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舟,路 璐,郭利民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太空,将人类文化、生产、科学等活动拓展到太空空间,为远洋航行、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空间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为全球通信欠发达地区提供互联互通服务,是全球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空间互联网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正式权威的定义,是人类为了充分发挥地面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探测太空和拓展地面互联网服务而构画的一个蓝图。一般认为[1-2],空间互联网是指,将地面互联网概念引申到空间信息网络,利用地面互联网技术优势,以卫星星际链路为物理传输媒介,按照高效利用、综合集成的原则,将太空中不同轨道的各种卫星、星座及航天器等太空信息资源进行有机连接,构建的集成化、智能化、综合一体的太空信息网络,具有与地面互联网类似的应用服务能力,并且与地面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互联互通性能。
空间互联网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2]:第一,是利用地面互联网技术对空间信息资源进行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而不是对单一用户或专项任务进行的单一解决方案;第二,在采用地面互联网现有技术和协议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太空通信和太空任务的自身特点及特殊需求。
空间互联网的能力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3]:一是地面上的任何一个地点,能在任何时刻直接或通过地面网络关口站,与至少一颗网络节点星进行星地通信;二是太空中的任何一个航天器,能在任何时刻直接与至少一个网络节点星进行星间通信;三是任何一个网络节点星,能在任何时刻能与其他至少两颗网络节点星进行双向星间通信;四是网络节点星具备动态自动路由功能,即任何一颗网络节点星的退出或加入,都不会导致网络瘫痪,并能自动重组网络;五是能满足不同业务质量要求(QOS)的通信传输;六是能在空域和时域上无缝连接的进行文件操作;七是具备各种网络高层应用能力(如基于网络的Web应用等);八是具有网络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空间互联网由地面段和空间段两部分组成[4]。地面段主要包括与航天器有关的地面网络:数据接收网、空间监视网、天文观测网、陆基航天测控网、业务测控网、用户业务服务网、在轨服务保障网、空间网络运维网、中继卫星地面系统等网络或系统。空间段主要包括所有航天器:中继卫星、具有星地和星际链路的单颗航天器、只有星地链路的单颗航天器、有星间链路的飞行器编队和星座、其他航天器等。
空间互联网的结构分成三部分,主要包括[4-5]:骨干网、外部网和行星网。
1)骨干网。通过卫星为地球、月球、其他行星、航天器和太空探测器之间的通信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其中,航天器和各种星体可作为网络节点进行通信传输。
2)外部网。由在行星、轨道空间站和空间探测器之间飞行的航天器节点组成。其中,航天器节点之间可进行远程和短程通信灵活选择。在两个节点相距较远时,使用远程通信,相距较近时,使用近程通信,能有效节约耗能。
3)行星网。由行星表面网和行星卫星网两方面组成。表面网主要为表面节点(如传感器节点等)提供传输链路,也可为行星表面不能与卫星进行直接通信的节点提供无线转发通信服务。卫星网主要包括行星表面结点、轨道卫星和骨干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具体负责表面网与骨干网之间或表面网之间的通信中继。
空间互联网与传统地面互联网相比,具有如下自身鲜明的特点[4,6-7]:
1)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空间互联网的网络节点是由各种不断运动的卫星所担负,其在空间的位置按照一定的规律动态变化,导致空间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也随时间进行有规律的变化。
2)网络资源及能力受限。太空网络设备的性能相对于地面网络较差,比如,计算机芯片的计算能力、存储器的容量以及通信传输能力均受到很大限制,要求空间网络协议必须简洁,数据库容量不能太大。
3)网络连接时断时续。空间互联网的数据链路会随着卫星节点的位置变化而动态调整,两点之间的通信时断时续。
4)传输延时大。空间互联网的传输路径比地面互联网远,造成传输时延较长,深空探测时时延更大。
