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
京剧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孙颖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能够使学习者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的应用型课程。京剧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旨在开发出有效的以职业为导向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艺术类高职学院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体系的不足。研究的目标为:探索艺术类高职学院英语教学专业化、职业化的模式和内容;通过ESP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并构建艺术类高职ESP课程开发的步骤及课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京剧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而且探索出了艺术类高职学院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的新模式。
京剧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教学实践
(一)选题背景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末,ESP逐步发展成了一门相对独立且有影响力的学科。Hutchinson and Waters认为:ESP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语域分析阶段、话语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和目前方兴未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阶段(黄萍2007)。在ESP发展的各个阶段,学者们都发表了有代表性的论文、专著和教材,致力于ESP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从党的十六大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期间得到了明显改善,ESP的发展也迎来了东风。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指明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并建议“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又提出“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的要求。具体到艺术类职业院校的教育,就是要根据国家和区域文化发展的需求,立足于行业特色,加快培养出文化领域紧缺的复合型人才。这些纲领性文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的内容正是以上述政策作为导向的。
在艺术类院校中,大多数学生在进校前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进入艺术学院以后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上,加之现行的公共英语课内容与学生的艺术专业知识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种种因素造成了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因此,我们应该使英语课的内容满足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需求,将“语言+专业”作为培养方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ESP的性质、特点恰恰是与上述目标相吻合的。
(二)研究目的
1.在“京剧ESP”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中,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艺术类高职ESP课程开发的步骤,并建立京剧ESP课程体系,为今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资料、依据和方向。
2.通过京剧ESP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为加快培养出文化艺术领域急需的、具有较好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文化艺术人才打下基础。
(三)研究意义
京剧ESP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成果可以弥补艺术类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开发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通过对京剧ESP课程开发的系统研究,可在课程开发步骤、课程体系建立等方面为职业教育提供新鲜的理论要素。
2.实践意义
(1)本研究拟开发出具有鲜明艺术专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的京剧ESP课程,为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开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
(2)京剧ESP课程的教学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速语言学习,拓展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其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活力所在。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概念界定
“专门用途英语”这一事物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至今,尚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概念界定,各国学者们先后从不同侧面对“专门用途英语”这一概念作出过诠释。其中,Hutchinson和Waters (2002)所作定义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他们认为“ESP is not a particular kind of language or methodology,nor dose it consist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teaching material.Understood properly,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which is based on learnerneed.”综合来讲,ESP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为了满足学习者特殊需求而设计;内容上不能超出主题,与特殊学科、职业相关;利用现有的教学方法加上服务于各学科的活动。
(二)职业教育中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ESP)”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ESP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且有影响力的学科。在ESP发展的各个阶段,国内外学者们都进行着不懈的研究。
1.国际职业教育中ESP研究情况分析
我们从全球专门用途英语(ESP)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国际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所刊登的文章中,可以分析出国际范围内职业教育中ESP的研究动态。《国际专门用途英语》于1980年在美国大学的英语语言学院创刊,历经32年,依然是国际ESP研究领域的旗舰刊物,引领着国际ESP研究的方向。统计此刊物426篇文章的研究方向,我们了解到职业英语方面的ESP论文占8.69%,具体来讲,在80年代初、中期,此方面的文章数量较多,而从90年代初期至今则数量较少且基本保持不变。这正说明了国际范围内职业教育中的ESP存在着很大的学术空间有待研究者去探索(孙颖2014)。
2.我国职业教育中ESP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趋势不断扩大,社会越来越青睐既有专业知识,又能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因此,专门用途英语(ESP)在我国逐渐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刘润清先生早在1996年就指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不再是单单学习英语,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然而,总体来讲,国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ESP课程建设仍有待完善。
首先,目前我国还未出台完整的、统一的ESP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教材和师资问题也构成了ESP课程不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原因(孙颖 2014)。仅以2011~2012年度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英语类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为例,在106个立项课题中,关于ESP课程开发的仅有5项。然而,ESP课程开发研究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既达不到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又没有掌握工作中必要的英语知识。
