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转型危机:加快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步伐

2015-02-12 16:57刘方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政府经济发展

刘方平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应对转型危机:加快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步伐

刘方平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三十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中国也进入了转型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各种矛盾开始凸显出来,政治衰败、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发等等。为了应对转型危机,应当加快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步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宝贵的调整时间。

转型危机;渐进式改革;社会矛盾

一、引言

中国的改革道路,选择的是先经济体制改革、再社会体制改革、再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式路径,改革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但与此同时,渐进式改革道路似乎也走到了一个转折点,社会阶层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制度遭到了无情的践踏,各种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发,都在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面对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与危机,加快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步伐,以适应转型时期的各种要求,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一个相对宽裕的、稳定的转型周期,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转型危机的表现

(一)政治衰败

1.政治体制发展缓慢。由于中国采取的是先经济、后社会、再政治的渐进式改革路线,从一开始就造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缓慢性。1978年,党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调整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思想,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也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种回避。随后发生的苏东剧变以及国内学潮运动再次使中国对于政治体制改革采取谨慎的态度。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政治体制对民众的要求没有及时的输出,以至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危机。政治体制发展缓慢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政治的封闭性影响执政党和人民之间的沟通。执政党本身是社会的内部分子,政治不向社会开放,或者开放不足,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意志就不能够准确地反映人民的意志。因此也就造成了社会对政府失去了信任,政府治理的失效也就在所难免。中央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政治体系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由于没有强大的社会支持,一些本意很好的政策就在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周转中消失了。

2.政治腐败。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腐败运动年年不断,但腐败状况还是不容乐观。周永康案、徐才厚案的揭发暴露出我国反腐败的任务依旧艰难。现代化为什么会产生腐败现象呢?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第一,现代化使社会基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第二,现代化开创了财富和权力的来源,从而促进了腐败的产生;第三,现代化在政治体系的输出端发生的变化促进了腐败。结合着中国的国情,这三个原因都是导致其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人们价值观念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很容易偏离传统固有的行为模式的标准,腐败就自然产生了。在这一时期,下海经商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再加上相关法律措施不完善,给了投机倒把分子很大的制度性空间。早期的物质财富掌握者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台的很多措施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因此,法律条款的增多,产生腐败的可能性也增大了。造成中国政治制度腐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权利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虽然中国形成了独立的司法体系,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中国的权利监督体系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二)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

1.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调整。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在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对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上等收入国家过度的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投资,其次是出口,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是很高,因为其国民收入很低。通过短时间内提高投资,主要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经济增长的时间效率,即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产出,从而减少生产成本,以获得更大的竞争空间。而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一方面是支持投资型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在进一步增大,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迫使政府不得不考虑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生产成本上涨,原来低价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越来越难以维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将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在其著名的索洛模型中,把影响经济总量的因素归纳为三类:劳动、资本和广义技术进步。所谓广义技术进步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解决发展难题和改革难题的关键,在于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变为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就发展而言,无论是保持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还是缓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根本都取决于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人均GNI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是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收入差距对社会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生产要素在地域间的流动,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收入差距的拉大使中国的阶级分化日益严重,一方面是富有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是贫困阶级,拥有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减少。富有阶级已经形成新的利益集团的情况下,垄断着生产资料的分配,使得贫困阶级想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富有阶级的渠道更加地狭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仇富心理的出现就不为过了,这种状况的持续存在,会进一步导致资源配置的恶化,并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据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4564.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7916.6元,城市是农村的3倍还多。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虽然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GNI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巨大差距,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压力依旧很大。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人均GNI增长迅速,2013年人均GNI达到6560美元,相对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GNI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之后,很多中等收入的国家,由于没有解决好自身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过早地中止了高速经济增长,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增长放缓,无法继续保持较好的经济增长。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也有所不同,综合各方面的讨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创新不能够持续,腐败现象开始出现,并且不能够很好的遏制;第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通过稳定地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来增加产值,从而保持经济增长;第三,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失误,导致经济发展失衡,尤其是分配制度失衡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资源配置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第四,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因此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就较大,经济活动缺乏内在的稳定性。在目前的中国经济内部,这些现象都是存在的,只是还没有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地步。这也说明了,面对即将到来的问题与挑战,加快中国经济体制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已经迫在眉睫。

