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的多元、差异、共存与融新
——评《比较文明学》

2015-02-13 13:45杜明业
关键词:观念文明学科

杜明业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世界文明的多元、差异、共存与融新
——评《比较文明学》

杜明业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世界文明的产生和演变已历数千年,业已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彼此之间处于一种辩证联系的关系。方汉文教授的《比较文明学》将“新辩证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以开阔的理论视域和翔实的史料评述了不同形态的世界文明及其特质,探析了比较文明学的基本观念与理论体系,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建立起同一和差异的互动观念,促进世界文明的对话与融新。

《比较文明学》;新辩证论;世界文明

世界文明的产生和演变、发展已历数千年,业已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当代语境下思考世界文明问题有着极为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认识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不同文明形态的差异性;如何多维度地把握世界文明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如何考察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时,如何看待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能否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看待其他民族的文明;不同文明能否跨越樊篱、实现共鸣与逾越;通过何种途径与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方汉文教授的《比较文明学》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为比较文明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基础建设和持续发展做出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工作。该著作以“新辩证论”的理论透视为核心,以不同形态的世界文明评述为中心,以不同世界文明特质的考量为重点,以开阔的视域和翔实的史料做到了史论勾连、述作融通。具体说来,它有三大出彩之处。

比较文明学是当代世界重要新学科,20世纪中期以后在欧美各国兴起,近年来欧美与日本等国都有重要的比较文明学论著行世。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比较文明研究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比较文明学的学科理论建构尚嫌不足。《比较文明学》注重从理论维度系统地展现学科理论建构的研究成果。这种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科内涵的深入阐述,二是对学科价值的深度挖掘,三是研究方法论的创新。

1.对学科内涵的深入阐述。比较文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检验其学科成立与否的重要标准。方汉文教授首先将比较文明学视为一种理论体系,指出“比较文明学的意义所在并不仅仅由于它是一门学科,而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理论体系”[1]9。认为比较文明学由它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部分构成。除此之外,它还有形态上的特征,即是由理论逻辑、理论史(包括实践)和理论观念等三大部分构成。在此框架上,尝试建构比较文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该著作的第一册《绪论:世界文明的起源与体系》不啻为较为完整的比较文明学的理论纲领。从比较文明学研究的缘起与目标、文明观念溯源、比较文明研究的主要观念和比较文明学科与方法论等学界关注的比较文明学的主要理论问题和难题,第一册都给予了解答。

方汉文教授作为我国比较文明学研究的开拓者,十数年来一直关注和思考比较文明学的理论问题,而这种深度思考是基于他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即“新辩证论”。从1999年起,方汉文教授把中国墨经和易经的辨证观念与当代西方理论相结合,提出“新辨证论”:“在比较主义学科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一种系统的研究体系,它包括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研究实践等不同部分,结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运用于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是合适的”[1]21。在其所著的《比较文学高等原理》等十部论著与近百篇论文中致力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新辩证论理论体系,并以此作为认识论基础,致力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研究,出版了《比较文化学》、《东方文化史》等著作。同时,又将“新辩证论”的理论用于比较文明学研究,先后出版了《陶泥文明》、《比较文明史:新石器时代至公元5 世纪 》(以下简称《比较文明史》)等著作,发表了《比较文明学的当代形态及研究实践》等论文。而在《比较文明学》中,这种创见被得以充分运用,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2.学科价值的深度挖掘。比较文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如何决定了它的当下存在和后续发展问题。对此,方汉文教授在第一册的“前言”中就比较文明学兴起的学科意义给出了精要的阐述:第一,从学术研究来看,在全球化时代,文明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学术界竞相争夺的学术制高点,特别是比较文明学的兴起,更是将文明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第二,比较文明学为学术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术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也为不同文明提供了新的对话模式。尤其是在“新辩证论”视角下的比较文明学研究,以世界文明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切入点,以综合性研究与深入的历史分析相结合,为比较文明学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学术命题和理论参照,充分展示出比较文明学无可替代的学科价值。

3.学科方法论的提出与创新。比较文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须产生出与自身理论体系相适应的方法论。早在写作《比较文明史》时,作者就强调了比较文明的研究方法问题。在《比较文明学》中,作者再一次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出:“比较,作为一种视域,从其最基本意义来说就是同异俱于一,就是破除一法之执,要采取辩证的认知方式与方法”[1]289。其个中原因在于,文明是多元的,是差异的,只有跳出某一种偏执的视域才有可能客观而公允地去研究多种文明形态。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明学的学科是以比较为视域的学科,比较在这里不只是方法意义, 更重要的就是学科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所以它不是类比或是比附”[1]275。可以说,比较视域不仅仅是比较文明学研究的方法,也是比较文明史研究的立身之本。如果说《比较文明史》是这种研究方法的牛刀小试,而在 《比较文明学》中作者则是将它用到了极致。另外,多维(历史与共时)多元(跨文明与跨学科)的研究资料观念得到充分的实践,增强了论证力量。

