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策略探讨

2015-02-13 23:55:12董学荣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滇池悲剧流域

董学荣

滇池污染之速,治理之难,发人深省。滇池沧桑,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滇池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人们的认知和想象。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向前看,努力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环境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1](P41~42)。

从高原明珠到“三河三湖”*“三河三湖”是指“九五”期间确定的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三河”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即太湖、巢湖、滇池,这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事关我国接近半数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母亲湖”到昆明之痛、云南之痛、中国之痛,乃至世界之痛、人类之痛,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和隐喻?人类的行为、思维、文化、价值取向,是否出现了某种偏差,乃至把人类引向了不知将欲何往的“飞船”*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滇池卫士”*滇池之滨富善村村民张正祥,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数百次遭打击报复在所不惜,32年用生命守卫滇池,被誉为“滇池卫士”。的抗争与命运,滇池之滨的群体性事件,以及迄今为止仍然持续不断的有关滇池的各种舆论、“曝光”和批评,无不昭示着一种可怕的执迷不悟主宰下的短视与悲剧。在环境灾难频发,自然的报复如此惨烈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人敢于置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子孙后代利益于不顾?中央的禁令、人民的呼声、大地的呻吟,都不能阻止的利益博弈,昭示了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及其对人类利益、良知和命运的熟视无睹。

滇池之痛,既需要对人类短期行为进行真诚检讨,也需要在更加深广多维的视野中进行长时段的考察。实践证明,滇池治理保护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迫切需要人文参与和新的分析视角,进行文化反思与重构。本文试图通过环境史的视角及其理论和方法,借鉴公地悲剧分析模型和理性经济人假设,探讨滇池公地悲剧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策略,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明天提供重要参考。

一、滇池公地悲剧的诞生:滇池流域人与自然互动演进的环境史考察

环境灾难的发生,不仅有复杂的现实原因,而且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不仅有人类行为的影响,而且有自然自身演变的逻辑;不仅受人类认识的支配,而且与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环境变迁的进程深深植根于过去”[2](P1),滇池公地悲剧,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互动演变的结果。

第一,优越的生存空间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使滇池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然对人类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要深入到作为历史的一种动力和存在的地球本身当中去,从中我们甚至会发现更多的始终都在发挥着作用的基本力量。”[3](P96~108)道法自然是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必须掌握的基本遵循。今天的昆明是举世闻名的“春城”,但从众多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可知,古代滇池流域森林茂密,物产丰饶,风光旖旎,气候更加宜人,生存条件远比现在优越。因而,早在距今3万年前,就出现了龙潭山“昆明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则遍布滇池流域的很多地方。到了古滇国,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可见,即便没有外来文化的输入,滇池流域也会发展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地方性文明。这是滇池流域自然环境给予人类的首要馈赠。

第二,优越的生存条件是巨大的拉力,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地移民,滇东、滇西游牧民族,中原、江南农耕民族,纷至沓来,“变服从其俗”,融入滇池流域。历朝历代移民的进入,使滇池流域的人口不断增加,乃至成为拥有数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而作为移民城市,人们普遍缺乏家园意识,母亲湖的命运与人们的生活、情感似乎相去甚远,从而使各种破坏行为大行其道,为所欲为。

第三,由于战略地位重要,不断吸引着中央王朝、地方政权及其他各种力量的角逐及开发。滇池流域“山河可以作屏障,川陆可以养人民”(见樊绰《蛮书·云南城镇第六》),并可“威慑步头(今建水、蒙自一带),恩收曲靖”(见《南诏德化碑》),足以看出其条件的优越及地位的重要。据考证,“昆明”原本是滇西、滇西北一带的游牧民族,却不知何时因何原因变成了滇池流域的地名。西汉时期设置益州郡,管辖滇池流域及相连的广大地区,开始了移民开发滇池流域的进程。南诏国筑拓东城,战略地位凸显。元代设云南行省,昆明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省会城市的地位,一脉相承发展至今。

第四,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持续不断的水旱灾害,导致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争夺及水利工程的兴修。与水争地、与林争地,占据了大片水域,毁坏了成片森林,开垦了滇池流域的大部分土地,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受重创。海口河的疏浚及“涸水谋田”、“围海造田”,则直接使滇池水域不断缩小,从广及千里到五百里,再到今天的三百里。滇池水域缩小的结果,一是“得良田万顷”,满足了当时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二是人类向滇池步步进逼,对滇池的破坏和污染更加直接,不断加剧。三是滇池越来越小,更加容易被破坏和污染。四是自净能力及多种功能弱化乃至丧失,滇池一旦被污染,治理十分困难。