(三)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发

造成中国社会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地突显出来。一方面是社会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满足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获得合法的表达利益的渠道;另一方面是政府在政治决策、政策执行力、输出反馈等环节存在许多制度性缺陷,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这里所指的要求,是指“要求以实现自我为核心的目标,或者很可能说欲寻求某种政治决策,以便把各种职责和繁多的义务强加于系统的全体成员。”由此,政府与民众,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加剧,随着人们对政府政策不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日益加剧,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趋政治化的倾向。人们关注的重点在经济领域,而不在政治领域,这就造成了另外一种恶性循环———政治发展缺乏普通民众的支持,导致政府的政策越来越难以执行,最终会完全与社会相脱节,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社会思想领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领域的变迁对普通民众价值观的扭曲是非常严重的。人们在认知事物、分辨是非等困惑正在进一步恶化,社会范围内缺乏一整套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思想认识。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人们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追求,因为儒家思想在当今中国不是统治思想,但它却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很容易就被人们所接受,到目前为止,普通中国民众评判是非的标准依旧是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党和政府也很矛盾,不知道两种思想体系该怎么灵活处理,长期不重视儒家思想对于维持社会基本价值稳定的作用,中国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社会矛盾尖锐等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2.在政府职能方面,其职能发生了严重的偏移。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政府的主要职能主要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政府本身的主要职能是其社会服务职能,即提供社会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法律、政策方面的各种保障,引导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经济建设的主导应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而中国经济建设的策略却恰恰相反,有评论人士指出,中国实际上是以计划经济手段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政府把全部的精力几乎都放到了经济建设上,忽视了其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职能,结果就造成了地方官员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了增加GDP上,GDP成为了地方政府官员升迁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的都没事的思想已经在地方政府官员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烙印。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早已经被人所忽视,而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职能,也是腐败现象一直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社会问题的处理方案,政府都是直接从经济手段进行解决,忽视了民众对于要求表达渠道的畅通,忽视了民众对于建立公平公正体系的要求,结果却是矛盾的日益积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就变成了时间的问题。

3.在分配制度方面,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但是这种分配制度在现今的中国已经不能够很好的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首先,要素市场的不健全,使得要素产权不能够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上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分配的公平。但其前提是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市场充分实现了公平竞争才能够达到。目前我国的要素市场还处于建设时期,要素产权交易和自由流动经常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使得各种要素的贡献不能完全按照公平的市场价值得到实现。其次,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形成了倒挂。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过剩,劳动者劳权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剥夺,这就使得以劳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者收入不高。而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中,拥有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的劳动者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实现了更高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地扩大,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收入不公,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面对转型危机,加快中国渐进式改革步伐

(一)加快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步伐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上文已经分析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是政府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实现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的主要职能变成了发展经济,当然,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经济文化严重落后的中国,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战略思想。由此,政府的主要职能就转到了经济领域中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政治体制的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快政治体制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已经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所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由过去主要作为经济建设的参加者转变为经济建设的指挥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上来,多放权力给企业,让企业成为建设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使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过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怎么去转?中央虽然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地方政府官员着眼于眼前利益的状况还是没有改观,许多政策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实质性进展。

2.疏通政治利益表达渠道。转型时期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实现人民利益的合理表达,消除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出现不稳定都是矛盾积蓄到一定阶段集中爆发的结果,如果事前政府能够实现人民利益的合理表达,宣泄出自己心中的不满,并对民众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也就是反馈,那么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就很小了。但是,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不能够准确地反映民众的要求,或者对民众的要求政府的输出非常缓慢,并且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戴维·伊斯顿认为,“阻碍公众参与政治过程的政治体制原则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对愿望转换为要求的过程在数量上被消减,在内容上受到限制。”民众的要求与内容是应当有所限制,这样方便政府决策,但是,民众要求的表达途径必须得到政治制度的维护,并且应对民众的要求有所输出,即,法律、政策和规范。只有压力释放了,要求得到合理的解决了,群体性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二)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1.加快发展平衡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从强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发展为强调全体人民的公共富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他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公共富裕的捷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富裕应成为新时期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居各项任务之首,只有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共同富裕的目标才可以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杀富济贫,牺牲效率,而是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低收入群体、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更好的发展经济的条件,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目前的情况下,先实现经济领域内的公平和正义是上策之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必须要坚持不变,但是,一定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加以规范,促使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实现合理分配,谨防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实现倒挂。调节过高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经济领域内,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

