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性与文本细读:网络文学研究的两个着眼点

2015-02-13 10:48程振红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文本

程振红

(贵州财经大学 文化法律学院,贵阳 550025)

当下性与文本细读:网络文学研究的两个着眼点

程振红

(贵州财经大学 文化法律学院,贵阳 550025)

当前网络文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粗疏和“不及物”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可将当下性和文本细读作为两个着眼点:以当下性将变动不居的网络文学凝固化,并且对当下时间截面的网络文学进行切割;以文本细读作为方法,对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网络读者的评价与反馈、网络作者与读者的互动、网络文学生产与传播的环境等等在内的“文本”进行“细读”。藉此,最终获得对网络文学切近、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网络文学;当下性;文本细读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在今天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存在,而是构成了文学乃至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今天的网络文学,相比1990年代中后期网络文学发生之初的面貌,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即使是五年以前,甚至两三年以前,网络文学的格局,也与今天大不一样。网络文学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使其很难再被整体地、笼统地观察和描述。由于这种迅猛的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网络文学,与初创期的网络文学已经不是一回事,尽管在网络文学发展史上,不管处于哪个时期和阶段的网络文学,我们都会一贯延续、无差别地使用“网络文学”来加以指称。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轨迹,网络文学也是如此。对网络文学从19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当下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方面,学界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一些富有远见的学者在网络文学发生期对网络文学发展趋向所作的预测和判断,以及在网络文学的发展变化期一些文学研究者对网络文学所作的总体评价,这些工作都为当前和今后网络文学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下的网络文学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规模,并且依然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所以当前的网络文学研究,如果依然停留在不经深入网络文学“现场”仔细观察就对网络文学作出总体判断和概括,则难免会失之粗疏和隔膜,难以准确而有效地把握当下的网络文学面貌。网络文学依然处于快速的动态发展之中,我们可以将当前的网络文学格局作为展开网络文学研究的现实语境和背景,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选取小的单位,从当下性和文本细读两个方面着眼,深入当下网络文学的“现场”做细致考察,相信一定会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有所收获。不同的研究者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观察,有望获得网络文学的不同“片段”和“原点”。这些“片段”和“原点”将共同勾勒、显现网络文学的整体轨迹,而不是由某个研究者依然站在网络文学的“门外”通过主观臆想、闭门造车“建构”出对网络文学的整体描述。换言之,网络文学的研究者要先分头进入网络文学的“现场”,真正身临其境,获得各自“在场”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认识,然后“退场”,将各自所获得的“在场”碎片集中在一起,拼贴出综观网络文学的全景图。而当下性和文本细读,则可以作为“进场”的两个“向导”。

一、当下性

当前的网络文学规模之大、发展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和预期。面对当前网络文学的现实存在,已经很难对一个相对较长时段的网络文学进行面面俱到的较为准确的整体描述,而只能选取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段,用当下性来对网络文学作出即时的观察。网络文学本身变动不居,这种当下性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当下性意味着在这一小段时间内,将动态的网络文学做相对静止的分析,对其存在状态做出相对静止的判断。一旦进入另一个时间段,随着网络文学本身的变化,对它的分析和判断也会发生变化。

当下性与网络文学的网络性有关。正如邵燕君所指出的,“‘网络文学’概念的中心不在‘文学’而在‘网络’,不是‘文学’不重要,而是网络时代的‘文学性’需要从‘网络性’中重新生长出来。”[1]可以说,正是网络性决定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分野。网络性显然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网络文学是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文学,网络性不等于网络工具性。如果把网络性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划上等号,那么将《唐诗三百首》或《红楼梦》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搬到网上,莫非也就成了网络文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并不等于“网络上的文学”。网络是网络文学得以产生的技术前提,但网络文学却并不止于网络,也并不以网络技术作为其根本特征。换言之,网络文学产生于网络这一技术背景,但它并不局限于且甚至高于网络技术本身。正如阎真所说:“网络文学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存在,也是一种价值论存在。网络文学起源于技术的进步,但这种技术进步向价值领域的渗透、传导,形成了网络文学独特的文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网络文学不但应被作为一个技术性事实被予以审视,更应被作为一个文化哲学的事实被予以审视。”[2]网络文学的这种网络性,使之处于开放、互动、瞬息万变的态势之中。传统文学一经发表出版之后,就进入相对固定的位置。与之大相径庭的是,网络文学的“文本”本身、“文本”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作者、读者和网络文学作品的生产方式等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可能性正是由网络文学的网络性所提供的。