第五,人文底蕴的积淀和自然资源的融合使滇池流域成为全省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先锋,从而迅速把滇池逼入绝境。昆明工业化起步较早,由于民族战争等因素,抗战时期大批沿海、内地工厂迁入昆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需要,形成了环滇池布局的昆明工业化格局,成为早期滇池污染的重要点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对资源环境形成了巨大压力,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逐步成为主要污染源。旅游度假区、商品住宅区、休闲娱乐设施等的开发及城市不断扩大,不断向滇池周边延伸,水泥地面、水泥森林代替了原来的森林、湿地、耕地,不仅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而且污水更直接地排入滇池,人与滇池的互动没有了任何缓冲地带。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灌溉污水,统统经过河道,排入滇池。开山、采石、取土,牲畜养殖,放牧,路网建设等,都对滇池生态环境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和改变。废气排放改变大气的物理化学成分,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大气环流,从而引起气候剧变乃至灾害天气。

第六,滇池公地悲剧的诞生引起了滇池治理保护的社会空间建构。一是“九湖办”、滇池管理局、管理所等滇池治理保护科层机构的设置,以及各种督办、协调、合作、研究机构的纷纷成立和人员的配备。二是《滇池保护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各种规划、计划、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的诞生。三是半官方及民间环保组织的成立及滇池环保运动的开展,以及诸如“滇池卫士”那样的个人保护行动的出现。四是中央政府、社会力量、国际机构、世界环保组织等各种力量的介入,从而形成强大的滇池治理保护力量和舆论压力,成为举世瞩目的环境工程和民心工程。

此外,由于民间力量发展滞后,无以形成对理性经济人的有效监督制约,从而,即使滇池残遭破坏,也让有识之士扼腕叹息。*相关理论可参见夏明方:在民主与专制之间——明清以来中国救灾事业嬗变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A].夏明方.新史学(第六卷)——历史的生态学解释[C].北京:中华书局,2012:213-262.

二、滇池公地悲剧的内涵和特征

公地悲剧,是指无节制的、开放式的公有资源利用灾难。自从1968年加勒特·哈丁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其著名的论文《公地的悲剧》以来,公地悲剧己成为一种象征、隐喻和有用的分析模型。滇池流域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污染便是公地悲剧的典型。

1.滇池公地悲剧的内涵

在哈丁建构的公地悲剧模型中,基本要素包括公地及其所有者、牧民、牧群和悲剧。公地的原型为一块可供放牧的草场,由于所有者缺位,公地为所有牧民免费共享:所有牧民都享有毫无限制的放牧权,蓄养多少牲畜完全可以自己决定,但是,所有牧民都没有排他权,无权干预他人的畜群数量和放牧行为;由于牧民都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蓄养尽可能多的牲畜,最终突破牧场承载力的极限,造成公有资源灾难。

滇池公地悲剧是指水环境污染、水资源“枯竭”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制约。长期以来,滇池及其流域一直如同公地,开发者、耕牧者、经营者、居住者、外来人员等,都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充当了“牧民”,所有对资源的索取、污染的排放、环境的干预,如同共享免费的午餐,在与水争地、与林争地、与农争地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大量污染物排入河道,汇入滇池。不同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对滇池流域水资源的争夺及对水环境的干预,尽管利益追求有所不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理性经济人的角色。

滇池流域水资源“枯竭”是长期以来人与自然互动演变的结果,滇池污染则是最近四十年来的事情。据考证,古滇池大过千里,深达百米以上,从刺桐关到海口河出流,应该是滇池由大到小、由深到浅的一次巨变。唐宋以来,人为干预不断加强导致湖面缩小、水位下降、湖盆抬升、蓄水减少、湖岸线和湖长缩短十分明显。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滇池污染加剧。五六十年代,滇池水质达到Ⅱ类标准;7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均为Ⅲ类;80年代滇池水质迅速恶化;90年代末,出现全湖水质劣V类的严重状况,成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滇池污染是绝对的,水资源“枯竭”则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水资源总量绝对减少,相对于越来越大的用水需求,供水严重不足,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加剧了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产等严重超越了滇池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据测算,昆明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650立方米,目前滇池流域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70多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仅为全国年人均水平的11%,是全国14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李炜.让滇池水流淌起来[EB/OL].中国水网: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07/08/608761186640100_1.shtml,2007-8-9.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正如昆明市原市长王文涛指出:“昆明城市的难点,水是难中之难”,“水资源的匮乏日益成为制约昆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见王文涛《在2005年“水文化与水环境保护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致辞》,熊晶,郑晓云.水文化与水环境保护研究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第7页.。