全书共分五册。第一册是统领总纲性的,其余四册分别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述。这种总分式的结构,很好地体现了史论结合、述作交融的撰写思路。该著作以洋洋洒洒150万字的恢宏气势从“新辩证论”的视角探析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产生、演进和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问题。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文明有不同的形态,是其多元性和差异性的体现,但是世界文明也是差异性和同一性的统一。该著作关注的核心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在作者看来,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与同一性集中表现“对道与存在意义的追求。……东方以感悟的知性与理性的结合来实现对于道的整体性与不同层面的把握,具有‘具体的抽象’的辩证思维特性;西方以理性思维为主,采用形而上学与分析方法来追求现象背后的存在的意义。东方以道德伦理来实现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形式与规范,西方以科学技术来掌握自然,重在利用性。东方体察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一种和谐的实践方式;西方把人类理解作为存在精神的规律表现,以实现对于自然的利用”[1]17。可以说,这种概括是相当精辟的,成为统帅全书的核心观念。虽然该著作卷轶浩繁,然观点却极为明确,它旨在建立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平等互动、互为辩证的观念,致力于开拓中国比较文明学,创立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比较文明研究模式。

第一册《绪论:世界文明的起源与体系》分为“序言”、“前言”、“绪论”、“卷一:研究的缘起与目标”、“卷二:文明观念溯源”、“卷三:比较文明研究的主要观念”和“卷四:比较文明学科与方法论”等组成部分,在整部著作中起到统领总纲的作用。在“前言”部分,作者认为21世纪将是比较文明研究的世纪。世界文明体系是由单个民族或者是多个民族的文明共同体构成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在不同文明中的现象、结构和意义认证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关注东西方文明本质特性和共同规律,才能达到对人类文明本体性的把握。由此,作者提出本书的研究宗旨:“东方与西方犹两仪之互生,遂成多元文明之体系。古今东西,天道人道,共参天人之合一”[1]11-13。这是因为东西方文明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决定了东西方两大文明思维发展的总体趋势。作者厘清了若干种类型的文明概念:如“文明是精神与物质创造的总和”、“文明启蒙观念”等,重新定义了“文明”,辨析了“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的区别与关联,进而将文明划分为三个层次:文明的物质基础、文明的国家政治机制、文明的精神取向[1]181-182。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划分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几大类型:世界古代文明类型、世界经典文明类型、近代文明交流与转型、现代文明的形成、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互补[1]386-388。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延续了数年以来对世界文明体系的划分方法,依据当代世界的文明形态,参考其历史,将世界文明的体系划分为八个:亚洲太平洋文明体系、南亚文明体系、地中海大西洋文明体系、中东阿拉伯文明体系、北美大洋洲文明体系、拉丁美洲文明体系、非洲文明体系、犹太文明体系。八大文明体系的划分是方汉文教授在比较文明研究方面的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澄清关于世界文明体系划分标准、方法的混乱和模糊的看法。

第二册《东西方文明的历史形态》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不同文明的历史形态分别进行了勾勒,主要涉及到东方文明的国家与民族,以及欧洲文明的环境;提出了文明历史形态的若干历史观念,指出“文明的历史形态是指世界主要文明一定阶段的典型模式,但是,这种形态不是每一个文明都必须的,也不是世界文明的主要体系发展中须全部经历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文明程度,世界文明可以被划分为以下阶段:前文明时代、世界古代文明时代、世界经典文明时代、近代文明交流与转型时代、现代科技文明时代和多元文明时代(多元和谐文明阶段)。作者对上述各个阶段的文明一一予以研究,并对当代文明的共处情况进行了展望,认为“多元文明之间的互补与互为参契是未来文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1]41。

在第三册《比较文明的社会历史形态论:民族、国家与权力》中,作者抓住不同文明形态的三个核心要素,即民族、国家和权力,结合国家理论细致剖析了不同文明时期的世界帝国,如古代帝国、东方封建帝国、纳粹帝国(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尤其是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揭示了帝国的兴衰,试图找寻帝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章“‘中国认证’及其他”里面,旗帜鲜明地批驳了否认中国民族国家统一性的错误观点。面对未来的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作者指出“未来世纪并不是所谓的‘东方的世纪’,也不是所谓的‘文明的终结’(即以西方文明为历史之终结),未来世纪是东西方文明的辩证合一的世纪,曾经对于古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的中国文明和近代西方文明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新文明的世纪就是辨证文明的世纪”[1]259。应该说,这种预测是大胆的,但又是基于本册书的层层推理而得出自然而然的结论。

