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妍,吴东华,谭向阳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研究综述
鲍妍1,吴东华2,谭向阳3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术界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国情背景、方向与性质、方法与方法论、改革总体战略思想等方面,对一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的综述。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研究;综述
本文着重从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国情背景、方向与性质、方法与方法论以及改革总体战略思想等方面,对一年来的研究成果作出以下初步综述。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冯颜利指出,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的全面改革;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1](P31-35)。单冬、佘可源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为了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及影响力[2](P10-14)。杨耕提出,改革使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之路,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3](P12-14)。轩亦文中以四个有利于阐述了改革的意义:有利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回应党内外对全面深化改革高度期待,顺应人民愿望、保持党和国家生机活力[4](P4-5)。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周新城指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研究和推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保证我国的改革健康地、顺利地开展[5](P8-14)。邹东涛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三个关键词,即改革人民性理论———改革为了人民,就必须关注民生,从民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持久性改革理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成绩与问题并存,要做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准备;系统性改革理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体制等方面都要进行系统改革[6](P27-29)。张丽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十个“必须”: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7](P40-45)。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另一方面是问题倒逼改革。
(一)基本国情的研究。李伟指出,新时期的改革涉及面更广,利益格局调整更艰难。我们应深化改革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世情、国情,正确把握改革脉搏和改革规律,提升驾驭改革的能力[8](P30-33)。张神根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现阶段就包括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9](P47-56)。曹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最大实际”的社会主义原则,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P15-16)。李庚香认为,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预期目标取得切实成效,必须做到“接天立地”。“接天”就是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立地”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多听群众声音,做到有的放矢、付诸行动[11](P4-6)。
(二)问题倒逼改革的研究。秋石指出,中国的改革都是现实问题“逼”出来的,是不改不行的改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实践,从来都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12](P3-5)。辛向阳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出现经济高血压、利益铁藩篱、制度天花板、社会流动缓慢化、社会分层“凝固化”、腐败高发易发等一系列难题,需要启动全面深化改革[13](P27-31)。叶小文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已到关键路口,同时面临着机遇、问题和挑战。中国要实现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实现中国梦,惟有改革,别无他途[14](P8-12)!轩亦文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当前,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问题互相交织、影响,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因此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前进中的问题[15](P4-5)。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外,学者们还结合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对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剖析。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金民卿指出,中国的改革是有方向、立场、原则和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16](P24-27)。吴东华强调,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不容许中国改旗易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不容许丝毫动摇;中国绝不会容许苏东悲剧重演[17](P19-21)。顾海良指出,习近平改革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是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即改革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18](P24-26)。卫兴华指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比过去单讲“坚持改革的方向”或“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含义更明确,就是不容作出偏离社会主义大方向的解读和改革选择[19](P24-30)。
(二)对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错误思潮的深刻剖析。梅荣政、杨军指出,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从国际金融危机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吸取正反面经验教训,充分认识西方自由主义的实质及危害,反思、清理和抵御西方自由主义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影响[20](P10-14)。侯惠勤指出,不能用普世价值来指导改革实践,因为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根本不在于是否承认人类有否某些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在与不能按照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来改革我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21](P45-47)。吴易风指出,在各种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科斯理论。“科斯热”主张在中国用生产资料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产生新的资产阶级,改革失败走上邪路。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高度重视和高度警惕的[22](p10-14)。汪亭友指出,宪政鼓吹者就是利用我国政治领域和司法实践中一些突出问题,打着深化政治、司法体制改革的旗号,企图把我国引向西方宪政制度。其主张“军队国家化”,就是反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人民民主专政失去坚强柱石。“两院制”和“司法独立”,就是在中国宣扬宪政民主、倡导宪政改革,其目的是虚化、削弱乃至最终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引导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实质确立资本主义宪政制度。因此,宪政决不能成为“中国梦”,更不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23](P51-55)。
