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大数据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以贵州省为例
李莉
我国物流业数据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增长。物流大数据将会给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文章阐述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分析大数据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应用的必要性,提出大数据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战略。
大数据;农产品;冷链物流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物流业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冷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制冷技术为手段的冷链低温物流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冷链物流被广泛应用于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加工食品及速冻食品的冷冻,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得以迅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并不发达,物流配送过程中损耗率高、流通率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贵州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更是属于起步阶段,如何将现代技术应用于冷链物流、如何运用大数据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和壮大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业成为当务之急。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境内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分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贵州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栽培的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有30多种,水果品种400余种,可食用的野生淀粉植物、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主要种类500多种,天然优良牧草260多种,畜禽品种37个,有享誉国内外“地道药材”32种,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也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高海拔气候特征使贵州整体具有冷凉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积累,具备发展夏秋蔬菜等的独特优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对疫病传播阻隔有很大帮助,病虫灾害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良好,耕地、水源和大气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具有发展畜、蔬、茶、薯、果、药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贵州正在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201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8006.79亿元;农业总产值为1029.05亿元,占GDP比重的12.9%;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为:粮食为1029.99万吨,粮油91.53万吨,烤烟41.79万吨,肉类199.74万吨,水产品为16.7万吨。
(二)贵州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经济飞速发展,贵州已经成为泛珠江三角地区肉类、禽类、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同时,地处内陆地区的贵州省也要从沿海地区调入大量鲜活、冷冻海鲜产品以及其他各类速冻食品,农产品冷链物流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仅2014年涌现了一批比较有代表性的冷链物流企业,包括由贵州浙江总商会与贵州瀑布冷链食品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东风冷冻食品交易市场暨5万吨冷库;由贵州云凯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贵州山海云关冷链食品加工物流园等。全省各地也在争相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包括石阡县五德镇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冷链物流项目、德江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冷链物流项目、安顺西秀产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项目等。各冷链物流项目目前主要以建设冷库为主。以冷冻海产品为例,产品从沿海地区通过冷藏车运送到贵州,进入冷库,二次配送再通过冷藏车运输送至批发商、超市或农贸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流程中渠道和环节很多,导致冷链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冷冻、鲜活食品的保鲜状况日益得到重视,但贵州省冷链物流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冷链物流业发展初见端倪,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储存运输能力和冷链装备严重缺乏,原有设施陈旧落后,新进设施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2.项目建设投资大、成本高、回收期较长
贵州省目前已有的几个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或冷链物流园都是斥巨资建设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冷链上的冷库和冷藏车运行中需消耗大量能源,冷链成本是普通物流成本的2-3倍。成本回收期较长,系统运行的同时还需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便随时更新设备并提高冷藏技术。
3.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缺乏行业服务标准
由于政策法规不健全、服务标准缺乏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原因,贵州省冷链物流业的运行存在很多漏洞。如冷藏车制冷不符合要求,有的甚至根本不制冷,车辆超载问题突出,不合理的价格竞争等,极大地影响了贵州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4.信息不畅通,数据使用不足,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很多冷链物流企业独立运营,经营模式较为分散,农产品信息不畅通,信息的传递阻碍重重,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和沟通,一体化程度相当低,整合难度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一般由图像、视频、音频、非结构化数据、社交关系等海量数据和复杂类型的数据构成,包括交互数据集和交易数据。大数据具有体重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及处理速度快等特点。
贵州省主要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禽类、肉类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态势,生鲜产品的比例逐年增大。同时,目前农产品自给率在急剧下降,产需缺口逐年增长,农产品对物流的依存度在不断增加。但是,农产品流通量大、环节多、运输损耗多,物流成本不断升高,农产品安全很难保证。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信息化水平低、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与发达国家相比,大数据在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技术水平较低,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萌芽期。信息采集量不足、数据缺乏系统性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数据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农产品物流数据的采集在多个部门中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实现有效交流和实时共享,数据无法进行整合和高效利用。农产品数据采集大量依靠传统的人工操作,没有采取自动采集方法和手段,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实效性不强,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不高。
农产品生产商可以通过大数据查看交通运输信息、消费者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以及天气信息等,同时注重专业数据的解释权,使现有的冷链物流企业能够综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为农产品物流所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大数据服务与农产品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自动识别、数据库、传感器、认址、定位、RFID、卫星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可视化、敏捷化及自动化下的物流系统的应用要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高效地应用大数据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需要充分挖掘和连用海量数据,找到价值数据用以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
(一)运用大数据,建立可追溯系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产品信息追溯大数据平台,采集数据源,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追溯系统。关联从农产品生产种植到运输到商超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追溯网,通过正向跟踪和逆向溯源,保证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借鉴居民身份证编码方法,对农产品进行身份编码,通过身份档案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全程追踪。农产品的身份编码可包括:(1)位置码:代表农产品的出产地,具体可包括省、市(区县)、乡镇、村、地块等;(2)农户代码:代表生产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农户姓名、农场名称、合作社名称或企业名称等;(3)生产周期代码:代表编码农产品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周期;(4)流通环节附属码:代表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每个主体的编码等等。通过编码,可以使消费者通过“农产品身份证”对产品进行质量追溯。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系统。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系统,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进行全程“数据化”管理,农产品身份编码透明,流通中各环节包括经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可以互联网、手机APP等手段,透过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所生成的二维码或数字编码快速查找产品生产流通信息,实现快速追根溯源。三是生产监控可视化。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每一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每个大棚、每个地块、每个畜牧舍等进行可视化管理,通过标准化生产档案盒可视化监视系统的运用,适时监控农产品种植、肥料投入、农药使用等情况,生产过程对于零售商和消费者实现完全可视化。
