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很有幸认识了一位可敬的老人——涉县石门村的杨爱公,他是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民,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义务为左权将军守墓60多年。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又想起了杨老,翻出当年的日记,向杨老致敬!
——题记
杨爱公闲暇时总是喜欢翻看他的相册,那是几个韩国友人寄给他的,有的是单人,有的是合影,但是画面上的背景都是同一个地方——石门村边的左权将军墓。那儿安葬着左权等革命烈士,那儿也是杨老守望了一辈子的地方——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石门村青春岭左权将军墓。
初夏的太行,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林木葱翠,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然而,在60多年前,这里被另一种声音和画面所覆盖。那是1942年,敌后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阶段,日军不甘百团大战的失败,对太行山区进行疯狂的大扫荡,他们出动了在华战场上三分之二的兵力,还有占总数80%的伪军,妄图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扼杀在莽莽太行之间。日军残暴,不仅想将八路军一网打尽,连山里的村民也不放过。
那年的杨爱公已经14岁了,他家就住在紧邻战场的石门村,在日本鬼子带来的浩劫中,他侥幸活了下来,但是他的家人却都惨死在侵略者的枪下。“我的父亲、我的爷爷都是死在这个地方的,都是被鬼子杀害的。”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对家人惨死的情形,杨老还是记忆犹新。
在那次战斗中,同杨老家人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还有成百上千的八路军战士,他们在保卫祖国、保卫同胞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扫荡结束后,八路军收敛战士遗骨,建立烈士陵园,举行公祭大会,追悼烈士,追悼会在新落成的公墓举行,公墓就设置在石门村旁的青春岭,这里是村子里最好的一片土地,向前看得见巍巍群山,向下听得着潺潺水声,选择这里作为烈士的公墓不是部队的主意,是村民们执意如此。他们想英雄们每天能够看得见自己为之战斗过的土地,每天能够听得见山涧的鸟鸣,所以他们将风光最好的一片土地拿了出来用作安葬烈士们。也正是如此,杨爱公有了参加追悼大会的机会。虽然按照规定,追悼大会只有党员才能参加,但是背负血海深仇的杨爱公此时已经是儿童团的骨干,身份的特殊使其亲眼目睹了追悼会的整个过程。追悼会的地点就是石门村边的青春岭,追悼会的主角是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其中一个闪亮的名字就是左权。为了纪念这位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将领,青春岭上的公墓又被称为“左权墓”。
这里只是八路军所建立的数十座烈士陵园中的一座,但是仅仅是这里就已经埋葬了许多年轻的八路军战士。杨爱公说最早让他记忆深刻的并不是左权将军的名字,而是陪伴着将军长眠在这片墓地中的烈士们的年龄,左权37岁,高捷成34岁,张衡宇34岁,陈光华31岁。他们青春洋溢、风华正茂,为了民族的解放却不幸年纪轻轻就牺牲了。看着这一连串年轻的数字,即便到今天也让人痛心不已,这该是怎样有才华的一批人,如果这些人能够活下来,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丰功伟绩,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人生就定格在了那一刻,在当年也正是这记录了他们人生终点的数字,打动了杨爱公,使他决定担负起一个使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协办
杨爱公从来没有见过左权将军,也没有见过其他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但是出于对烈士的敬重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他决心做一名守墓人,替党和政府照顾好这些烈士们。从此,去墓地打扫成为了杨爱公每天的“必修课”,墓地里更加整洁了,长眠的英雄们也不再孤单。但对杨爱公来说,他却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这本不是个简单的使命,日子长了,对生活的影响也就更大了,这是一份义务工作,没有任何的酬劳,杨爱公还有家人需要照料,别人种了一天地可以歇歇脚,他却要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每天打扫完墓地后还要紧着去种地。
其实,杨老本可不必如此操劳,因为1950年,政府就将左权等烈士的遗骨移到了邯郸市新建成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杨老可以不用再来打扫,好好安排家里的营生了,但他却还是坚持定期过来打扫,虽然遗骨不在这里了,但在杨老看来,烈士的英灵一定还在这里,因为这儿是他们舍弃生命保卫过的土地,他们的根就在这里。
