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故事

2015-02-14 05:30黄进
幼儿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篮子生命幼儿园

黄进

卷首

未完成的故事

黄进

有人如此描述意大利瑞吉欧幼儿园的环境:“这里就像一个美丽的家,它讲述着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故事。它敏感于自然而美好的事物和元素——木头、阳光、植物、色彩,并向前推进着故事。”

餐桌上一杯没有喝完的咖啡,一只遗留在灶台上的小碗,一个画了一半的城市,一盏深夜未灭的灯光……我们的家里有太多这样的场景,这些场景让人迷醉,它们是流动的生活的瞬间,这些未完成状态恰恰展现了生活和生命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是什么事情打断了主人悠闲的享受?一只小碗忘记放进碗柜会发生什么?孩子明天会在这画纸上添画什么样的花草或霓虹灯?深夜,谁在等待谁的归来?这就是生活,同时也是一场永远没有尽头的叙事。

这就是我们的家,它是开放的,是带着深刻的个人印记的,拥有无限可能性的。物品陈列得纹丝不乱,床单没有一道褶皱,墙壁上陈列着无名的画作,书架上摆着做装饰用的名著书壳,那不是家,那是样板房,是供人参观的,不是给人生活的。一个处于生活中的环境,无处不留有生活者的气息,这些气息不仅包含了气味,也包含了那些处于未完成时态的事件、物品、现象,而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具有故事性。

人和环境是一体的,环境并不仅仅是外在于我们的物理性的存在,它回应着我们的活动,又引发着我们的活动,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只有当环境构建着他们的故事,成为他们的故事,并不断生发更多故事的时候,环境才成为他们自己的环境,就像家成为我们自己的家。

有故事的环境是持续的。生命有多久,故事就有多长,旧故事的结束,是新故事的开始。作为制度化机构的幼儿园,时间也往往被制度化了,被切分为一个一个孤立的小单位,每个单位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然而设置一个具有时间绵延特性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转换时间到了,就为孩子保留未完成的任务和作品吧,把它们放在孩子看得见的地方,允许他们去感受它、完善它、发展它、评论它或者抛弃它,因为这才是作品的价值所在。别只看重那些在固定的单位时间里完成的“作品”,并且只是把它们展示出来了事,因为这样的展示实际上是一种冷漠的结束。

有故事的环境是带有自我印记的。别人的故事不是我的故事,成人的故事不是孩子的故事,让环境表达孩子们真实的想法吧。同一的风格、同样的表达只体现了教师的指令。即便是最小年龄班的孩子用棉签在画面上点几个红点子,他们也各有各的想象。帮他们记录自己的想法,在画面上标上他们自己的名字或者独特的记号,与他们的父母和同伴们分享,会让他们在环境中体验到更强的自我存在感和亲密感。我在幼儿园见过太多“漂亮”的作品,它们被布置在镜框里,有的甚至是花费了很多力气装饰过边框的,但那上面却找不到一个创作者的名字,也看不到它代表着哪一段岁月,这就失去了故事性。

有故事的环境是生长着的。人在生长着,环境也在生长着,它们之间是一种共构的关系。著名的儿童建筑设计师马克·杜德克说过:“建筑应该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到这个叙事之中。”包括建筑在内的环境,都应该和孩子一起生长。幼儿园的草木、昆虫、鸟兽,这些可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仅仅贡献给我们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而在于它们也参与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分享着喜怒哀乐。每一次的开花,每一轮的枯荣,每一回的孕育,都汇入孩子们经验的长河,构筑着种种个人的观点、想象和情意。我们和环境之间本应该有无数亲密生动的故事,花朵的凋零,蜗牛的远足,飞鸟的歌唱,都生发着孩子的梦想,形成着他们的观念,甚至花坛边的一块石头,都可能被谁偷偷地惦记,取上一个特别的名字。允许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想法吧,去发现自己和生命的关系,去动手构建一个有故事的花园,让他们自己为这些地方命名,留下生命的记录。

我们有时真的会低估环境的意义,觉得它不过是预先设计好的,是外在的事物和陈设,很少会意识到人和物之间是有“情”、有“意义”的,是共构、互生的。我现在还记得多年前南京市第三幼儿园发生的一个故事:孩子们多么盼望小鸟来幼儿园做窝。于是,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在一棵高高的树上挂了一只篮子。一天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等待的心情再急切也慢慢平淡下来了,然而,惊喜却在不经意中来临,有一天,小鸟真的来做客了,再有一天,小鸟真的就在篮子里安家了。它们在篮子里做窝,唱歌,跳跃,生宝宝。很多年过去了,这棵挂着篮子的树一直是幼儿园里一道最美的风景,是孩子们一段最美的记忆。而园长向我介绍幼儿园时,也很自然地指着那只篮子给我看,满目笑意。这历经了岁月沧桑的园所,刹那间盈满了温暖和诗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猜你喜欢
篮子生命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篮子
木桶和篮子
爱“上”幼儿园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把秋天装进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