(二)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全面统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
贵州利用物联网、GPS及智能车载终端等运输监控技术,通过收集数据和处理,全面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首先建立车辆身份认证系统。通过车辆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准确核查身份的真伪,有效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假证件骗货、骗车,有效降低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公司、农产品承运方经营、运输风险,确保货物安全。其次,实现对运行车辆的全程可视化监控。运行中车辆的运行速度、货物装卸状态、行驶路线、司机状态等全程可视,通过远程查看及地图定位,为运输车辆提供即使交通信息,并对车辆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监督。第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监控。通过GPS对车辆实时定位,实时查看车辆有无烟雾、温湿度是否符合产品储存运输要求等运行参数。通过智能车载系统,实时将冷藏车辆的温度等技术参数传输到监控中心,产品用户则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查看冷藏车的相关参数。
(三)优化配置农产品仓储资源
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储存条件的农产品仓储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优化配置农产品仓储资源,实时监控仓储农产品在库状态。首先,对仓储作业安全进行管控。对仓储作业包括货物入库、验收、装卸、保管期间防虫用药、制冷保鲜、农产品初加工等,同时可以通过农产品的“身份证”找到安全事故的发生源,追溯农产品安全问题,有利保障农产品安全。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处理,优化配置仓储资源,实现农产品仓储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第二,实现仓储环境参数可视化。可实时查看仓库内温湿度的变化、是否有异常情况等,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将自动报警,为仓库管理提供实时数据信息,提高仓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四)优化农产品配送线路,实现冷链物流无缝对接
目前农产品物流配送散、小、乱,冷链易断,缺乏协同高效的配送信息系统的平台支撑,即时分享、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尚未建立或尚不成熟。全面建立大数据思维,将企业内部数据与行业数据有效结合,依托大数据分析,建立共同配送中心,并为共配中心配置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各独立的配送网点进行整合,利用Internet和物联网等技术,综合提高配送车辆利用率,杜绝冷链断链问题的出现,实现零货损。同时解决交错运输的问题,提高配送的合理化和高效化水平,提升配送的有序性,配送系统能够满足农产品“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流通特点。
(一)推进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构建
现有的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目前农产品数据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需要突破传统各自为政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农产品物流数据战略的跨行业、跨区域的规划与执行。从顶层设计上,应对大数据的应用做出战略性规划,全员参与应对大数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大数据,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大数据将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各环节、各节点、各功能有效利用起来,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求得冷链无缝对接,通过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信息平台,实现智慧物流,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与效益。
(二)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农产品物流与相关行业联动发展
要充分实现大数据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需协调农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IT业等众多行业,不仅仅是先进技术在物流业中的简单应用,需要统筹规划和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改革现有机制,出台配套政策,在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强化数据分析处理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价值和作用,对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强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政府牵头,推动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完善机制体制,合理布局农产品物流发展。
(三)避免齐步走,结合地区特色分步实施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能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分区域分步骤进行实施,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业和农业方面可率先推进农产品大数据战略,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对农产品在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流通进行流向和流量的监控,优化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结构,实时监控各环节冷链环境参数。编制农产品“身份证”,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对潜力大、业绩优具备发展潜力、业绩优良的冷链物流企业进行积极的筛选和培育,实现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以及物流园区的无缝对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条区域物流的发展。
(四)积极推进现代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的提高必然依靠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技术。要积极推进自动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智能交通、物联网等现代先进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广泛应用。在物流领域广泛推进移动通信3G/4G、GNSS、GIS、RS、M2M、RFID、TD-SCDMA等移动通信技术和北斗导航等全球导航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实现自动采集农产品物流信息、仓储环节实现数字化仓储、配送中心实现智能分拣和智能车辆调度、运输全程可视化监控等,进而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五)依托大数据,提升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以及物流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生产方面,通过教育、培训,转变农户的小农生产观念,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物流意识,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平台的应用,指导农民学会运用信息平台主动关注农产品的市场动态,开拓思维、开拓视野,促进农产品生产由小农小户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协作的现代农业模式的思维转换,大力推进“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公司+基地”的管理模式,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强化双检机构的检测力度,重点支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对于物流企业,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鼓励物流企业之间重组、合并及联盟,并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农户之间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组建自营物流企业;二是积极促进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效率提升方面的优势。通过以上途径,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与实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全面打造农产品智慧物流。
(六)大力推广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全程标准化运营
物流管理现代化必然要求物流标准化运营,同时完善标准化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在高度社会化的物流系统下,充分实现大数据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需要物流标准化起着关键性的纽带作用。包括农产品生产中的产品分级、农药安全,物流环节的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等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仓储环节的温湿度控制以及储存环境参数,配送环节的配装配载等都需要统一标准运营,实现农产品生产流程、运输设施设备、储存设施设备、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品质检测的标准化,提高仓储利用率及运输技术设备装备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农产品损耗,提高物流效率,实现信息的即时准确采集。
[1]孟小风,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
[2]孙小涛.论农产品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构建[J].湖南农业科学,2012,(7).
[3]张峰,肖吉军.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研究[J].中国商贸,2012,(12).
2014年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联合基金计划项目研究课题,合同编号《黔科合体R字[2014]LKS2004》
李莉,贵州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贵州贵阳,550016
F326
A
1007-7723(2015)03-00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