杨老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每天至少打扫一遍墓地,我们去探望杨老,跟他一起从家里走到墓地,路已经整修过,是干净宽敞的柏油马路,就这样我们还是花去了30多分钟的时间,一路的上坡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有些吃不消,杨老还拿着个大扫帚,却一直走在我们前面,这路对他来说就是享福,之前来墓地他要走的都是坑坑洼洼的山间小路。墓地的面积不大但是分布在山上的不同位置,总共算下来也得有十几亩地,要打扫一个遍也得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几十年下来,谁都觉得这是个重担,坚持不下去,但是杨老却干的有滋有味,他觉得自己能够活这么大岁数,得亏有了这烈士墓,每天来清扫可以让他溜溜腿,锻炼得身体棒棒的。
干点活儿杨老倒不怕,可是一到了冬天和夏天,他心里就老不踏实。他最担心的就是天干物燥,发生火灾影响到烈士陵园,因此每到了防火季节,杨老又成了兼职的防火宣传员,向大家宣传防火知识,消除山林防火隐患,不管冬天有多冷,夏天有多热,杨老都坚持每天在上面巡守。
山上的烈士陵园中,山顶的纪念馆杨老去的最多,那里埋葬的是两位朝鲜义勇军烈士,杨老觉得他们为了咱们的事牺牲了,埋葬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十分的可敬,所以平日里对他们的墓地照顾的也比较多。每年都有韩国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从北京来这里扫墓,看到朝鲜烈士的墓被杨老照顾得这么好,他们也由衷地感激和敬佩杨老,一来二往,几十年下来,虽然韩国学生来了走,走了来,换了好几拨,但是双方的友情却日益牢固,这些韩国学生寄来的照片也成为杨老的宝贝,每逢闲暇时都要拿出来好好地看一看。
除了这些韩国人,杨老接待最多的就是左太北——左权将军的女儿。杨老几十年如一日,对烈士墓地细心看护,让左太北深受感动。每次她回去为父亲扫墓时都要去看看杨老。春夏秋冬,杨老几十年的岁月就蹉跎在石门村和墓地两点一线上,为了看好这片墓地,他连到周围村子赶集都很少去,孙女在外边工作,接他出去玩两天,他头天去,晚上睡不踏实,天一亮就坐着车又回来了。
这寒来暑往,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杨老受了多大的苦,他从不说,别人却都能看得见。
“每天清扫这个左权墓地,墓地特别大,每天清扫一次,不容易啊,打扫一次得用6个小时。”
“每天吃了早饭就上山了,中午我们已经做好饭了,他才从山上回来,吃完饭睡会儿就又走了,有时到晚上才能回来。”
别人都心疼杨老,他却在心里惦念着别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个想法。杨老说,这里还有好几个烈士一直没有人过来认亲,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他家里的后代,来看望看望他的亲人在这个地方埋着呢,把烈士的英灵带回家。
几十年过去了,杨老住的房子已经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了,昏暗的屋子里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子而已,看护墓地的特殊工作使他不能从事其他的经营,也就比村里其他人条件稍差了些,但是老人自己很满足了,对他而言,能够守望英雄是一种幸福。“苦并不怕,我来这个地方,一是解放了我的思想;一是解放了我的身体,来这个地方没有一点难受的,因为家里事我都不管了,光管这的事,没有什么辛苦,来这最幸福了。”经历了几十年的清贫和寂寞,对于名利,杨老并不看重,不管给不给钱,有没有人关注,都不重要,他觉得自己就该担负起这样的责任。
青春岭上依旧松木青翠。但是昔日的那个少年已是步履蹒跚,几十年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的熟悉,这里的一切都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但此刻,他却是来告别的,或者说是跟他守护了半个多世纪的英雄们交代下以后的事——他怕自己孱弱的身子有一天爬不了盘山路,拿不动扫墓的工具,他要让大儿子回来接替他的工作,将看护墓地进行到底。
杨老选择告别的日子是2011年5月23日——烈士们的祭日,我们同他一起又登上了青春岭。杨老拿出了他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他想祭奠一下英雄们,馒头、糖块、西红柿、黄瓜摆满了墓台,一壶平时舍不得喝的酒满满地倒了三大杯,左边的高行长、赖行长请喝酒,右边的朝鲜义士石正、陈光华请喝酒,还剩下最后一杯酒,酒杯在手却怎么也倒不下去了,往事如烟,浮现在眼前,半个多世纪的守候,走过了多少里的山路,穿破了多少双的胶鞋,又用坏了多少把扫墓的扫帚……杨老用颤抖的手举起了最后一杯酒,离别的话却说不出口,不舍得离别,不想离别却无法不离别,只想久久地站在这里好好的再看看,好好的再看看,这守望了半个世纪的英雄们。
看着杨老,突然想起了上山前在石门村小学听到的孩子们读的那段课文:“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边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对于杨老来说,为这些素不相识的英雄们守墓半个多世纪,印证着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军民鱼水情深、同仇敌忾的朴素感情,而这些可敬可爱的平凡的中国人正是中华民族虽经百折而终能勉力前行,虽历百年黑暗却终可迎接光明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