5)数据传输误码率高。空间互联网的微波传输或激光链路与地面网络的光纤通信相比,受环境的影响大,链路性能不稳定,造成传输的误码率高,也有可能中断链路。
6)链路带宽不对称。即空间互联网的空间段与地面段的传输带宽不对称,地面段速率高,空间段速率低。
7)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由于空间互联网的暴露性,更容易遭受第三方的窃听、摧毁和网络攻击。
8)综合性强。空间互联网融合了卫星导航、通信、测控、遥感等多种综合性卫星网络,能够实现多种轨道卫星星座优势互补。
空间互联网相较于传统的空间信息网络,具有如下优势[4]:
1)减少协议转换。目前,空间信息网络的星上、地面和星地三方面的传输协议没有统一,至少需要2次协议转换才能完成数据传输,空间互联网将采用统一的网络协议,减少不必要的协议转换。
2)统一传输协议。目前的空间信息网络由于采用了多种卫星网络,造成多种传输协议并存,地面接入网络的协议也不尽相同。空间互联网采用了地面互联网的统一协议,增加了规范性。
3)促进信息共享。空间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将太空、地面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4)避免重复建设。空间互联网提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减少了空间资源的重复建设。
5)适应未来发展。随着地球资源的枯竭,太空将是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必须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统一的空间互联网,来适应未来更加频繁和更加复杂的航天应用活动。
空间互联网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信息网络,涉及的关键技术除了天线技术、高效调制技术、射频技术、高效编码技术、信源压缩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星上网络交换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等空间信息领域的共性技术外,最具特色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互联网路由技术、空间互联网协议技术。
空间路由器主要用于连接空间各种异构网络,屏蔽物理网络间的细节,在异构网络之间进行数据报文的转发、转换数据协议、保障数据安全、控制网络流量和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等功能,是空间互联网的关键设备和空间网络协议执行的主要部件。目前,研究的空间路由主要分为边界路由、接入路由和卫星间路由三种[8]。其中,边界路由主要用于地面网与天基网、空基网与天基网、深空网与天基网之间的网络连接。接入路由主要用于为地面网、空基网和深空网用户寻找接口卫星。卫星间路由是为了寻找从源卫星节点到目的卫星节点的路径,担负着星间数据的传输、分发和业务QoS保证等功能,是空间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关键技术,也是空间互联网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
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卫星间路由技术主要是DTN路由技术[5]。容迟网络或容断网络DTN(delay/disruption-tolerantnetwork)泛指,因为节点移动等原因而造成端到端传输路径的不稳定,甚至长时间处于中断状态的一类网络。该技术最早是针对行星际间的深空通信提出来的,其主要思想是,针对深空中节点连接机会少、远程通信能力弱的情况,设计一个空间路由,让信息数据先在节点中存储起来,等待连接时机或是通过中间节点的携带转发,将信息数据传送到目的节点,即具有“存储、携带、转发”功能的路由。目前,已提出的DTN路由技术大概分为四类:
1)先验未知路由:即空间网络中的节点对于网络拓扑和其他节点的运动方式及位置等信息完全未知,必须依赖节点自身的内在运动并结合一些必要的编码方法或复制删除策略来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该类路由的解决方案主要有:洪泛和流行病路由、可控洪泛路由、基于编码的路由等,但都存在信息传输率低和时延长问题,并且能量消耗大。
2)部分先验已知路由:该类方案主要有基于连接指标的SEPR和MEED路由;基于概率的PreDA,PROPHET、MV路由;基于节点特性的由 Shabbir Ahmed等提出的基于簇的转发路由;基于资源利用的AODV路由等。
3)完全先验已知路由:该类方案主要有路径树(Greedy Tree)、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空时方案(Space and Time)等路由。
