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珍
我虽是黄先生93届的博士生,但在我成为先生门生之前,就早已被先生的学识与人品深深地感动了。
在学识方面,先生是学界公认的泰山北斗级学术宗师。先生所著《教育哲学初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教育哲学教材,其后先生持续勤奋地在这一学术领域深耕细作,到《教育哲学通论》的出版,先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严谨完善中国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于建福师弟的文章,《耕耘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研究足迹》,对先生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在该学科发展方面的贡献,做出了深刻解读和全面介绍。
我想表达的感受,更多的是对先生个人情操的敬仰。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先生更是以自身为榜样,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典范。先生在其哲学思想讨论中,对人性的善恶做出了很辩证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先生是人性善的笃行者,无论在其自认的黄金时期还是身处政治风波的逆境,无论是面对学生、同事还是其他任何人,先生待人都是至诚至善。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也有很多让我感动的朋友和同事,但论及为人处世中闪现的人性光辉,无人能高过先生的锋芒。
本科读书时,在先生的教育哲学课上,与先生第一次直接接触让我终生难忘。先生的课是给三个年级一起上的课,在一个大教室。那一天我迟到了,从后门悄悄地溜了进去,看到教室里坐满了人,我这个79级的小字辈有些诚惶诚恐。临三教室是一排临时搭起的简易平房,门窗不严四面漏风,后排的课桌椅上布满了灰尘,慌张的我有些不知所措。只见先生举着自己的抹布走下讲台来到我的面前,他轻声告诉我用送来的抹布擦擦桌椅上的灰尘。以前就常常听说先生为人谦和厚待学生,为迟到而歉疚的我,有得到先生谅解的奢望,却没有接受先生如此关心的心理准备。我被先生的宽容与仁爱所深深感动,30年来我常常会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也会同时告诫自己要向先生学习,用心爱护学生。
我和先生的师徒缘分可谓一波三折。本科毕业时,我本计划报考先生的硕士,但同学王大姐也要报考教育哲学,我们关系很好,她认为我们挤在一起对录取不利,希望我们分开报考不同的老师。我不情愿地改变了报考的专业方向和导师,结果大姐因觉得准备不够充分最终放弃了参考,而我也错过了成为先生门徒的一次机会,为此我遗憾不已。
1986年,我硕士毕业留校,与先生同在一个教研室。先生是我们的教研室主任,对年轻老师的学术发展非常关心,且提供尽可能的支持与帮助。工作后先生曾两次告诉我,愿意给我提供提升学历的机会。虽然很动心,也非常感谢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但我还是没有遵从先生的建议,因为我有习惯性流产的毛病,家人希望先要了孩子再考虑读博。待到我儿子出生后,我想再师从先生读博时,我的确有些担心,怕先生不肯再给我这种不识抬举者机会了。但我和先生说了自己的打算后,先生非但欣然同意再给我一次机会,还特别为我考虑,告诉我读博后不必放弃以前的专业基础,可以继续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向。回顾我之前的担心,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先生胸襟之宽广、宅心之仁厚,让我惭愧。
入门之后对先生的了解更多,也让我感动和钦敬更多。先生年幼丧父,生活坎坷,但求真向善的志向,铸就了其正直的性格与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上大学一年级时就带头发起组织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希望通过推动农村教育,改善农村社会和促进国家发展。读书时,还在学生中组织“合作社”,作为“合作社”负责人,不仅帮助同学坚持学习和进步,还与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反对国民党搞内战的游行示威,参加要求释放“四九血案”被捕同学的静坐示威。最终,放弃北师大的学业,与师母和其他进步同学一起,历尽艰险投奔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并在1952年就加入了共产党。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令我敬佩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与革命经历,并没有给先生带来好运,反而是在历次大的政治运动中,带着党员的帽子受审查。新中国成立后的“肃反”运动中,先生因被其他受审人员乱咬,被当作特务隔离审查了10个月。“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接受了隔离审查和劳动改造。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先生和师母的冤案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所以,先生一直说,虽然“文化大革命”后自己年届黄昏,但这段日子却是自己人生的黄金时期。每次谈到这些被错待与伤害的日子,先生都是那么的平静,从不怨天尤人,倒是对自己无论多么艰难,都能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不为自保而说违心话的诚实表现而自豪。我理解,这就是先生的大善至诚。
先生的大善,发乎于内心的人性修炼,决不为外在利害所左右。给上世纪80年代学潮中受伤学生捐款之事,也让我更深刻感受到先生至诚至善的高尚人格魅力。那次学潮中有一受伤的师大学生因截去了一侧上肢而住院治疗,该同学家在农村,住院时没钱订饭,每餐仅靠住院的病友们拨给一些饭菜解决问题。先生知道这一情况后,号召老师们给该生捐款,并带头掏出了所带全部现金。在先生的感召下,在场的教师纷纷慷慨解囊。
在今天来看,捐款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已经是生活中的常事了,根本不值得一提。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定性为动乱的学潮刚刚结束,而先生这位屡受政治运动扩大化伤害的老人家,却敢于冒着再受牵连的风险,在反动乱的政治学习会上站出来,诚恳地呼吁大家为受伤的学生捐款。先生说:“不管他犯了什么错,他还是我们的学生,他现在生活有困难,我们不能看着不管,我愿拿出兜里所有的钱帮他渡过眼下的困难。”简单的话语,彰显了先生至善情操,大爱无疆。这件事也让我对先生更加崇敬了。
先生的仁爱之心,不止于惠及学生与同事。所有能关心能帮助的人,先生都愿意尽其所能的给予帮助。先生家里曾经请过一个年轻的小保姆,先生为小保姆因家境困难辍学打工而惋惜,主动提出要帮助她学习专业知识,让她能有更好的个人发展,同时提高她的社会生存能力,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先生为其出学费,并帮助她安排好家务,腾出时间进行长期的学习。几年下来,她先学习了服装剪裁与缝纫,有了一技之长。学习的过程,让她有了更高的求知愿望,先生又资助她学习了财会专业。毕业后,她加入专业工作人员的团队,现在已经是财会培训学校的合伙人了。
去年是师母90周岁寿辰,先生为师母写了祝贺词,贺词的题目是“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先生在文中介绍了师母大学时投奔解放区参加了革命,以及后来入党讨论会上,经办人员极左加草率对待师母的坦诚,“特嫌”的黑锅背了30年。在“文化大革命”后获得平反时,师母已是体弱多病年届退休的老人了。先生认为,师母的一生,“是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一生”。师母对党的赤诚之心不变,瘫痪在床后直到还能言语时,都希望能解决入党问题。到先生为其写贺词时,师母已经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先生在贺词中提出,以一个老党员和人大校友的身份,恳请人民大学党组织考虑一下这个历史遗留的特殊问题,讨论一下师母的入党问题。希望自己的恳请能够帮助师母实现入党的夙愿,成为一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时读先生的贺词,既被先生对师母超凡脱俗的知与情感动得泪流不止,被先生和师母对党的赤子情怀所震撼,也从字里行间读到了先生的人生原则:“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不正是先生平素所作所为的真实写照吗!
但现在,我对先生的人品情操有了新的感悟。在先生仙逝后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回想起与先生在一起的时时刻刻,有时会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不停地在脑中闪现,甚至彻夜难眠。同时,也常常会回忆起先生的种种仁人君子之举。这些反思过程,也让我对先生有了新的理解,无论在什么样的外在环境条件下,先生的做人原则不变,都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恰恰是源于其内心的至诚至善。
与先生的神交,让我感到先生与我们同在:先生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先生无言身教的影响中。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