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
区域产业结构与电类高水平实训基地吻合度建设实践探索
——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李坤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
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是为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在建设中应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与企业互通互联为目标,科学规划建设方案,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设备和资源共建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保证,在建设过程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通过创新提高实训基地运行和使用效益。
区域产业机构;实训基地;吻合度;实践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2013年获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批准建设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一年多来学校按照省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并结合无锡区域产业结构情况,开始全面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基地的建设有效的推动了学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升了设备、师资、信息化水平,打开了学校电类专业发展的新局面。
无锡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优化提升制造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纺织、电子信息、特色冶金等传统优势制造业,着力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先进制造业,同时无锡市将重点发展十大领域为:新型电力装备、汽车动力及零部件装备、数控设备、环保设备、轨道交通装备、船舶设备、自动化装备、通用及工程机械、重要装备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专用成套设备,总投资约137亿元。建设高水平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找准了培养相关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即服务于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电气技术岗位的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节能环保等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同时通过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逐步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此外该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与企业、行业、院校进行互动,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为其它院校提供实践教学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特色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科学规划原则、前瞻性原则、集群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为地方经济服务原则,根据多变性市场的多样性需要,合理配置相关设备。我们根据电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企业、行业、院校等立体化的调研,确定了设备购置的原则性和目标性。结合实际情况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指导思想,对相关实训室进行全面建设,增加台套数,基本能够保证一体化教学和技能培训要求。在确保数量的同时,适度兼顾超前性【2】。2014年基地承办的户式中央空调与电机拆装与检测两个项目的国赛集训共获得全国大赛6块金牌。基地依托我校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2013、2014两年培训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332人;培训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299人。基地作为华东地区电工入网许可证定点培训单位,年培训人数达2000人左右;此外基地每年为企业技术员工的技能培训提供气动、PLC与自动线、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中、高级)工等培训服务,这些工作的开展大幅度的提升了基地的功效与辐射范围。
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科建设始终围绕企业的发展作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目标,“以专业上产业,以产业促专业,把产业做大,把专业做强”的思路促进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真正做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衔接【3】。即学校办学与企业经营融合、学校教学与企业现场融合、学校学书本知识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通过这三个融合,实现专业设置变被动为主动、实训方法由模拟到真实、专业训练由技能到技术、培训角色由学生到员工,进而实现“三个协同”,即学校与企业协同、专业与产品协同、教室与车间协同。建立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服务平台。订单培养,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顶岗技术人才。为优化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素质,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订单班教学、员工培训计划及内容和社会培训1500人/次以上;企业为校方教师提供下厂实践的服务。
职业院校与企业二者发展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其共通点都是以技术为核心要素。因此可围绕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技术更新、人力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二者技术的互通。企业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教师资源,积极培养和推动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在学校建立产品研发基地,同时利用各类技术服务平台、非学历教育机构等建立“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职工培训,推动了企业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学校依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制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体系。将企业对技术的要求、标准、质量提前渗透给学生,以增强学生技术应用的娴熟度【4】。在这一“互助”与“共享”合作思路框架下,我校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校相关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修订《常用电机与调速》等5个课程标准,完善了《PLC与自动线调试运行》课程资源,充实原有《PLC与自动线系统运行》(TVT-2000G)网络课程资源,建成了光机电一体化设备(YL-235A)的《PLC与自动线调试运行》和《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及配套立体化教材、PPT、动画、视频、试题库、教案等网络课程资源。此外基地与企业共享产品设计与研发资源,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基地教师与企业开发科技产品,申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为苏州宝玛公司开发了《宝玛电加工数控维修试验台》。与北京FANUC数控系统公司联合开发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西门子(无锡)有限公司支持我校创建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更好地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培养高级技工人才,向我校提供实习设备低压配电装置。在这些成果转化实施过程中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性人才,更要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始终围绕社会服务这一主旋律,积极发挥基地设备、资源、人力优势,广开门路,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社会服务,近两年年基地多次承办无锡市相关企业的职工技能竞赛;为无锡高新区企业技术员工的技能培训提供气动、PLC与自动线、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中、高级)工等培训服务,两年来进行企业员工培训15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100人次。为无锡相关合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项。与北京发那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发那科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此外基地依托我校作为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约60人/年;培训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约150人/年;完成职教专业师资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15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100人次。同时基地作为对口支援滇西边境山区中等职业学校单位,参与相关学习的实验实训室、课程体系建设。此外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连续七年承担无锡市、江苏省电子电工项目技能大赛的赛点工作,2014年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作为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抽测点,承接了无锡市职业学校69名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我基地光机电一体化实验室进行技能考核。此外2014年我基地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户式中央空调和电机拆装与检测两个项目江苏省集训点,在2014年全国大赛中共获得6块金牌。
[1]陈旭东.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
[2]彭文胜.关于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管理,2008.
[3]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
[4]李守可.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解析[J].教育与职业,2013.
Practice on Goodness of Fit Construction between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High-level Training Base
Li Kun
(Wuxi Machinery and Electron Highe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Wuxi Jiangsu 214028)
High-leve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s to train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killed personnel.In construction, region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must be focused on.The construction should plan construction program scientificall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rconnection with enterprises.In addition,it should improve running and use efficiency of training base through innovation,with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as principal line,with equipment and resources as the importance,with team construction as the assurance,with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construction.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training base;goodness of fit;practice
G642
A
1674-6198(2015)02-0115-02
2015-02-14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无锡产业机构调整背景下高职校工科电类专业发展对策研究”(编号J/D/2013/022)成果之一。
李坤(1983—),男,江苏铜山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