4)利用节点运动辅助路由:该类方案主要有DataMULE路由;信息轮渡方案,包括节点执行MF方案(NIMF)和轮渡执行MF方案(FIMF);Yu等人提出的基于速率的最快MF方案;Guo等人提出的基于家和鸽子传信的DTN路由等。
网络协议是网络构成与良好运行的关键支撑和核心技术。由于空间互联网存在高链路延迟、链路误码率高、连接时断时续、节点资源不足等缺点,致使传统的地面互联网TCP/IP协议无法完全应用到空间网络中,为了充分发挥地面互联网协议在空间网络中的作用,人们提出了多种空间互联网传输协议,可分为如下三类[4,6,9]:空间 IP 协议、CCSDS 互联网协议、DTN协议。
2.2.1 空间IP协议
空间IP协议的思路是,地面基础网络除了射频系统外直接使用商用的IP设备,而在太空的物理层使用传统的天线和射频设施,在商用路由器和射频设备之间增加信道纠错编/译码部分,以弥补商用路由器没有纠错编/译码的功能,链路层可直接利用或局部修改后使用地面IP标准协议,其他各层均采用地面TCP/IP标准协议。空间IP协议优点是:能直接利用商用网络设施与地面互联网互操作,进行端到端通信;组网灵活;支持静态和动态路由及移动接入;空间与地面执行同一标准协议。存在的主要缺点是:一是IP协议是基于传输延迟小环境的,不适合空间网络,尤其是深空通信;二是IP协议比传统的空间传输协议效率低;三是按照分级方式实现的地面路由协议不适用于空间操作环境。
2.2.2 CCSDS 互联网协议
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针对空间网络环境特点,对地面TCP/IP标准协议进行了改进,开发了一系列CCSDS空间网络协议,用于空间网络的信息传输[10-11]。在数据链路层,使用分包遥控(TC)、分包遥测(TM)和先进轨道系统(AOS)协议。在网络层到应用层,使用SCPS协议,主要包括网络协议(SCPS-NP)、安全协议(SCPS-SP)、传输协议(SCPS-TP)、文件传输协议(SCPS-FTP)。在无线子网使用近空链路(proximity space link)协议。在地面网络,采用TCP/IP协议,但根据太空特点,对其进行了适当改进,并可结合使用CCSDS的空间链路扩展(SLE)协议。CCSDS互联网协议的优点是:专为空间网络设计,效率高;自身原有的协议比较完善;全球大多数航天机构已采纳、应用。存在的主要缺点是:一是需要进行协议转换,不能与地面互联网直接互操作;二是静态路由能力较强,移动接入能力较差,动态路由的开销大;三是相对于地面TCP/IP协议,开发、测试、维护费用高。
2.2.3 DTN 互联网协议
DTN协议起源于1998年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对行星际互联网(IPN,Interplanetary Internet)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将地面互联网扩展到整个太阳系,为太阳系中的航天器、空间站和探索其他行星的机器人等提供像地面互联网一样的通信服务[12-14]。DTN 协议与前两种协议的区别是:一是DTN引入了“捆绑层(Bundle Layer)”作为连接不同受限网络的覆盖层,采用此覆盖的节点依靠发送“捆绑”的异步信息进行通信。捆绑层提供与地面互联网关类似功能,但集中于虚信息的转发,并不是分组交换。二是DTN协议不假定存在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端到端路径,捆绑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传输。DTN协议的优点是:解决了高延时、高误码率、带宽不对称和间断性连接的问题,同时,提高了网络吞吐量,降低了数据丢失率和不同级别的可靠性。存在的缺点是:只是给出了一个框架,许多关键技术仍在开发中,体系结钩建议还不成熟。
目前,学术界研究的DTN空间传输协议主要有:①DS-TP(Deep-Space Transport Protocol)协议,面向深空网络,特点是:带宽利用率高,但会造成拥塞;采用双重自动重传策略,提升了数据传输率;采用混合应答方式,提高了差错控制有效性。缺点是:传输时延大、实施复杂;②BP(Bundle Protocol)协议,支持不同网络间端到端通信,是一个无会话协议。特点是:传输过程中,发生链路中断时,能将数据暂存,等再次连接时进行传输;发生数据丢失时,能够进行快速重传,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缺点是数据成功传输的开销大;③CFDP(CCSDS File Delivery Protocol)协议,是一个文件传输协议,可根据不同任务,选择不同的传输模式,并提供不同级别的可靠性和数据有效性。CFDP的优势是:有助于间断性连接的处理,特别适合链路错误率高的数据传输。缺点是:对节点的存储能力要求高,并且实施的复杂性高;④LTP(Licklider Transmission Protocol)协议,分为 green-part和 red-part两部分,greenpart支持不可靠传输,并对要传输的数据设置数个检查点,提高可靠性;red-part支持可靠传输。LTP协议的优势是:即使链路失效,也不会造成数据丢失。缺点是:对节点的存储和处理能力要求高,实施复杂度高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就提出了建立空间互联网的构想,本世纪初期的深空飞行和航天应用加速了空间互联网领域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步伐,期间,世界各国相继提出和验证了多个空间互联网建设计划或项目,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展。