程恩富指出,必须高度重视改革的方法论,坚持总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准确与依法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幸福与富强相结合的统筹方法、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双重方法、自主与开放相结合的互促方法。当然,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新精神的过程中,还必须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方法论为指引[24](p69-71)。李群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做到破立结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上下结合,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统一;智勇结合,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统一;动静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25](P23-24)。杜飞进指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方法论;坚持底线思维,用两点论看待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基本的方法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改革规律,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26](P32-35)。唐任伍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就是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7](P1-5)。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战略思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改革思路及战略重点。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施雪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及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8](P42-43)。郑吉伟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制度自信”,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9](P13-18)。王浦劬指出,总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优化和创新国家治理的主体格局、体制机制和流程环节,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把我国的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内含的价值内容、巨大能量和潜在活力充分释放出来,以解决改革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优化主体格局、体制机制、流程环节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我国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内含的价值规范和主张要求,从而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30](P4-18)。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思路。毛超峰指出,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所面对的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因此,要正确把握重点与全面的辩证关系,做到统筹兼顾;正确把握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做到协调配合;正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做到坚决坚定;正确把握破与立的辩证关系,做到有力有序[31](P13-14)。陶文昭认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改革的历程中,表现出战略思维(改革旗帜论;改革关键论、辩证思维(看问题一分为二;抓工作分清主次;透过表象找规律、系统思维(把握改革的关联性;把握改革的总体性)、创新思维(改革的理论创新;改革的实践创新)和底线思维(改革的方向底线;确立推进改革的各项边界)等[32](P22-23)。储建国指出,新领导层的改革战略蕴含着八对关系:远与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由近及远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显与隐,争议较大但不得不实行的战略是以隐含的或不言而喻的方式让人去领会;虚与实,按照寓政于经的思路,由经济改革牵引出政治改革部分有虚有实;快与慢,实事求是地想一想,有的改革需要慢慢来;收与放,总体的收放战略是用宏观上的收来保证微观上的放;点与面,中央表现出了敢于做系统性决策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强调地方和基层需要有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统与分,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让地方治理主体的权力边界明确起来[33](P18-21)。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杨河指出,因为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关键,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盘大局,必须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纲[34](P15-17)。韩复龄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点是“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联动携手;切入点是破解财政金融资源的错配,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着力点是坚决破除利益集团阻力[35](P11-13)。卢中原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是深化改革的重点[36](P10-11)。
(一)关于国企改革方面。朱继东指出,国企改革一定要划定红线:不能借国企改革之名谋取暴利,即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同时指明底线:国企不能削弱,要加强[37](P18-21)。宋方敏指出,国企改革要把握不能借改革化公为私谋取暴利的总原则。国企改革要强调国有资本控股,防止私有化带来严重腐败;国有资产不能内部折股瓜分、价值低估、任意出卖转让[38](P18-21)。黄淑和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化改革方向、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具体讲就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39](P23-25)。胡敏认为,国企改革应该让各种企业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实现有效和优化的配置。包括对国企准确定位,实施分类管理;推动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体制,着力推进三层次国资管理架构;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切入点,重塑国企法人治理结构[40](P39-41)。
(二)关于生态文明问题。李干杰指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生态资源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产业环境准入机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补偿机制、健全排污权有偿交易机制、生态保护红线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等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41](P44-46)。刘湘溶指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着力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建议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行政管理职能、法律政策体系、政绩评价考核标准、宣传教育格局和配套改革实验区[42](P5-7)。王新程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五个方向:顶层设计、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体系;完善体制、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合力;建立机制、激发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动力;开启众智、凝聚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共识;多措并举、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的保障[43](P37-41)。
(三)关于社会治理问题。周红云指出,社会治理改革应该遵循政府与社会共治原则;政府主导原则;积极扶持原则;寓管理于服务原则;基层社会自治原则;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动态稳定原则;增量改革等原则[44](P33-34)。曾小波指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包括:厘清政府、社会边界,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准确把握政府职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自治能力为此[45](P196-200)。李培林认为,要把制度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关键;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要制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时间表;要加强法治权威和依法监管[46](P8-10)。
(四)关于户籍制度改革问题。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结合学界的建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学界的建议有:李振京指出,优化户籍登记迁移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城市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正确处理好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合理可行的成本分担机制是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构建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制保障机制[47](P23-26)。刘国新指出,户籍改革要从恢复户籍制度本来面目,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剥离户籍制度附加功能,加快户籍制度立法;完善户口迁移准入制度,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等方面出发[48](P70-74)。王峰认为,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绝不仅仅是主管户籍工作的公安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因此要建立公平就业的保障制度,建立平等的教育机制。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来配合户籍改革[49](P44-47)。
[1]冯颜利.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2]单冬,佘可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政治定力[J].红旗文稿,2014,(4).
