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引进到技术输出
——广西兴安县溶江镇葡萄产业发展历程及思考

2015-02-13 03:38:04林益林朱继昌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兴安县葡萄发展

林益林,朱继昌

从产品引进到技术输出
——广西兴安县溶江镇葡萄产业发展历程及思考

林益林,朱继昌

广西兴安县溶江镇葡萄产业发展经历四个发展阶段:产品引进、技术改良、技术创新、技术输出。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因:自然环境是基础,政府作用是关键,技术创新是支撑,农民进取意识是核心,配套机制是保障。“后技术输出时代”产业发展的挑战与风险主要来自大量新的竞争者、市场不可控因素增多、技术输出造成的本地产业空心化。

葡萄产业;技术输出;后技术输出时代

2014年12月13-15日,笔者跟随“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到广西桂林市兴安县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县溶江镇葡萄产业的发展有了较多了解,并引发了诸多的思考。

一、溶江镇葡萄产业发展过程

总体来看,溶江镇葡萄产业的发展可总结为产品引进、技术改良、技术创新、技术输出四个发展阶段。

产品引进阶段:溶江镇的葡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山东平度、浙江金华等地就从日本引进巨峰葡萄。1984年,在县政府的鼓励下,溶江镇大凸自然村农民唐世贵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参照山东、浙江等地经验,大胆试种巨峰葡萄,首次种植面积仅1.5亩,当时的亩产值就达到了3000多元。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努力,溶江镇的农民中涌现出了一批依靠种植葡萄而发家的“万元户”,这在整个兴安县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悄然升高。这个阶段种植面积很长一段时间都在2000-3000亩之间徘徊,主要是黑豆病、炭疽病和白腐病严重,技术不到位,很难控制病虫害。

技术改良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套适宜巨峰葡萄露地栽培的本地模式基本成熟。为了应对病虫害,在兴安县政府和有关农业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开始采用套袋种植技术,病虫害得到了一定控制,种植技术日趋成熟,葡萄种植达到第一个高潮,全县种植面积增加到约3万亩,主要集中在溶江镇。

技术创新阶段:1997年到2000年的三年间,受限于日益严重的病虫害,葡萄品质和产量迅速下降,价格爆跌,葡萄收益连续出现亏损,溶江镇葡萄产业陷入崩溃边缘。正是此次危机,逼出了溶江葡萄种植的技术创新热潮,一批新品种被引进溶江,葡萄产品开始逐步迈出多元发展的道路,避雨栽培技术、山地种植技术、错峰技术、二次坐果等一系列新技术被摸索出来,并逐步发展成熟。2002年以后,溶江葡萄产销两旺,发展至今,全镇葡萄种植面积已达7.7万亩,农民人均葡萄纯收入达3000多元。

技术输出阶段:溶江镇是整个兴安葡萄种植产业的排头兵,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溶江镇的果农当中有很多人都成为了葡萄种植能手。除了自身种植葡萄以外,约从2005年开始,就有一大批溶江葡萄种植能人外出寻找机会,他们遍布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区,有的承包土地种植葡萄,有的在别人的葡萄园中当技术人员,他们的年薪能达到8万-10万元,有的经营与葡萄种植相关的农资物品,如:搭葡萄架子、卖葡萄生长所需要的水泥桩,等等。广东、湖南、江西、云南等地的葡萄种植业在以溶江镇为首的成熟技术输出指导之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溶江镇葡萄产业发展动因

溶江镇乃至整个兴安县的葡萄产业能有这么好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政府作用、技术创新等众多因素是分不开的,当然,在溶江葡萄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一)自然环境是基础

葡萄是喜温喜光作物,特别适合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生长。溶江镇地处兴安县西南部,四面环山、中间平川,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聚集;土壤肥沃、全年光照充足、气温适宜,有利于葡萄生长。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年均降水量约1800毫米,这是葡萄种植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正基于此,使得溶江镇需要因地制宜,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葡萄新品种,并在种植技术上有所创新。

(二)政府作用是关键

溶江的葡萄产业发展到现阶段,政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关键。溶江葡萄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指导。在产品引进阶段早期(1985年),兴安县委、县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谋划水果种植生产,1986年,县科委就向广西区科委申报了“兴安县巨峰葡萄引种推广”项目,争取到10万元科技经费的支持。此后,在科技人员的持续努力下,对葡萄的生长发育状况、物候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与效果进行深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整理、汇编成《巨峰葡萄栽培技术》一书,对葡萄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对葡萄种植技术的认识。在技术改良阶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推广套袋技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在技术创新阶段,葡萄产业困境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方着手谋划产业良性发展:第一,引入、推广如温克、圣诞玫瑰等葡萄新品种,搭建示范种植园。第二,着力攻克葡萄种植技术难题。县政府成立葡萄技术攻关小组和兴安县葡萄研究所,给予人力、财力扶持,开展葡萄一年两收栽培等技术攻关。其中,县农科所进行葡萄避雨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工作,成功解决了危害葡萄生产的病虫害大难题。第三,搭建供销平台,帮助农民建立合作社,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葡萄品牌。第四,营造良好的葡萄营销环境,如举办葡萄节、葡萄展销会等活动。