1998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联合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启动了行星际互联网(IPN,Interplanetary Internet)计划,提出将地面互联网技术延伸到空间信息网络,在地球、月球、火星等行星之间,建立基于互联网协议的行星际互联网[4]。随后,CCSDS发布了2020年的行星际互联网构想,提出未来行星际互联网要完成各类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提升和分发,以行星际骨干网(Interplanetary Backbone)为核心,在各行星航天器网络基础上,通过星际关口站(In terp lanetary Gateways)互联互通[3]。2004年2月,美国NASA宣布,“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接受到了欧洲火星轨道卫星转发的指令,并把数据回传到了NASA,数据传输过程使用了互联网协议,没有丢失数据,也没有出现冗余数据。证明行星际互联网项目测试获得初步成功,为今后建立太阳系行星间的通讯网络提供了技术可行性。目前,行星际互联网计划已完成体系结构和数据格式的定义,进行了系统仿真、地面及飞行试验,形成了相关协议标准及建议书。
美国的行星际互联网由主干网、接入网、星座或编队网、近距网络构成[4]。其中,主干网(Backbone Networks)是由数据中继卫星、地面测控网和数据网、深空网等构成的高速宽带网络,负责信息传输与分发。接入网(Access Networks)是由负责航天器和主干网建立连接和数据交换的设备构成的网络。星座或编队飞行网络(Inter-spacecraft Networks)是由协作飞行的航天器(星座)或卫星编队内用于交换数据的星间链路构成的网络。近距无线网络(Pro-ximity Wireless Networks)是指在主航天器与其他航天器之间建立的网络。
1996年,美国就开启了空间互联网路由器的研发历程[15]。1996年,NASA的JPL为STRV-1b卫星上的一个软件分配了一个IP地址,开始进行通信测试。2000年,NASA在 UoSAT-12卫星上载TCP/IP堆栈,采用了IP技术。2003年1月,NASA发射了芯片卫星,使用了TCP/IP技术实现了与所有地面站的通信。2003年9月,美国思科公司的CLEO移动路由器搭载“英国-灾害监测星座”(UK-DMC进入太空,并首次验证了DTN技术。2005年9月,思科的CLEO经过两年的测试,证明了空间IP协议通信的可行性。2007年,美国国防部、思科公司和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启动了空间互联网路由项目(IRIS,Internet Routing in Space),旨在利用地面互联网协议,实现空间路由器的互联网功能。使用IRIS路由器后,原来的“双跳”(double-hop)卫星通信数据传输方式,变成“单跳”传输方式,不必通过地面远程端口,直接经由卫星提供IP路由,减少了通信带宽占用率,也降低了传输中的数据延迟,提升了数据传输量和通信链路的效率及灵活性。IRIS支持话音、数据和视频通信,能使用小型天线。2009年11月,世界上第一台IRIS进入太空,在进行两个月的调试及三个月的军用测试后,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商用测试。期间,地面人员对IRIS的网络操作系统(IOS)进行了升级。2010年12月,IRIS路由器实现了在不利用任何地面设施的情况下,完成了首次网络通话(VoIP)。2011年5月7日,美国空军的GEO-1卫星发射升空,也搭载了 IRIS路由器,目前,IRIS已基本完成商业化运营准备。
2000年10月,美国JPL启动下一代空间互联网(NGSI)项目,开展研究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和移动IP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基于CCSDS的空间互联网协议[4]。2001年,美国哥达德航天中心启动了OMNI(Operating Mission as Nodes on the Internet)项目,开展利用地面互联网协议实现空间通信的研究,论证了将地面IP协议应用到空间的可行性,为在轨航天器接入互联网提供了技术支撑。2002年,Intel公司的Fall等人提出了DTN网络概念,用以实现行星际互联网所需的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9]。