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定稿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莫纪宏认为,从保证国家可持续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法治化”才是判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有效的评价标准。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治理科学性的体现。离开了“法治化”的评价尺度和标准,空洞地谈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无意义的,甚至有害和会起相反作用的。
(《学习时报》)
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的轨道,既然这是各种客观因素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只能用非常平静的心态来对待。不能急于去用老办法,即强刺激的办法把增长拉起来。而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经济减速新趋势,并不等于可以无所作为。如果不能够在GDP总量减速的情况下去改善增长质量,过去用高速的数量扩张所掩盖起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都会爆发出来。因此,必须改善效率贡献,在中速增长情况下,提高增长质量。其次,提高效率要优化结构,依靠全面推进改革来调结构。
(《改革内参》)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城镇化成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对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目前我们需要依托城镇化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这其中发展实体经济和搞好农业现代化是进行城镇化的关键。“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国际上的平均水平比,和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增长空间。所以未来,城镇化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支撑我们扩大内需的最重要的领域和贡献点。”他认为,要搞好城镇化,一定要夯实农业基础,让农业现代化。除此之外,还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这是搞好城镇化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前提。
(《决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