同时,正是网络性决定了网络文学研究的当下性。网络性不仅决定了网络文学作品在网络上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网络文学作品之间、网络文学作者之间、网络文学读者之间,甚至这一切要素相互之间,都处于“网络”(联系)当中。换言之,作为技术和物质前提的互联网,成了一个平台、一种媒介,借以形成了网络文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网”,而这种“关系网”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只能截取“当下”这一时间截面,对准“当下性”这一“当前页”按下“暂停键”,对网络文学进行相对静止的研究。而且“当下”本身也变动不居,所以我们只能提取每个短时段的“当下性”,作为对“当下”变动轨迹的追寻途径。每一个“当下”就是一个“点”,捕捉多个“当下”所投射的“点”,也就构成了“当下”的轨迹。这样考虑是因为,如果依然不分时段笼统地用“网络文学”来指称不同阶段的网络文学,那么就有可能难以看出“此时”的网络文学与“彼时”的网络文学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以当下性作为网络文学研究的一个着眼点,意味着在进行网络文学研究时,将网络文学发生的时间具体化,将变动的网络文学凝固化,以便取得对网络文学确定的认知,赋予其具体的判断和评价。当然,这种具体化本身不是目的,多个具体化的结果可以概括化;凝固化也只是暂时的、分次进行的,多个凝固化汇集的结果可形成动态曲线。因此,将网络文学在时间上具体化和凝固化,是为了获得对网络文学的具体把握和整体观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性本身也不是网络文学研究的目的,而只是其出发点。但我们对网络文学发展过程的认识,正是通过采用像以当下性将时间具体化和凝固化这样的方法,分次完成的。

二、文本细读

一直以来,对网络文学质量的批评并不少见。在一些人看来,网络文学粗制滥造、泥沙俱下,大部分网络文学作品质量堪忧。也有人根本就没有看过网络文学作品,就直接得出“网络文学都是垃圾”的结论。正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一样,网络文学领域的“垃圾论”也很有市场,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和态度。在他们的眼中,网络文学普遍质量低下,不具备讨论和研究的价值。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网络文学持相反的看法,他们表达了对网络文学的乐观态度。中南大学文学院的欧阳友权教授较早关注网络文学,他的团队在网络文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邵燕君教授对网络文学也相当看好,她甚至预言若干年之后网络文学会成为主流文学。近年来,邵燕君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网络文学研究课程,对网络文学作了一些细致的、深入的研究。可以说,邵燕君代表了学院派精英对网络文学的立场和态度。邵燕君认为,从事网络文学研究,需要“先要走出来,进入人家的地盘,再寻找工具和方法”[3]。也就是说,习惯了站在高处激扬文字的批评家,现在需要低下头来,先学习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学,再展开网络文学批评。

笔者完全赞成邵燕君教授关于网络文学研究方法的主张,而且也认为,尽管网络上的确有很多粗制滥造、抄袭灌水的低劣之作,但不能就此否认网络文学的价值,也不能就此得出网络文学没有优秀作品的结论。过于主观、武断地认定网络文学都是垃圾,除了表明态度激进之外,其实与当前蓬勃兴旺的网络文学现状并不相符。正是基于对网络文学的肯定,笔者主张深入网络文学内部进行文本细读。

当然,这里所说的文本细读,包括但不仅限于具体网络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时也应将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读者批评与反馈,以及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环境等纳入“文本”的范畴加以“细读”。相比传统文学而言,网络文学的“文本”是开放的、动态的,对某一个作家、某一部作品的读者评价,也随时会发生变化。事实上,网络文学作品的形成过程本身就包含了读者在内,有些网络文学作者甚至会根据读者的意见改变自己的创作思路,因为对网络文学作者而言,读者就是“上帝”。因此,对网络文学的考察,必然地包含了对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关系的考察。这也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一个显著区别。

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之处,还在于网络文学始终是开放的、动态的,而传统文学则是相对封闭的、静止的。对网络文学进行文本细读,前提是基于对“网络文学都是垃圾”这一说法的否定,同时也充分考虑到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因素。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够否认网络文学的实质是“文学”。尽管增加了“网络”这样一个定语,网络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网络文学的特点,但这并不影响其属于“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否为“网络文学”的判断标准,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之外,对时代心理的契合程度是其主要指标。尽管“受欢迎”本身不应该成为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但受网络读者欢迎依然是衡量网络文学作品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读者在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果忽略这一点,我们就等于采用与研究传统文学同样的方法和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这往往会造成偏差。因此,对网络文学的文本细读,必然地包括了读者的反映、评价和反馈。

网络文学可以借鉴传统文学的资源,网络文学研究也可以参考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与方法,但网络文学却必须建立自成体系的网络文学批评。原封不动地挪用传统文学的研究方法或者生搬硬套西方理论,都难免会造成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不匹配,使人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错愕之感。在这一点上,韩国的崔宰溶博士的“土著理论”颇有启发性[4]。从网络文学中提炼、概括出类似“有爱”这样切近、契合网络文学和时代心理的原生理论,是一个恰当的进入路径。

[1] 邵燕君.网络文学时代中国“主流文学”的重建[J].艺术评论,2014(12):68-74.

[2] 阎真.网络文学价值论省思[J].文艺争鸣,2005(4):12-18.

[3] 邵燕君.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与方法[J].南方文坛,2011(6):77-80.

[4] 崔宰溶.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D].北京:北京大学,2011.

(责任编校:白丽娟)

Modernity and Close Reading: Two Approaches to Online Literature

CHENG Zhen-ho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Law,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 China)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online literature has the problems of roughness and emptines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modernity and close reading will be good starting points. Modernity can solidify changeable network literature. Close reading can be employed to study online literary works, reader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interaction between writers and readers, production and spread of network literature, thus achieving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online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modernity; close reading

I207

A

1672-349X(2015)05-0081-03

10.16160/j.cnki.tsxyxb.2015.05.020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们需要文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