3.前人研究的局限性
在专门用途英语实践研究领域,已知艺术类高职ESP课程开发案例很少,具体到戏曲专业(京剧),专门用途英语的案例几乎没有。专门用途英语在高职(尤其是艺术类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很大缺口,而这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京剧ESP课程开发与实践试图填补戏曲专业英语课程的空白,为其他艺术类职业院校突破英语教学瓶颈、培养复合型文艺人才提供全新的理念及模式。
(一)研究方法、对象与工具
研究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对比实验法。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假设——京剧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实施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
研究对象包括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京剧专业二年级两个自然教学班的93名学生,实验班46人(男生22人,女生24人),对照班47人(男生21人,女生26人)。在实验开始阶段,对两个自然班进行了前测,测试结果表明两班学生的京剧专业英语知识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认为他们在同一起点上。
研究工具包括测试、问卷和访谈,具体说明如下:
1.测试
测试的内容是京剧专业英语知识,测试时间选在了实验开始阶段和即将结束阶段。根据开发的京剧ESP课程内容,编制出前测、后测试题,同时为了保证测试的效度,前后测试卷在第一和第二部分采用了内容相似、顺序不同的题项。此外,为避免前、后测试题完全相同,而使学生凭借前测时的记忆答题影响测试效度,试卷第三部分的内容做了替换(孙颖 2011)。
2.调查问卷
实验共包括两份问卷,分别是“英语教学和学生需求情况”调查问卷以及“京剧ESP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第一份问卷在实验实施之前进行,目的是获得关于艺术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和学生需求情况的总体认识。第二份问卷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的,目的是对ESP课程的实施情况作出评价。
3.访谈
在实验过程中,一共进行了四次访谈。访谈对象包括京剧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及热爱京剧的海外人士。从访谈记录可以看出,京剧专门用途英语对于京剧专业的学生来讲,可以促进其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验步骤
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关理论,首先设计出了艺术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在京剧ESP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按照设计的步骤依次进行,随着研究工作的纵向开展,ESP课程体系也从横向上逐步建立、充实起来(见图2)。
图1中的“课程实施”是京剧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研究的关键步骤。本学院京剧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和两位英语教师参加了京剧ESP课程的教学实验,历时一个学期。京剧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每个单元6学时,共24学时,每个单元都包括以下六部分:Part1京剧专业词汇,Part2京剧经典剧目名称,Part3京剧剧目简介,Part4对话表演,Part5京腔洋调、能说会唱,Part6京剧小百科。
表1至表4显示了问卷调查和前、后测的数据统计结果。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京剧专门用途英语实验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的“英语教学与学生需求问卷”在实验起始阶段开展调查,以高职二年级两个专业(戏剧专业和曲艺专业)的12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23份;教学实验后期开展的“京剧ESP课程实施情况”问卷调查以实验班的40人为调查对象(实验班本应46人,调查时有6名学生因演出拍戏缺席)。问卷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数据统计如下(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的数据结果看,在没有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之前,过半数学生(占52.85%)对学校的英语课感兴趣或不确定是否感兴趣,但仍有32.5%的学生对学校英语课“非常不感兴趣”。过半数(占55.28%)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英语教材没有趣味性,这个数据也许能解释学生为何对英语课不感兴趣(孙颖 2014)。当谈及是否参与英语课堂活动时,高达47.69%的学生选择从不参与英语课堂活动。有60%的学生选择没有信心学好英语课,这一比例是比较高的,然而,通过一段时间专门用途英语课的学习,有66.97%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学习英语的信心增强了。绝大部分(86.67%)学生在ESP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并且有高达73.33%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专门用途英语课。此外,在ESP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们也观察到了学生在学习与自己专业联系密切的英语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可喜变化。课题组教师们都有同感:部分学生以前在公共英语课堂上提不起精神,不能做到认真听讲;而在学习ESP课程时,对于专业知识的对应英语表达却津津乐道,对于课堂活动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以上数据统计结果与实验预期结果相吻合。
(二)前、后测数据分析
为了验证京剧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验的效果,在实验开始阶段和即将结束阶段分别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实验班人数N=46,对照班人数N=47),满分为100分。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实验前、后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见表3、表4)。
表3中的数据显示两个班的平均分(Mean)基本相同,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京剧专业英语知识水平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879>0.05),可以认为他们是在同一起点上。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使用京剧ESP教材,对照班仍然使用原有的通识课教材,只在授课过程中讲授京剧专业的相关英语知识。表4中显示了后测的结果,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15.28,而且两班分数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0<0.01)。以上SPSS统计数据证明了京剧专门用途英语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京剧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从宏观层面讲,开发出了以专业、职业为导向的京剧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突出了艺术类高职的特色和优势。从微观层面讲,京剧专门用途英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速了其语言学习,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京剧ESP课程开发研究也引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首先,在教学实践中,ESP课程仍然采取与普通英语课分课时的方式,教师们只能在尽量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加入ESP课程的内容。希望随着ESP课程开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ESP课程可以单独设课,真正成为一门新增课。其次,要成为一个高效的ESP教师,就需要更多的艺术专业知识、额外的训练和超常的努力。因此,如何完善教师进修制度,拓宽ESP师资培训渠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引用文献
黄萍.2007.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孙颖.2011.“博物馆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英语教师,(4).
孙颖.2014.艺术类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与需求分析[J].考试周刊,(7).
张维君.2011.国际学术界ESP研究历史与现状:《国际专门用途英语》期刊论文分析[J].中国ESP研究,(1).
Tom Hutchinson&AlanWaters.198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注: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4077。
作者信息:300462,天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yingsun480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