2.滇池公地悲剧的特征

公地悲剧多种多样,过度放牧的草原、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开采的矿产资源、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海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滇池公地悲剧特征何在?

一是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统一。根据公地悲剧的形成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资源枯竭型和环境破坏型两种基本类型。滇池公地悲剧两者兼而有之。总水量减少,污染严重,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加剧了水资源匮乏。

二是资源环境成本外部化与个人利益最大化。由于技术手段和监督制约滞后及理性经济人的精明,原本应该由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主体承担的成本,最终都部分或全部转化成了社会成本,成为个人眼前利益对整体、长远利益的损害。

三是内在约束与外在监管双重缺位所致。由于没有“仰望星空”的诉求、缺少“心中的道德律”、外部监管乏力和相互制约缺位,理性经济人无所畏惧,无所不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造成了公地的不堪承受之重。

四是片面发展理念及其实践。“今天的经济增长与积累,是以牺牲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为代价。”“这无疑是一种悲剧,正是加勒特·哈丁寓言中的‘公地悲剧’”。[4](P43~46)

三、“理性经济人”与人水之争的负和博弈

所谓“理性经济人”,简单地说,就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利益主体。[5](P128)滇池公地悲剧表明,千百年来人水之争是没有优胜者的“负和博弈”。

1.与水争地和“人进水退”

人口增长及特殊文化价值追求导致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解决土地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向滇池步步进逼和索取,“涸水谋田”、“围海造田”、“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就是典型。

元明清大规模开挖疏浚海口河,在消除滇池水患的同时,“涸水谋田”的意图也十分明显,乃至有人提出“尽泄滇池,可得田三百万顷” (倪蜕《滇云历年传》卷四)的主张。元代张立道“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泄其水,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元史·张立道传》)。明代沐英等开挖疏浚海口河,垦田至97万余亩。(《明史》《明实录》)巡抚陈金疏浚海口河,滇池水落数丈,膏腴田尽出。(雍正《云南通志》)清代,总督鄂尔泰等修海口水利,涸出腴田甚广。*参见于希贤.滇池地区历史地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P79~80.“涸水谋田”“元代有4次,明代9次,清代16次,越往后围湖造田越频繁。……在人类频繁地向滇池索取的过程中,滇池水面由元代的510平方千米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的306平方千米”[12](P30)。其中,仅1938~1978年“围海造田”就使滇池水面共计缩小38.8平方千米,其中,外海被围17.7 平方千米;草海被围21.1平方千米,约占原面积的70%。[6](P145)

2.对水资源的争夺与掠夺性利用

对滇池水资源的争夺不绝于史,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角逐愈演愈烈:一是历时40余年的明代沐庄霸水案——豪强与平民之间的水资源争夺。[7](P38~41)二是自光绪初年至民国初年的南坝争水案——平民之间的水资源争夺,民国3年(1914)酿成大案。[8](P535)三是1954年发生的小麻苴村与窑厂争水案——现代工农业之间对水资源的争夺。[8](P535)四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昆钢与石龙坝水电站争水案——现代企业法人之间对水资源的争夺。[6](P123)五是子君村与羊甫村争水案——传统村庄之间的水资源争夺。[9](P333)赛典赤·赡思丁确立盘龙江“轮序放水,自上润下”的水管理制度,也反映了民间水资源之争的普遍性。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滇池流域的水资源争夺十分激烈。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对水资源的利用迅速增加,乃至掠夺性利用:一是农业用水。滇池沿岸从明代开始用木制龙骨水车从滇池和入滇河道提水灌溉,直到1950年后仍在使用。1912年石龙坝水电站建成发电后,云南工商界人士在西山区积善村建成全省第一座电灌站。1988年,滇池周边600多台抽水机灌溉农田23.2万亩,每年耗用滇池水约1.13亿立方米。[6](P112~114)二是工业用水。1912年石龙坝发电厂建成,开始了工业发展对滇池水资源的利用。1949年前从滇池取水的工厂仅有七八家,年取水量不到1000万立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环滇池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滇池水资源的利用不断增加。1990年,由滇池取水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单位有11个,用水在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单位有30多个。三是生活用水。滇池周边自古以来就以滇池、入滇河道及掘井为生活水源。1974年在西山脚下的山邑村建成的昆明市第三自来水厂,每年抽取滇池水约3000万立方米。1987年建成六甲乡自来水厂,每天从滇池抽水5000吨。1990年在官渡区福德村建成以滇池水为水源的第五自来水厂,当年实际抽取滇池水3000万立方米。[6](P126~127)滇池流域每年地表水开发利用量约占总量的72%,远远超过20%的警戒线及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50%时会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标准。