2003年9月,美国NASA通过英国的“灾害监视星座”(DMC)卫星,利用DTN协议成功传输了图像数据,首次验证了 DTN星际互联网传输协议。2008年11月,美国JPL利用DTN协议网络,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测试,成功实现地面与距离地球32万公里的空间探测器之间的图像往返传输,整个试验网络设置了10个节点,其中一个节点是位于太空的空间探测器,其他9个节点位于地面,仿真模拟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这是空间互联网的首轮成功测试。2009年5月,研究人员从国际空间站向太空发射了第一个基于DTN协议的永久节点,开展了高强度测试,希望一年之内允许宇航员直接访问互联网。2010年1月23日,航天员从国际空间站成功发送首条Twitter信息。2012年11月,美国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宣布,已经成功测试DTN协议,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使用专用计算机,通过DTN协议控制了位于德国的欧洲航天指挥中心的机器人,并称DTN协议将成为未来行星间互联网通信的基础[16]。
2010年12月22日,俄罗斯宣布,正在计划构建“Kosmonet”空间互联网[17]。“Kosmonet”网络是在俄罗斯目前的“信使”多用途通信卫星系统的基础上研发的,其主要任务是提高空间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航天器或飞行器与地面间的通信与控制,为俄罗斯偏远地区及全球提供语音、宽带上网、网络广播、视频会议和短信息等互联网服务功能。俄罗斯计划在太空部署48颗卫星,所有卫星都位于1 500 km高度的低轨道运行,预计建设投资200亿卢布,拟在5年内完成卫星部署,全面实现空间互联网服务。
目前,由于地理、经济、科技等因素,造成全球还有30亿人未能接入互联网。为此,Google、卫星运营商 SES、汇丰银行、Liberty Globa和John Malone等公司投资成立了O3B公司,提出了O3B空间互联网计划,旨在让无法享受地面互联网宽带服务的“其他30 亿人”(Other 3 Billion)接入互联网[17]。O3B计划发射16颗MEO卫星,通过载有空间路由器的近地卫星向全球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射无线上网信号,初步提供10 Gb/s的数据服务,使其他30亿人享受到廉价的地面互联网宽带服务。2013年6月25日,O3B计划的首批4枚卫星发射成功。2014年7月10日,第二批四枚O3B卫星进入太空,与前四枚卫星一起组成一个由八颗卫星建立起来的的全球互联网框架基础。2014年9月,O3B公司宣布,由8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群已开始全面运营,可以提供600 Mb/s的中继带宽,而时延不超过150 ms,相关服务指标均达到或超出了协议要求。此外,Facebook和MDIF公司,也计划与美国NASA合作发射卫星,发展自己的空间互联网计划,利用卫星或无人机等技术,让信息基础薄弱地区的用户接入互联网。
空间互联网技术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要实现空间互联网的完全能力目标还面临如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8-9,18]:
1)网络存在物理环路。空间互联网的结构复杂,动态接入随意性大,网络节点密集区域存在物理环路,在进行网络数据传输时,会引起数据恶性循环的发送,导致区域网络的中断。
2)传输距离远,时延大,误码率高。空间互联网中的各资源相距较远,如地面设施、空间卫星与其他航天器距离较远,造成通信时延大,导致数据链路易受到空间环境的干扰,增加了数据传输的误码率,给研发可靠性的传输协议带来了挑战。
3)空间网络协议不完善。目前发展的三类空间网络协议,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少与地面互联网协议兼容,并且效率低,花费大,也不能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离全面实现互联网功能的指标要求还有差距。
4)空间网络带宽受限。目前,空间互联网的带宽和地面互联网提供的通信带宽严重不对称,有的只有单向信道,还不能提供类似地面互联网的宽带骨干通信网络,使得拥有海量信息的一方无法与使用方建立足够的连接,制约了空间资源的互联互操作。
5)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问题。空间互联网中的节点类型繁多,不同链路组成的子网络采用不同的网络技术,如何实现多系统兼容、多平台互通及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操作,是空间互联网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6)安全性问题。空间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极易受到来自地面、空中或天基武器的物理攻击,加之许多技术还不成熟,相对于地面互联网更易受到网络攻击,使得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面临着严峻问题。
