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南宋文化研究

2015-02-12 15:41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太傅阳江南海

梁 涛

中国南宋王朝只持续了153年,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没有辉煌的成绩,但在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南宋时期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往来繁华。阳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阳江在南宋的历史地位

从宋朝开始,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民间贸易。南宋时期由于对海上贸易的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民间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广州港和许多个外围港口、中转口岸串成的一条长链。在这条长链中,由于阳江是海上贸易船只的必经之路,因而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特殊的地位。

(一)阳江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港和中转港

据《萍洲可谈》记载,宋朝商船出海时,要“至溽洲少需以诀”,在此地举行告别仪式;返航归港前,又到溽洲“相庆贺,寨兵有酒肉之馈”。可知,溽洲是宋朝商船的后勤补给站,也是船员接待站。但“溽洲”在哪里,研究者有各种说法。著名史地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日本汉学家藤田丰八等学者主张“溽洲”是今天的阳江海陵岛。司徒尚纪《南海海洋文化史》提到:“在南海航线上,尚有南恩州、钦州等港。如南恩州西南海中有螺洲,亦称溽洲(今海陵岛)。”[1]藤田丰八《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一书云:“更有《萍洲可谈》云:‘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有望舶巡检司。’相传商船去时,在此地诀别,还时亦至此互相庆贺。惟今已无此洲名,在我想拟是后世海陵岛。明代在此设有海陵巡司。”[2]笔者认为从地名和位置推断,“溽洲”是今天的阳江海陵岛一说比较可信。

又据《广东海图说》记载:“海陵山在阳江厅南大海中,清崎洋面,土名闸坡,群山环拱,内为大湾,轮船可在此避风。自此西行至琼州,有南北二道:北经硇洲,水浅多礁,大轮难行;南经木兰头,海道较深,有铜锣罗斗诸沙,隐亘海面,必须天气澄澈,准望瞭然,方可行驶。若已逾午,即须在海陵收口,以待清晨过此。”[3]这里说,海陵岛往西有南北两条航线,北边的水浅多礁,不便大船航行;而南边的水较深但也有沙洲隐藏水下,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日间可以航行。因而西行船只如果到海陵岛时已经过了中午,就要靠岸住一晚,等天亮后再启程。因而,商船到达海陵,可以休息补给,海陵岛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起到补给港的作用。

南海1号如何沉入海底,现在还没有定论。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路线已经成熟,又由于阳江在海上贸易中的补给港的特殊地位,南海1号应当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航行到阳江海域之后沉没的。

由于阳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补给作用,很多商船到阳江都会停留,这又带动了阳江商品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船在阳江进行海上贸易,阳江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

从“南海一号”已开采的文物来看,南宋时期瓷器的外贸出口需求很大。商船在瓷器贸易往来产生的极大利益刺激了阳江陶瓷业海外贸易的发展。

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南宋时期阳江石湾窑两件瓷器珍品,一为“修身理性琴”,琴身为鳝黄色;一为“天蓝安哥拉变葫芦”,外釉为天蓝色。《宋元窑址分布图》列出分布于各省的窑址20座,在珠江流域,仅阳江窑1座,故有“广窑”之称。现在佛山石湾窑特别出名,但历史上是“先有阳江石湾,后有佛山石湾”。南宋时期阳江石湾窑非常响名,后来由于交通不方便,石湾窑渐渐从阳江搬到了佛山。

(二)阳江是为贸易商船护航的军事基地

从唐至宋,广东的海上贸易一直面临海盗的威胁,到南宋时情况一度趋于严重。为将外来商船“防护赴广州”,宋朝阳江设立有军事基地,为商船提供武装护航。《萍洲可谈》记载,溽洲设有巡检司,有寨兵。《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册也记载,宋朝海陵岛即设有“海陵寨”。

正由于南宋时期阳江海陵岛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南宋末期崖山海战失败之后,一部分将士沿着熟悉的路线退到海陵岛,海陵也成为这些将士们最后生息与埋葬的地方。张世杰与陈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阳江精神的一部份。

二、阳江南宋文化的社会影响

(一)南宋文化对阳江精神产生深远影响

张世杰对阳江文化的影响。张世杰是“宋末三杰”之一,是南宋主要的军事统帅,在南宋末期濒临灭亡之际,殚精竭虑,试图力挽狂澜,维护大宋江山,这种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让人感怀。这种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万死不辞的大无畏精神至今激励着阳江人,成为阳江精神的一部份。这种精神内化成一种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南宋之后,历朝历代的官员上任之后都会至张世杰墓拜祭,以表他们缅怀先烈,造福人民的决心。为表追思,宏治十二年(1499年),阳江知县柯昌在张世杰原葬地筑墓建祠,并请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陈献章(即陈白沙,今江门新会人)为张太傅墓祠作记。