2.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讲竞争的,因此,缺乏制约的市场化必然加重社会的阶层分化、加深贫富差距和阶层冲突。市场化运作的资本和企业行动的唯一动机是利益,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对工人劳动力的剥削、对消费者的欺诈、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中国市场经济体中出现的地沟油现象、食品致癌、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等都是此类问题的集中反映。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农村产生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规范。这里主要谈下农村的土地问题,因为农村土地问题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城市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的耕地基数的底线,但事实却是,耕地的实际面积一直在减少。就农村地区而言,新农村建设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耕地,而农民所固有的农村宅基地却难以减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楼房林立;另一方面,农民本身却住不起房。大量的农村新农村的楼房怎么办?这就给房地产商进行投资盈利提供了机会,大量的新农村建设用房变成了商品房。因此,如何确保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能够保住自己对土地的使用权,是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三)加快中国社会文化体制改革

1.大力弘扬与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国历史的积淀,长期以来,维持中国社会基本单位存在以及稳定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虽然经历了国家制度层面的王朝轮回,中国人心中的“国”与“家”的概念并没有变,中国的社会并没有因为王朝更替而溃散,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传统文化一直是维持中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思想纽带。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种思潮的泛滥,普通民众缺乏信仰,思想的混乱导致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并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因而能够成为普通中国民众主要信仰的一个对象的话,这样的观点未免太乐观。普通的中国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缺乏信仰,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在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传统的价值道德体系在中国社会,依然是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现在是,将来亦如此。

因此,与其大力倡导普通中国民众信仰处于高端水平、难以达到的马克思主义,倒不如提出一些普通民众能够接受并且能够自觉去遵循的基本价值体系——传统文化,或者儒家学说。当然,对于传统的文化我们也要辩证地去看待,符合社会发展的要去发扬,不符合的要予以剔除。最重要的还是发展,能够提出一些对世界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概念,能够被世界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这才是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最重要的任务。

2.疏通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本世纪初,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政府开始把社会改革和社会政策提到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制度等方面都是政府要改革的。但是,实际情况如何?虽然政府也有所作为,但从社会的满意度来说,到目前为止的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之所以没有达到社会的满意,主要的原因还是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正确的输出。因此,疏通社会利益的表达渠道,让政策的制定者真正明白社会对政府的要求是什么,需要做哪些改变。因此,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将来政治体制改革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从长远看,民主化不可避免,无论中国实现什么形式的民主政治,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基础。而社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民主化确立社会制度。

[1]常键.公共冲突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刘易斯·A·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陶德麟.社会稳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4]胡联合.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9,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13.

[6][美]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4-6.

[9]郑永年.开放是中国政治模式的生命[J].体制改革,2011.3:19.

[10][美]Samuel PHuntington.POLITICALORDERCHANGINGSOCIETIES[M],Yale University,page67.

[11]刘伟,蔡志洲.中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新历史性转折[J].体制改革,2011.4:10.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13]Indermit GillandHomi Kharas.AnEas t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J],World Bank 2006.

[1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8,47.

[15][美]Samuel PHuntington.POLITICALORDERCHANGINGSOCIETIES[M],Yale University,page5.

[16]邓小平.视察天津时的谈话[A].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刘伟,蔡志洲.中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新历史性转折[J].体制改革,2011.4:11.

[18]Solinger,DorothyJ.ContestingCitizenshipinUrbanChina:Peasant Migrants[J],the State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University Press.1999.1.

(责任编辑刘强)

D630.8

A

1671-0681(2015)04-0051-05

刘方平(1990-),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届博士研究生。

2015-03-16

猜你喜欢
政府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