7)网络扩展问题。空间网络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建设时间跨度大,期间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新的业务,要求空间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实现所有接入资源的互联互通。
根据地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空间应用的未来需求,空间互联网技术将向如下几个方面发展[4,6,18,19]:
1)优化体系结构。空间互联网规模庞大、涉及面广、结构复杂、业务繁多,并且网络的伸缩性强、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对网络体系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优化,将是未来空间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之一。
2)完善网络协议。目前正在发展的三类空间网络协议,各有利弊,也都存在一定的缺点,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未来空间通信的要求,其中,DTN协议最适合于空间通信环境,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3)发展空间网络路由技术。空间路由器是空间互联网的关键设备,是执行空间网络协议的主要部件,但由于空间环境特殊,数据链路误码率高、时延大、实时性要求高,给空间路由器的研制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改进路由和交换协议、提高空间信息处理能力、研发高性能的路由器将是未来空间互联网的主要发展方向。
4)发展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管理是空间互联网的核心,承担着网络状态的监视和预警、空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等任务。因此,要使高度复杂、动态和异构的空间互联网能够高效、可靠运行,必须研发出有效的网络管理技术。
5)研发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空间互联网系统庞大、接入方便、环境开放,易受物理和网络攻击,其安全性和保密性相对于地面互联网比较低。因此,在未来的设计中,研发安全防护技术、安全标准协议和保密性能好的网络设施,提高网络的生存能力,将是各方关注的重点。
6)发展宽带通信技术。空间互联网面临着通信速率低、带宽小等问题,制约了互联网技术优势的发挥。因此,在发展空间互联网专用技术的同时,全球将继续发展空间通信技术,以提升空间通信的速率和质量,如天线组阵技术、高效调制技术、宽带射频技术、高效编码技术、信源压缩技术、激光通信技术等。其中,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抗截获性、通信带宽大、数据速率高、天线小、功耗低等优势,将是空间通信的重点发展方向。
空间互联网是地面互联网向空中、太空空间的延伸和拓展,是实现全球互联互通的基础支撑,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空间互联网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对空间应用的旺盛需求,将推动空间互联网技术快速稳步前进。
[1] 韦娟,王丹丹.空间因特网的路由技术研究[J].通信技术,2010,43(12):63 -65.
WEI Juan,WANG Dan-dan.Study on Routing Algorithms in Space - based Internet[J].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2010,43(12):63 -65.
[2] 黄薇,万鹏,宋世杰.空间互联网协议体系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1,30(12):5 -7.
HUANG Wei,WAN Peng,SONG Shi- jie.Research on Protocol Stacks for Space Internet[J].Journal of Spacecraft TT&C Technology,2011,30(12):5 -7.
[3] 李宁宁,谭维炽.空间因特网与空间测控[J].空间电子技术,2009,3(03):116 -121.