3.对水环境的破坏与水资源的“枯竭”

一是毁林开荒。1952年、1978年,滇池流域先后掀起了开荒造地的两轮高潮,1953~1990年,昆明市新开荒地217915亩。[8](P P456)二是城市布局和规模扩大。滇池流域早期文明主要集中在滇池东南、南岸和西北一带。唐代在滇池北岸修筑拓东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昆明主城,形成城上湖下的布局。“一湖四片”的现代新昆明则把滇池变成了内湖。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0多倍,城市的整体规模远远超过了一般特大城市。三是人口增长和积聚。自庄蹻入滇“变服,从其俗”,历朝历代都有人口迁入。元明两代移民、抗日战争时期内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人员调入、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人口流动四个机械增长高峰期是昆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节点,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文化大革命”则是自然增长的高峰期。2011年,昆明市人口达到726.31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滇池北岸的昆明主城*参见“六普”相关数据。。德国环境史家约阿希姆·拉德卡在其专著《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中写道:“几千年的中国环境史的主题简而言之即人口的增长。”[10](P8)“历史教导我们,人口膨胀的沉重代价与环境的退化紧密相连。”[10](P123)四是防浪堤的修筑。为防止滇池水淹沿岸农田,围绕滇池湖滨修筑了长达120多千米的防浪堤。

上述种种行为,致使滇池流域水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地下水位下降,龙潭干涸,水资源不断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昆明西郊地下水已下降5.47~16.4米;北校场下降6.48~29.28米;市区下降7.15~14.05米;东郊下降3~20米。[11](P53~54)位于翠湖公园内的九龙池,是昆明自来水的第一个水源,后因市区挖防空洞,导致九龙池于1970年7月干涸。[11](P52)

4.污染排放与水质型缺水

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计把成本外部化,即赫尔曼E.戴利所称的“看不见的脚”*潘云华.“公地”的悲剧与出路——从土地行政管理理念到政府行政理念的辨证分析[EB/OL]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zt/2006-09/11/content_407690.htm.,导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20世纪70年代以来,滇池沿岸的厂矿企业生产生活废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农业灌溉排水等大量排进入滇河道,流入滇池。“今天,土壤中的过渡施肥成为环境负担的一个主要源头。”[10](P2)据1988年调查,每年进入滇池水域的酚588吨,氰983吨,砷120吨,汞4.7吨,铬10.7吨,总氮4703吨,总磷456吨,化学耗氧量20877吨,这些污染物进入滇池后,使一些水域中的有害物质超标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6](P78)

面对人类的征服和“进军”,自然不是“沉默的羔羊”,灾害是其主张权威的话语形式。滇池流域自古以来灾害频繁,从公元前81年至1911年,滇池流域有记载的水灾147年、旱灾88年、虫灾11年、冰雹灾29年、霜灾16年、地震25年。[12](P25~26)大旱、特大旱灾1900年以前有记载的有11年,其中,1963年大旱,翠湖干涸见底。特大干旱致“民多食观音粉(土),多食者大便闭而胀死”,“居民十室九空,哀鸿遍野”[8](P116~117)。特大水灾也有多次记载,其中,1871年滇池流域大水为“滇省从未有之奇灾”[8](P117~122)。

由此可见,滇池公地悲剧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互动演变的结果。史前时期,滇池地区几经沧桑;有史以来,人类活动成为滇池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元明清以来,在内地化中人为干预不断加强;近代以来,工业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化、现代化等因素使滇池“老化”加剧,最终形成公地悲剧。自然在以灾害形式直接“参与”人类历史的同时,在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治理中,各种机构、制度等的建立及其发展,乃至相应文化的形成,是滇池与人类互动演变的另一种结果。