在第四册《宗教与精神信仰》中,作者从宗教和信仰的视角入手将不同的文明形态与宗教和信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加以条分缕析,显示出作者对不同文明的深邃把握,内容涉及到“中国文明与儒学信仰”、“西方文明与基督教”、“阿拉伯文明与伊斯兰教”和“东方文明与佛教”等几个板块。在论及中国文明与儒学信仰的关系时,作者在将儒学视为一种信仰,而不是宗教,挖掘出儒学内在的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并进而分析儒学对中国文明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影响,认为儒学必须实行自身的革命,“儒学的革命是把中国六经特别是易经、孔子思想中的辩证理性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理论化,成为一种新辩证理性,这就是儒学的现代化”[1]161-162。

第五册《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提出了新的世界历史观。在作者看来,“世界历史观,并不是指世界历史的编篡或写作,而是形成一种以世界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观念,即把世界作为一个体系,将不同文明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从世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意义来研究它”[1]282。在这种世界历史观的指导下,作者考察了东方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美洲文明等不同文明形态,探究了西方的“东方观念”与“世界体系”的形成背景和基本观念,尤其是关注了马克思的东方文明理论与东方的现代化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文明发展图景。

本著作煌煌五卷,研究内容在时间跨度上可谓上下五千年,在空间跨度上可谓纵横数万里,广涉各个领域,理论框架明晰,论述说理性强,真知灼见精彩纷呈,其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突出。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1.在当今世界文明形态业已定型、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深入的历史语境下,如何看待本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然而,作者的“新辩证观”却主张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间的互为参照与互为逾越,逾越的是文化间的障碍与自我中心。认知主体应跳出自我的域限,从自我和他人的双重视角来关注研究客体,而从以他人的视线来审视其文化,这样就会形成尊重他者的心态,由此则会带来不同文明的相互融新与和谐共处。

2.为目前我国智库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尤其是对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具有现实意义。“一代一路”跨越了亚洲太平洋文明体系、南亚文明体系、地中海大西洋文明体系、中东阿拉伯文明体系、非洲文明体系、犹太文明体系等。如何在尊重不同文明间差异的基础上,有效地实施这一战略部署,推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是我国智库建设者必须要面对的客观问题,而本书在其中提出了不少原则性的建议,值得我们思考。

3.人类社会历史上,各种文明类型生死兴亡,彼此交替,生生不息。其间,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可以从比较文明学的视域加以考量。针对“文化冲突论”和“文化融合论”,作者认为“新辩证论的核心观念之一”是“文明之间的逾越是避免文化冲突,也是避免绝对融合的必然之道”。在此观念下,去研究世界文明体系形成的历史和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通过比较的视域和方法,对各民族文明的演进规律与联系进行分析,就会揭示出人类文明的差异、总体特性与发展趋势。

4.从学科建构的意义看,该著作将在国际比较文明学的学科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比较文明学在欧美日各国兴起,且各国都有重要的相关著作刊行于世。想比之下,这种研究却没有引起中国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我们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也有久远的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基础,但是作为一门系统学科而言建立则相对滞后。而方汉文教授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投身于比较文明学的潜心研究,此著作加之先前的《比较文明史》等系列著作,终于营构起“比较文明学”这一学科,必将为学界所首肯。其特殊之处在于,这一学科是以辩证观念为指导的对世界不同文明文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研究,以东西方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世界不同文明体系发展的规律性为关注中心。

总之,《比较文明学》作为一部涉及新兴学科的奠基性著作,既展现了比较文明学诞生、发展的历程,也阐明了它作为一门学科而建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阐述了该学科重要的理论问题。客观而言,它很好地实现了作者设定的学科建构目标,为比较文明学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该部著作之所以能够获得学界的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的学术魄力和深厚的学术定力。在当今学术浮躁的时代,方汉文教授自1989年起,积十数年于一日,笔耕不缀,反复删改,终有所成。早在2002年,贾植芳先生在为方汉文教授的《比较文化学》一书作序时,曾称“汉文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比较文明学》一书的问世,再次印证了作者的学术勇气,昭示出该著作在中国比较文明学发展历史中的奠基性作用。全球化的加深增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但也使得各种不同文明的关系日趋复杂化。上述思考,绝不是杞人忧天式的,而是未雨绸缪式的。有鉴于此,方汉文教授多年来对此问题的关注凸显出其学术研究的敏锐性和前瞻性。

[1] 方汉文.比较文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责任编辑:沈建新)

The Diversity, Difference, Co-existence 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Civilizations——A Review of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 Study

DU Mingy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It has been thousands of years since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world civilizations. They take on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have always been dialectical. Based on a theoretical paradigm New Dialectics,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 Study by Prof. Fang Hanwen discusses different world civilization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ith open theoretical horizon and detailed historical data, the monograph probes into the fundamental ideas and theory system of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 study, claiming the mutuality of unification and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with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ir dialogue and integration. The boo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 in China.

ComparativeCivilizationStudy;new dialectics; world civilizations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2012

2015-03-20

杜明业(1969-),男,安徽萧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

I206

A

1671-5322(2015)02-0057-05

猜你喜欢
观念文明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维生素的新观念
请文明演绎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漫说文明
健康观念治疗
“超学科”来啦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