LI Ning - ning,TAN Wei- chi.Space Internet and Space Telemetry& Telecommand[J].SPACE ELECTRON IC TECHNOLOGY,2009,03(03):116 -121.
[4] 沈荣骏,我国天地一体化航天互联网构想[J].中国工程科学,2006,8(10):19 -30.
SHEN Rong-jun.Some Thoughts of Chinaese Integrated Space-Ground Network System[J].Engineering Science,2006,8(10):19-30.
[5] 苟亮,张更新,孙伟.深空通信网发展与展望[J].数字通信世界,2012,01(01):54 -59.
GOU Liang,ZHANG Gen - xin,SUN Wei.The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the Deep Space Netmowrk[J],Digital Communication World,2012,01(01):54 -59.
[6] 王宝生,蔡桂林,陈琳.空间网络数据传输协议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12):1 -6.
WANG Bao-sheng,CAI Gui-ling,CHEN Lin.A Survey of Data Transport Protocols in Space Networks[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2011,33(12):1 -6.
[7] 许克智,潘宇,邓赟.天基综合信息网安全性路由协议分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4):100 -105.
XU Ke-zhi,PAN Yu,DENG Yun.Analysis of Security Routing Protocols for Space-based Synthesis Information Network [J].China Information Security,2013,04(04):100-105.
[8] 郝选文.空间信息网抗毁路由及网络防攻击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HAO Xuan-wen.Research on Survivalbility Routing and Anti-Attack Technology in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s[D],Xi An:Xidian University,2013.
[9] 叶建设,宋世杰,沈荣骏.深空通信DTN应用研究[J].字航学报,2010,31(04):941 -949.
YE Jian-she,SONG Shi-jie,SHEN Rong-jun.Research on DTN for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s[J].Journal of Astronautics,2010,31(04):941 -949.
[10] CCSDS 232.0-B -2.TC Space Data Link Protocol[S].Washington D C:CCSDS,2010.
[11] CCSDS 232.1-B -2.Communications operation Prodedure -1 [S].Washington D C:CCSDS,2010.
[12] Hooke A.The Interplanetary Interne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1,44(9):38 -40.
[13] Cerf V,Burleigh S,Hooke A.Delay-tolerant networking architecture,RFC4838[EB/OL].[2014 - 10 - l0].http://tools.ietf.org/html/rfc4838.html.
[14] 燕洪成,张庆君,孙勇,等.延迟/中断容忍网络技术及其在行星际因特网中的应用[J].航天器工程,2014,23(02):114 -123.
YAN Hong-cheng,ZHANG Qing-jun,SUN Yong.Delay/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terplanetary Internet[J].Spacecraft Engineering,2014,23(02):114 -123.
[15] 李云,陈萱.2009年天基路由技术取得新进展[J].中国航天,2010(01):32-33.
LI Yun,CHEN Xuan.Development of IRIS Technology in 2009 [J].Aerospace China,2010(01):32 -33.
[16] BBC,Astronaut Uses Space Internet to Control Robot on Earth[EB/OL].UK:BBC,2012(2012-11-9)[2014-11-1].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20270833.
[17] 李静.太空互联网路由——卫星通信技术的颠覆性变革[J].科技创业,2011(02):68-71.
Li Jing.Internet Routing in Space ——Disruptive Changing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J].Pioneering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68 -71.
[18] 王胜银,翁怀荣,谢上明.天基综合信息网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浅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08):172-174.
WANG Sheng-yin,WENG Huai-rong,XIE Shangming.Analysis of Security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Space - Based Synthesis Information Network[J].CHINA INFORMATION SECURITY,2009(08):172-174.
[19] 闵士权.我国天基综合信息网构想[J].航天器工程,2013,22(05):1 -14.
MINShi-quan.An Idea of China’s Space -base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J].SPACECRAFT ENGINEERING,2013,22(05):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