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建立八大体系 确保小麦食品安全
河南省延津县是一个农业县,一直致力于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建设。近年来,当地通过建立八大体系,先后建成无公害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公顷,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公顷,有机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 333.33公顷,从源头上确保了小麦食品安全。
1.建立健全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延津县政府成立了“延津县创建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工商、财政、环保、质检、发改委、科技局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统一协调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同时,各基地明确了建设责任人和技术负责人,建立健全了基地建设目标和责任制度。
2.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是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优质高产的前提和保障。为此,延津县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了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并在基地显要位置设立标识牌。
3.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中,对投入品的监管是关键。延津县农业部门会同工商、技术监督部门,携力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是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规定,制定了《创建全国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夯实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基地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连锁配送服务,形成了连锁经营配送“一城三龙”的格局。三是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签订经营承诺书。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4.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二是根据需要配备村级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推广网络,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三是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基层行政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的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四是组织基地农户学习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保证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基本掌握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
5.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农业体系。一是根据建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总体思路,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使之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二是建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保护区,具体措施有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基地内畜禽养殖场的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等。三是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做到县有检测站,乡镇、大型农贸市场、龙头企业有检测点,加强对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投入品、产品和基地环境的检测。四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搜集、整理、发布绿色产品的生产、供销信息,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信息可网上查询。
6.建立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安排固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基地生产档案的管理。二是县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组成基地建设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检测的档案记录和监督检查。三是基地内部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
7.组建小麦产业集团,推进产业化经营体系健康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愿、产业发展、农民得利”的原则,以小麦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整合资源组建延津小麦产业集团,通过利益关系把小麦产业链的各个实体有机衔接起来,做大小麦产业,拉长小麦产业链条,提升小麦产品档次。
8.加强宣传,建立品牌运作推介体系。一是定期举办由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及领导参加的高层次、高规格的延津小麦发展论坛。二是邀请国内知名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记者集中对延津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宣传报道。三是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博览会等会议,集中展示延津小麦产业的亮点和企业形象,打出延津小麦品牌。四是充分调动当地宣传资源,加大对延津小麦的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延津县人民政府网、大河延津网、河南延津农业信息网等门户网站,采用视频、图片、文字等手段,全方位搭建网络宣传平台。●
宋以星 河南省延津县农业局 45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