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阅读资源一体化共享模式研究

2015-02-12 17:03:42李国朋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图书家庭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7-001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全民阅读背景下社会阅读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GH-416),2015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L-2015-744)的研究成果。

1 社会阅读资源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社会阅读资源是图书馆阅读资源和家庭阅读资源的统称,但一般我们认为社会阅读资源是指图书馆所拥有的阅读资源,家庭所拥有的阅读资源并没有纳入到图书馆循环阅读体系。事实上,家庭阅读资源因其购买主体众多和阅读趣味的多样化,不仅占有更大的阅读资源份额,而且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图书馆阅读资源,由于国民的文化素质、阅读口味及闲暇阅读时间不同,图书馆的阅读资源难以有效满足国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同时,由于家庭阅读资源的私有性和阅读的非循环性特点,造成家庭阅读资源在一定程度处于闲置状态乃至浪费。二者重复的资源建设造成了社会阅读资源普遍浪费。基于此,本文借鉴国家旅游红包政策提出了阅读红包概念,国家每年对国民够买的阅读资料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额度,通过阅读红包政策将家庭阅读资源纳入图书馆阅读资源循环体系,实现图书馆阅读资源和家庭阅读资源的一体化共建共享,提高阅读资源利用率,减少闲置资源浪费,共同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和全民阅读社会创建工作。

2 图书馆阅读资源共享模式

图书馆阅读资源共享是提高图书馆利用率的有效方法。目前,资源共享模式成功的实例很多,比如总分馆模式的苏州模式、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嘉兴模式、克拉玛依模式等。总分馆模式、社区图书馆一体化模式及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对解决中国存在的社区(农村)图书馆系统性缺失问题,保证人人享有普遍均等阅读权利,提高阅读资源共享水平及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全民阅读大背景下意义重大。但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背后有一个遗憾,由于无法突破所有制的束缚,数量庞大而且点多布广的家庭阅读资源始终游离在图书馆循环阅读体系之外,造成社会阅读资源的巨大浪费。

3 家庭阅读资源共享模式

家庭阅读资源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阅读资源共享则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方法,对个人“三观”的形成和社会行为方式重构有重要影响。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家庭平均藏书量为68.82本, [1]假设平均每个家庭1/4到1/3的图书被闲置,那就是20册图书。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有4亿户家庭,据此推算家庭图书有280亿册,闲置图书80亿册。如此庞大的家庭阅读资源,如果充分有效地共享,能对社会教育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家庭阅读资源共享主要表现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家长带着小朋友去参与亲子阅读,与别的小朋友互换图书,还有学校的图书角等方面。其实,家庭阅读资源共享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是用经济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有益尝试。家庭阅读资源因量大、点多、分布广等在社会文明创建方面起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弥补中国社区图书馆系统性缺失而造成的阅读问题。近些年,家庭阅读资源共享的优秀代表是123图书馆,她通过蒲公英模式将社会上闲置的家庭阅读资源有效组织起来,实现了资源分享,价值分享和就近分享。目前,参与循环阅读的图书有281万册。123图书馆的会员将家庭闲置图书以123折卖给123图书馆,形成以123图书馆为中心的共享资源网络。图书每转租一次,卖书方都可分红,转租方都可以返现,以经济规律调节市场需求,就近共享(租书不用还)。社区交易,解决了中国存在的运费比旧书贵的难题,有效地把中国的闲置图书循环起来,是家庭阅读资源共享模式的重大创新。

4 社会阅读资源一体化共享模式

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途径。 [2]将家庭阅读资源纳入图书馆循环阅读体系,既是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资源保障社会阅读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保障。

4.1图书馆阅读资源共享模式

4.1.1 总分馆模式

图书馆总分馆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成果,可以达到市、区(县)、乡镇三级服务层次,重心在基层分馆,逐步建立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流通站和图书流动车、农家书屋为基础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同样的资源,同样的服务,通借通还,读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和服务,对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形象有重要作用。图书流通“动态资产权”管理办法(即在循环过程中,图书循环到哪个馆,图书的资产权就归哪个馆所有)和人员培训也是管理服务的重大创新,从所有权属上突破了资源共享的障碍,可以有效实现阅读资源合理有序地流动和共享,保证了总分馆之间一样的资源,一样的服务。

4.1.2社区图书馆一体化模式

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尾端,分散在各居民区,归所在街道和社区经营,是为所在区域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生活气息较为浓厚,与读者联系紧密,能更灵敏地触知读者的阅读需求,是生活化的图书馆,也可以说是总分馆模式的一种。社区图书馆符合统计学中的长尾分布理论。相对于图书馆及其阅读资源来说,社区图书馆数量多及单个馆阅读资源较少,但阅读资源的总量较大。我们在阅读推广时不能只关注头部(图书馆阅读资源)的作用,还要关注长尾理论中的尾巴(分散化的社区图书馆阅读资源)的作用。

4.1.3社会需求模式

图书馆要及时公布资源建设规划和经费,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由读者推荐购买阅读资源,凡是实名读者超过5人以上要求订购的资源图书馆一律购买,推荐者拥有优先借阅权。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图书馆资源的阅读保障率,另一方面也是对读者积极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鼓励,有利于调动读者持续参与图书馆活动的积极性。如果读者想看的阅读资源图书馆没有,则可以向图书馆在线提交推荐表单,若网上赞同的实名推荐人数达到5人以上,图书馆就可以购买,既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也解决了读者重复购买产生的资源建设浪费问题。每年年底对全年的资源建设状况进行公示,特别是针对读者推荐资源的购买状况,要详细说明读者推荐资源购买比例,没有购买的资源也要说明原因,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4.1.4读者参与模式