(三)技术创新是支撑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在不断进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持续向前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实,溶江的自然环境并不十分有利于葡萄种植,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比如:降雨量对葡萄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产量及品质均有很大的影响,葡萄果实成熟期间雨水过多或阴雨连绵,容易滋生病害,引起果实开裂腐烂。在葡萄植株的生长后期,多雨则会使得新梢继续生长,引致有机质积累少,新梢发育不充实和果实成熟不良,品质降低。果农们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学会了葡萄避雨栽培技术,此举不仅有效降低了葡萄患病的概率而且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不仅降低了果农的种植成本,而且葡萄成果质量迅速提高,并达到无公害标准。避雨栽培技术、引进新品种形成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从水田种植向山坡旱地发展、一年两收栽培技术、巨峰葡萄延迟栽培错峰技术等等都是溶江葡萄产业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点。也正是有着以上这些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溶江的葡萄产业才能够蒸蒸日上。

(四)农民进取意识是核心

产业主体的思想意识包括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等,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整个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核心。溶江葡萄产业从产品引进到技术输出阶段,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起到了核心作用。早在产品引进时期,农民就已经意识到要发展水果产业以提高经济收入,并大胆进行尝试,故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兴安就是全国著名的柑橘之乡、银杏之乡,全县农民的市场意识水平较高,因而种葡萄致富既具有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发展到了21世纪之后,溶江农民携带技术走南闯北种葡萄蔚然成风,也就不足为奇。除此之外,溶江农民的主动创新意识尤为突出。葡萄种植大户张雪峰是溶江镇五甲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他通过书本与实践相结合,自己动手在自家果园里做实验,经过几年的尝试,熟练掌握了一整套葡萄的错峰技术,对葡萄种植的一系列环节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俨然是一位“农民科学家”。据了解,像张雪峰一样的“农民科学家”在溶江还有很多,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葡萄栽培实践经验,创新意识突出,且能说会道,成为本县乃至在全国推广葡萄栽培技术的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

(五)配套机制是保障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的配套机制,溶江葡萄产业的持续发展,相关配套机制是保障。首先,政府打造了良好的配套市场政策机制。仅以市场政策为例,近年来,兴安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重点扶持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如2007年以来制定并完善了《兴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原料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办法》(兴政发[2007]58号)、《兴安县农产品流通奖励实施办法》、《兴安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兴政发[2010]26号)、《兴安县农业综合开发奖励办法》等法规政策,为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扫清了障碍,大大优化了葡萄产业的市场环境。其次,农民自发形成了农业经纪人机制。据了解,溶江的葡萄都是依靠本地人销售,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一两个农业经纪人,他们的存在大大便利了葡萄的销售,也对保护当地葡萄市场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农业经纪人开拓了产品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难题;另一方面,农业经纪人把葡萄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出口,对市场有比较好的了解,方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避免盲目生产。最后,政府牵头帮扶农民打造合作经营机制。各种葡萄合作社的成立得益于此。据了解,从2000年起,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兴安县开始组建葡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做到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推进葡萄有序流通。到2012年,全县创建葡萄协会、葡萄专业合作社31个,其中溶江的葡萄合作社占了很大一部分,培育出葡萄果品流通人员500多人,通过葡萄协会、合作社销售的葡萄果品占全县总产量的77.3%,把葡萄果品推向区内外以及东盟国家。

三、“后技术输出时代”产业发展的挑战及思考

“后技术输出时代”是相对于技术输出时代的一个概念,是指因技术输出之后,输出地的产业、人文等领域内产生的新的时代总体特征。一般说来,技术输出时代的技术目标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后技术输出时代”的技术目标不仅是实现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又要实现技术自身的发展,乃至依靠技术实现人的自我发展。

溶江镇的葡萄产业从起初的产品引进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技术改良阶段再到2000年前后的技术创新阶段,这时候溶江镇的葡萄种植技术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再经过后面几年的发展与完善,到2005年前后,溶江镇的葡萄种植技术体系形成并且进入成熟阶段。溶江镇的葡萄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在这个顶峰阶段,溶江镇开始出现葡萄种植人才外流的现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溶江镇的葡萄产业进入了“后技术输出时代”。

具体来讲,“后技术输出时代”有以下几个特点:就产业方面来说,本地产业发展到了顶峰阶段,技术成熟,谋求扩张;就人才方面来说,该阶段人才储备充足,人才开始出现外流;就技术方面来说,输出地技术创新需求旺盛;从管理方面来说,后技术输出时代的各项管理特别是宏观管理方面日趋复杂化。

在后技术输出时代的大背景下,溶江镇的葡萄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风险,面对该情况,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以及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一)挑战与风险