四、滇池公地悲剧的治理策略探讨

公地悲剧形成机制是探讨滇池治理策略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理性经济人”的自私与贪婪是公地悲剧发生的潜在可能,有效监管的缺失则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滇池污染和治理,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人的问题,因此,“治水必先治人”,滇池治理根本在于文化反思、自觉与重建。

经济学家对公地悲剧的治理思路一般有两条:一是如哈丁所说的“将公地出售以转化为私有产权”。二是对于不能私有的公地,由国家对公地进入权进行限制,加强公共监督制约 ,以牺牲个人最优为代价,换取社会最优。显然,滇池治理只能走后一条道路。

1.环境成本内部化

一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监管体系,把“污染付费”变成人们的坚定理念和自觉行动。二要建立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把污染排放严格控制在滇池生态环境可承载的限度内。当排污受到严格控制、排污交易成本低于污染处理成本时,生产经营主体选择排污交易显然比较经济。同时,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按照环境正义及“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让所有排污行为承担相应成本,让滇池治理保护机会成本得到补偿,包括为滇池水源地保护、湖滨生态带建设及其他“六大工程”项目实施而放弃的发展机会都得到适当的补偿。

2.经营管理市场化

正如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却可以流转,湖泊作为国土的一种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其使用权流转并无法理障碍。坚持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允许人民自主创造多种经营治理方式,在统筹兼顾公共利益、社群利益、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基础上,探索湖泊使用权的流转。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为湖泊使用权流转创造了日益成熟的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有了经营管理湖泊的可能。湖泊具有巨大经营价值,尤其像滇池这样的“高原明珠”,其价值更加巨大。国家要设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经营管理目标,把经营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旦出现违规情形必须立刻叫停。滇池经营管理的市场化,旨在改变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状况和“多龙治水”的被动局面,强化责任主体,突出利益导向,确立严格的排他权,发挥“一龙治水”的优势,让“看不见的手”有效制约“看不见的脚”,确保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使个人最优和社会最优统一起来。

3.价值取向生态化

一要纠正唯GDP是从的政绩观,把绿色GDP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方面,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制约是另一个必要条件。正如周黎安指出,近年来人们对中国政府官员的GDP绩效观提出了许多疑问,“主要表现在晋升激励下的地方官员只关注那些能够被考核的指标,而对那些不在考核范围或者不易测度的后果不予重视。”“更为严重的是,高速经济增长不仅直接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也因为地方政府的纵容而人为地被压低。”“由一种比较单一的增长指标变成更具综合性的指标体系,纳入环境质量及相关要素,如绿色GDP指标,以尽量减少地方官员的努力配置扭曲。这无疑是对过去传统考核方式的一种改进。”[13](P36~50)

二要校正对抗自然的“理性经济人”,生成在自然中、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人”。“理性经济人”揭示的是人类自私的一面,这种缺陷应该而且可以校正。文化模式对人类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有些人类行为更有可能取决于路径依赖。滇池治理保护,关键在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对抗自然”的“理性经济人”改造成为敬畏自然、在自然中的“生态文明人”。

三要校正“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沃斯特认为,生态学思想自18世纪以来就一直贯穿着两种对立的自然观:“一种是阿卡迪亚式的,一种是帝国式的;前者以生命为中心,后者以人类为中心”,“前者把自然看作是需要尊重和热爱的伙伴;后者则把自然看成是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14](P3)“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理论上它表述为:人是宇宙(世界)的中心,因而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个人中心主义,从来都没有而且也不是以‘全人类利益为尺度’,而是以‘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为尺度’,即从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出发。”[15](P114)自近代以来,由于科技理性的巨大进步及“自然的祛魅”和“上帝之死”,人类成为“万物的灵长”和主宰,自然被视为可以任意驯化和征服的“客体”。然而,“主体的凯旋”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荣耀和福祉,人类不但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反而与其终极追求渐行渐远。正如E.B.怀特所言:“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以有更好的存活机会。”[16]生态文明是人类痛定思痛的选择,也是滇池治理保护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滇池悲剧流域
伟大的悲剧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9:56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56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时代风采(2016年10期)2016-07-21 15:07:34
猫的悲剧
学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31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