读者参与是提高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建立读者组织举行读书会或读书沙龙,为读者搭建一个集学习交流、阅读分享、开阔视野于一体的平台。通过近距离接触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改善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及其他工作,吸引读者积极参与读书活动。同时,对参与图书馆阅读活动的读者可以开放一定的阅读权利,以答谢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和参与。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新颖度,可以招募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亲身体验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并第一时间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传播出去,形成资源和服务口碑。

4.1.5就近共享模式

书太贵,图书馆太远,是导致国人阅读量低的社会问题的根源。目前,全国千人拥有借书证13.1个, [4]图书馆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导致阅读资源的浪费,就近共享是最低成本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近共享,租书不用还”是123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会员在123图书馆租的书看完后不用还,就放在自己手里,等有人再租该书时传递出图书即可,如果超过10个月没人租,该书就归持有人所有。图书馆可以借鉴123图书馆“就近共享,租书不用还”的思想解决图书馆图书借还问题,变换图书馆的藏书空间,提高图书流通率,实现图书资源有效共享。读者在图书馆借的书看完后就保存在自己家里,不用还给图书馆,直到其他读者想看时为止。在该书借出期间,如果其他读者想看,则可以通过馆员用E-mail或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借书人在10日内归还到图书馆,或者图书持有方也可以通过图书馆联系借书人直接交接,图书持有方有义务主动将图书传递给借书的读者,具体传递方式双方可以协商。 [5]这种方式节省了大家的时间成本,也减轻了图书馆直接面对读者借还服务的压力,是一种服务创新。如果超过10个月没有人再借该图书,那该图书就暂时休眠,直到重新被唤醒为止。如果超过15个月仍没有人借阅,该图书永久休眠,归持有人所有,实现了图书的社会剔旧工作,这也是对会员读书的一种文化福利和奖励,遵循了公共文化资源国家投资、民间受益的原则。在阅读的同时享受国家的文化福利,提高了大家参与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一点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予以调整认可。

4.2家庭阅读资源共享模式

4.2.1价值分享模式

价值分享是社会阅读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阅读资源一体化建设和服务创新的核心。家庭阅读资源有偿参与社会循环阅读,用经济规律调节社会需求,提高家庭阅读资源的价值。国家通过出台鼓励全民阅读的政策主导家庭阅读资源的价值分享。比如可以借鉴经济领域的旅游红包政策推出阅读红包政策,让国民共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果。每一位国民每年报销单件阅读资源1/5的购置费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报销上限为50元,报销的阅读资源自愿纳入图书馆循环阅读体系,纳入社区管理,弥补社区的阅读区域性资源。这样可以实现如下目标:一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丰富国民精神生活;二是间接地扩大了内需,国家对个人每年最高只需要花费50元,就可以促进个人最高250元的消费,促进了阅读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提高了国民参与文化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四是图书馆扩大了阅读资源的覆盖面,有效地组建了社区图书馆,更好地满足了个性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五是有效减少了家庭阅读资源浪费,实现社会阅读资源一体化共享,培养了社会阅读资源循环阅读的新理念;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阅读成为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时候,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水到渠成。

4.2.2资源共享模式

家庭阅读资源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购买主体的个性化和阅读的非循环性,在满足个人差异化阅读需求的同时容易造成资源闲置。同时,由于用户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年龄、职业不同,阅读需求也不同。 [6]按照之前每个家庭平均闲置20本图书推算,假如一个小区500个家庭,则闲置的图书就达到了1万册,这就是身边的一个小型图书馆。社会应考虑将这部分闲置的图书纳入社会循环阅读资源体系,解决由于社区图书馆系统性缺失而带来的阅读保障不够的难题,让图书馆就在我们身边,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4.2.3服务创新模式

服务创新是社会阅读资源一体化建设和价值分享的重要保证,图书馆由社会阅读资源的主导者变为社会阅读资源建设的审核者。图书馆对纳入社会阅读资源循环的家庭阅读资源要加以审核,可以对不能纳入循环系统的资源说“不”。经审核过后的家庭阅读资源可以直接纳入图书馆循环阅读体系,也可以保存在共享者家中成为社区阅读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确保借阅者的借阅权利,共享者必须在借阅者提出的申请被图书馆批准后的10日内完成图书交接。借阅者看完后可以保存在自己家中,不用归还到图书馆直到下一位借阅者出现为止。每一次交接,图书馆共享服务系统都显示该图书的流通路线及目前所处准确位置,确保借阅者可以根据该图书的位置决定是就近自取,还是到图书馆借阅同类图书。通过这种措施扩大了社会阅读资源的覆盖面,有效满足了社会阅读需求,并解决了读者借还阅读资源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面对图书馆的困扰,减少了读者的时间成本,是图书馆服务的重大创新。

4.2.4信用评价模式

信用是当今社会的通行证,是一种稀缺资源,良好的信用能建立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诚信社会创建的重要环节。在社会阅读资源循环过程中引用信用评价机制,即资源、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评价。家庭阅读资源由读者给予评价,好评达到一定级别的图书馆可以给予该资源共享者一定的表彰或者读者权利,或者给予一定幅度阅读红包的权利。读者之间也可以就行互评,主要是下家针对上家阅读后图书的污损、缺页、涂鸦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家有义务保护图书;可以对资源共享者行为进行评价,包括图书交接的及时性,提供图书的完整性及污损情况等。对一些不讲诚信的读者,限制其参与循环阅读活动或限制其部分借阅权利,对“老赖”读者则可以通过曝光台对其劝醒。读者也可以对图书馆服务进

(下转第66页)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图书家庭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恋练有词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