1.培养了大量新的竞争者。溶江镇的葡萄种植技术领先于其他地区,很多葡萄种植能人遍布广东、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各南方省区,在这些葡萄种植能手的技术输出下,其他省市各自的葡萄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无形中给溶江葡萄乃至整个广西的葡萄产业培养了大量新的竞争者。据了解,正常年景溶江葡萄上市时间仅比北方葡萄上市时间早一个星期,与南方各省基本无异,而且南方葡萄由于水分普遍较多,既不耐储藏,也不易加工,大量新的竞争者的出现,很容易造成大量鲜果短期内难以被市场消化,造成产品积压,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

2.市场不可调控性风险明显加大。由于溶江种植能手的“技术输出”,在短期内培养了大量新竞争者,同类型产品产量无法控制和统计,这就造成了市场不可控因素增多,政府无法对整个市场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将极大地削弱政府的综合宏观调控能力。“搞不好,总有一天我们溶江葡萄会被我们自己溶江人毁掉”,溶江镇镇长唐中华如是说。除此之外,一些不可控因素的风险也在增大。2014年,由于雨水较多,天气偏冷,溶江葡萄比往年晚上市20-30天,错过了应上市档期,与其他地方水果上市时间相重叠,就受到了外地市场水果的极大冲击。

3.技术输出对溶江镇本地葡萄产业发展的冲击。溶江镇土地资源有限,土地流转难度比较大,要实现葡萄大规模种植还面临很多困难。而其他地方的葡萄产业方兴未艾,溶江人拥有较好的葡萄种植技术,而且到外地做技术输出几乎是零风险、高效益,大家都觉得有利可图,所以一个劲地往外地发展,很多溶江人或者在外地葡萄果园当技术员,或者在外地承包葡萄果园自己经营,这就导致了溶江镇大量的杰出技术精英外流,造成了溶江本地产业“空心化”,发展后劲乏力。

(二)“后技术输出时代”应对措施及建议

技术输出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溶江镇农民主动输出葡萄种植技术,是顺应市场发展的明智之举。而对于溶江本地葡萄产业来说,面对“后技术输出时代”的风险和挑战,应有所准备,提早预防。

第一,竞争无所不在,面对新竞争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突出品质,走高端品牌路线。葡萄品质是关键,在其他地区的冲击下,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葡萄品质,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有良好的口碑。现在,溶江葡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市场认可率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可以做长葡萄产业链、发挥产品“地理标志”和技术方面的优势,选取具有优秀品质的葡萄做成礼盒,形成自己的品牌,走高端品牌路线。

2.产品差异化,开辟新市场。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局面,引进多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不断优化葡萄的品种结构,实现产品差异化。要通过各类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溶江葡萄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市场营销,开辟更为广阔的新市场,扩大葡萄销路,真正达到助农增收的目的。

3.加强技术创新与储备,保持领先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农业科技部门要带领广大果农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技术储备,保持和扩大技术领先的优势,让技术为葡萄产业服务,化技术为经济效益。其实,对溶江而言,“卖产品不如卖技术”,溶江生产的葡萄产品毕竟数量有限,很容易被其他地方超过,甚至其他地方自然条件更为优越,采用溶江技术生产出的葡萄更具竞争力也不无可能。而技术却是溶江所特有的优势,技术输出一定会将技术优势逐渐抹平,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储备,才能保持溶江的领先优势。

第二,面对市场风险,可以顺势而为,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技术服务,规避风险。溶江葡萄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其自然条件优越,而在于技术领先,因而,单纯与外地比拼产品是难以得到长久持续发展的。所以,可以在原有技术输出的情况下,顺势而为,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技术服务,努力围绕“大溶江”打造南方葡萄种植“信息港”,形成以溶江镇为主的葡萄种植、技术服务中心,逐步向技术服务产业扩张,实现两手抓,通过多种渠道规避风险,实现果农增收,打造溶江在整个南方葡萄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面对技术输出对溶江镇本地葡萄产业发展的冲击,可以考虑在本地围绕葡萄发展其他多元产业,如旅游业,葡萄园观光、采摘、游憩等,增加产品其他附加价值。

[1]文烨.葡萄强县之梦是怎么实现的[N].桂林日报,2014-08 -20.

[2]严大义,才渺英.葡萄生产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贺普超.葡萄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康忠武.星火科技铸就兴安葡萄产业之辉煌[J].大众科技,2007,(100).

[5]陈爱军.广西桂林葡萄避雨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07.(5).

[6]刘华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3,(5).

[7]邵则夏,陆斌.葡萄栽培气象条件分析[J].云南气象,1993)

[8]尹志超,曾毅等.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分析[J].软科学,2001

林益林,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广西南宁,530004;朱继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广西南宁,530004

F426

A

1007-7723(2015)03-0015—0004

猜你喜欢
兴安县葡萄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女报(2020年10期)2020-11-23 01:42:42
走进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文史春秋(2019年7期)2019-09-10 08:36:50
广西兴安县新安镇食药监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浅谈兴安县毛竹丰产林科学栽培
新农村(2018年21期)2018-08-22 01:19:50
依托古银杏树资源,打造桂北生态新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小青蛙报(2016年2期)2016-10-15 05: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