体验加以把握。在体验中所体验的是,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在我之中”,[4]即我与世界是同在、与他人同在的。“体验作为教育中教与学、人与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力图为教育脱离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寻找一条新途径。他尖锐地批判了传统的教育学是无人的教育学理论,只重视知识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没有把人看作知、情、意不可分离的整体的人。具体到教学问题,狄尔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客观历程和冷静方法是需要的,但却未能触及到人的精神生活深处,而是停留在一般的浮泛表层,只有通过融入了感情的心灵体验达到心灵相通、相互理解,才能真正而完美地理解生命意义”。[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城乡差距拉大而城乡一体化艰难大背景下以及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从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80后尤其是90后一代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弱,这与中国父母的溺爱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缺少了 80后以前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其中包括对苦难的直接体验,基于现实生活的体验,80后以前的人们更懂得珍惜、更能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对90后的大学生来讲,通过体验教育,可以唤起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生命的内涵、生命的责任与意义。

针对学生在生命教育路径的选择问题,课题组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24.1%的学生认为可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2 4.1%的学生认为可以“开设专题讲座”,22.2%的认为可以“通过学科间的渗透教学”,而29.6%的人却认为可以采取“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6]把生命教学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爱好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

1.将“危难灾害”转化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契机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面临着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如2003 年的“非典”、2008 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灾害让人们看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人类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无能无力。但另一方面,在抗灾救灾中,也体现了人类的生命意志,体现了在生命为难时刻人类的坚持与坚韧,也突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可以以“天灾人祸”为体验生命教育的素材,扩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 0级地震,波及有感范围包括四川、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北京、上海、贵州、西藏等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的报告,截至2008 年6月10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46人遇难,374072人受伤,失踪17516人。[8]这次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触及每个中国人的心灵,震撼了全世界,它也带给我们太多的关于生命的体验。

“救助过程中政府与社会默契地进行深度互动,无论是党内、代群、阶层、区域还是族群等层面,都凝聚成了巨大的集体合力。巨灾救助始终遵循科学救灾、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它不断凸现着人的价值和社会良知,文化、道德、伦理和生命意识在社会群体中出现了空前的自觉;政府、媒体和民众在充分信任中,不断激活着共和国的道德文明沉淀、公民的国民责任担当意识和社会主义互助精神,从而在赈灾和重建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整合”。[9]

“天灾人祸”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无情的伤害,但人类在抗灾中也体现人性的一面,给人类带来少有的生命体验,它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绝好时机与绝好素材,充分利用这一生命教育的契机,使大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激发生命的意志;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体会到爱的力量,学会感恩;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灾难,可以组织一些逃生演练,使大学生认识到掌握一些保护生命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2.利用“第二课堂”,适时进行“生死观”教育

如今,90后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受到家人的宠爱。就他们个人来讲,自我意识较强、个性鲜明,思维开放活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过于追求功利而缺乏刻苦拼搏的意志和理性信仰,缺乏对苦难生活的体验,给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带来较大的困难。

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在课堂之上,更在课堂之外。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生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或通过创设相关的生命教育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生命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及其表现,从而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去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如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福利院、聋哑特殊学校、和留守儿童支教等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帮助、照顾弱势群体中体验生命真谛和责任,学会珍惜生命、珍惜当下幸福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课题组调查访问中,当我们问到“假如学校将组织一次生死教育活动,将要让每个同学参加到医院协助照顾病危老人的活动,你的态度是什么样”时,50%的学生回答会“主动参与”,3 0.4%的“感到好奇”,8.7%的认为“没有必要参加”,而10.9%的认为“无所谓”。

因此,开展第二课堂,创新生命教育的方式,开展“生死观”的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生命教育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生存、生活面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促成现代大学教育的回归即更加关注生命。而当下高校发生的各种各样不珍惜、不尊重生命,甚至践踏生命的事件,以及各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迫切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增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的探索,以增加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1]李冬华.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J].高教探索,2012(3):132-135.

[2]王影.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师素质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56-58.

[3][4][5](美)GyarD.Borihc&MartinL.Tombar i.中小学教育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唐占应,刘红,胥爱红.基于“三维角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状况的调查[J].西江月,2014(12):65-67.

[7]腾讯新闻网:http://news.qq.com/a/200907 29/001022.htm

[8]人民日报[N].2008-6-11-(2).

[9]蔡炎辉.将“天灾人祸”转化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契机[J].大学教育,2013(13):89-90.

G641

A

1673-4564(2015)04-0036-04

2015—05—27

①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FDY031)阶段成果。

唐占应(1982— )男,贵州盘县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讲师,研究方向:哲学与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刘星(1987— )女,贵州盘县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