[3]杨耕.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J].求是,2014,(5).
[4]轩亦文.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J].新长征,2014,(1).
[5]周新城.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国的改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4).
[6]邹东涛.习近平总书记改革理论三个关键词[J].人民论坛,2013,(36).
[7]张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J].理论学习,2013,(12).
[8]李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改革道路[J].求是,2013,(22).
[9]张神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极其时代意义[J].中共党史研究,2014,(1).
[10]曹颖.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最大实际”[J].党政论坛,2014,(1).
[11]李庚香.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做到“接天立地”[J].领导科学,2014,(18).
[12]秋石.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J].求是,2013,(23).
[13]辛向阳.问题倒逼改革改革解决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14]叶小文.中国改革的总动员和总部署[J].人民论坛,2013,(S2).
[15]轩亦文.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J].新长征,2014,(1).
[16]金民卿.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17]吴东华.中国不论怎么改革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J].红旗文稿,2014,(16).
[18]顾海良.习近平改革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J].人民论坛,2013,(37).
[19]卫兴华.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2).
[20]梅荣政,杨军.西方自由主义的流变、实质与危害[J].红旗文稿,2014,(3).
[21]侯惠勤.澄清“普世价值”上的迷雾[J].人民论坛2014,(4).
[22]吴易风.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J].红旗文稿,2014(5).
[23]汪亭友.对西方宪政论的评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
[24]程恩富.改革的五大思维和工作方法[J].人民论坛,2014,(12).
[25]李群.以科学的方法全面深化改革[J].求是,2014,(4).
[26]杜飞进.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法——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思想[J].人民论坛,2013,(37).
[27]唐任伍.论习近平的改革思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1).
[28]施雪华.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与特点[J].人民论坛,2013,(34).
[29]郑吉伟.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江西社会科学,2014,(1).
[30]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1).
[31]毛超峰.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辩证法[J].求是,2014,(4).
[32]陶文昭.习近平五大改革思维[J].人民论坛,2013,(36).
[33]储建国.新领导层改革战略蕴含的八对关系[J].人民论坛,2013,(36).
[34]杨河.走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J].红旗文稿,2014,(2).
[35]韩复龄.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点、切入点与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
[36]卢中原.政府职能转变仍是深化改革的重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6).
[37]朱继东.国企改革的红线、底线和方向[J].红旗文稿,2014,(11).
[38]宋方敏.着眼于做好国企改革大文章[J].红旗文稿,2014,(9).
[39]黄淑和.国有企业改革在深化[J].求是2014,(3).
[40]胡敏.顶层设计将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J].改革,2014,(5).
[41]李干杰.“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J].求是,2014,(2).
[42]刘湘溶.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2014,(2).
[43]王新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的战略思考[J].环境保护,2014,(6).
[44]周红云.社会治理改革的原则[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
[45]曾小波.社会治理——从理念到方法的变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7).
[46]李培林.社会治理与社会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4).
[47]李振京.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与总体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4,(3).
[48]刘国新,刘瑜.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户籍制度的绩效评价与改革创新[J].学术交流,2014,(5).
[49]王峰.建立与完善户籍改革配套保障制度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5).
(责任编辑刘强)
D601
A
1671-0681(2015)04-0064-05
鲍妍,(1988-),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谭向阳,(1973-),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