虽然海陵岛离阳江县城较远,而且隔着海,但老百姓不惜千里迢迢,奔赴海陵拜祭张世杰墓。由于到张世杰墓拜祭的老百姓非常多,明代阳江知县熊茂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在阳江县城西门外龙津坊(今太傅路)又修建了一座“宋太傅张公世杰祠”。从此,阳江境内有了一座太傅墓、两座太傅祠。此后的500年间,阳江官方又组织对赤坎太傅墓祠进行了十次重修,对太傅路的太傅祠进行了七次修葺。

195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到张太傅墓拜谒,鼓励海陵人民发扬英雄的精神,艰苦创业。在陶铸的提议和支持下,阳江人民开始建设海陵大堤,奋战八年,在当时生产条件极度落后,飓风和海浪不断冲击的恶劣条件之下,终于在1966年7月修建成大堤。海陵大堤40余年来一直是海陵岛陆路进出口的唯一通道,成为海陵人民奔康致富的生命线。

陈宜中对阳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史中,陈宜中被评为“在位弃三宫而遁,在海上弃二王而遁”,也就是逃跑主义者,是一个被贬的人物。但据记载:宜中议纳土请盟为缓师之计,和议未就,宜中遁归温州,舟居海上之仙澳,会二王至温,陆秀夫等邀宜中与某奉二王入闽。可知,陈宜中并不是逃跑,而是去请救兵。被俘的文天祥在答元丞相博罗欢质问时就正气凛然说:奉国以与人者,卖国者之臣也。卖国者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之人也。这里也讲得很明白遁去的陈宜中并不是卖国之人,而是另有图谋。陈宜中被看成是一位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

这种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阳江精神的一部分,为阳江人所称颂。

(二)南宋文化对阳江文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南宋文化是阳江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前面所述的历史文化古迹来看,阳江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很丰富的。与杭州的南宋历史文化古迹相比,阳江的南宋文化更具海洋文化特质。如“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无疑有力地证明了南宋文化在阳江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又极具海洋文化特点。正由于阳江南宋文化既有社会影响,又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特色,因而更具吸引力。

南宋文化是阳江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如果历史文化文物资源得到成功开发,将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使城市更具地方特色。从阳江南宋文化资源来看,“南海一号”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无疑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南海一号”为龙头,可以带动阳江海上丝绸之路的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达到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

三、发展阳江南宋文化的建议

(一)深入挖掘独具地方特色的南宋文化精神

阳江在南宋时期得益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经济发展较快、南北交融频繁、社会也比较安定。由于补给港与中转港的作用,使阳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港湾,也给今天的阳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才富。阳江南宋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忠义爱国:南宋时期由于金人和蒙古人的入侵,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将士文人。其中长眠在阳江大地的张世杰、陈宜中两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永远为阳江人民所称颂。开放包容:阳江南宋文化极具海洋文化特质,在与国内外的贸易往来中,阳江人与国内各族人民以及外国人的交往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使阳江人开放包容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务实重商:由于南宋时期商业的长足发展,商业贸易带来的极大利益刺激了阳江人的商业意识。当今老百姓一直沿继着重视商品贸易往来的习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这种浓厚的商业意识也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如何传承与发展阳江南宋文化?从南宋时期文化的形态和性质来看,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分别作出分析:一是创新利用“文化势能”遗存。阳江南宋“文化势能”相比杭州南宋时期文化,没有那么灿烂丰盛,但从沿海小镇的繁荣昌盛来看,并不比杭州逊色,这为当今阳江滨海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势能”。但从古今对比来看,昔日小镇的繁华变成了今天现代化海滨城市。滨海城市的竞争更多表现在现代文化的竞争。因而传统文化必须有所创新。在保护传统文化古迹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的文化元素,如利用信息技术和动漫业使传统文化更具市场活力。二是发扬提升“文化心理”。古代文化心理较少市场意识,因而功利心理不强,这是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但也要有所扬弃和提升。如南宋时期阳江已经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心理,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对比南宋时期的对外开放,今天的开放更具挑战性。只有比古代更加有胆识和有预见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三是开发利用“文化形式”。从南宋时期阳江石湾窑的细润色泽火候上,及南宋时期阳江在建筑风格的考究上,都达到现代人称羡的地步,而且工艺的节奏速度都值得研究开发利用。

(二)大力发展南宋文化产业

整合南宋文化旅游资源。有关联的旅游资源如果通过一个整体推出,会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提升整体旅游产品档次,增强产品竞争力。阳江南宋文化要素有很多,但总体上处于分散状态,还没有达到资源的整合而达到总体实力的提升。而旅游资源由于彼此之间的某种互补作用,经整合后能够使各种要素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距离较近的旅游资源,如南海一号与阳江5A级旅游景点大角湾,往往有较强的整合潜力,游客到南海一号参观后可以到大角湾冲浪,达到旅游资源的“共荣”。而对于距离较远的旅游资源,如果以某一主题整体打造,也可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如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打造南海一号、太傅墓、陈宜中墓、灵谷庙、大澳渔家文化村的旅游路线,可以整合出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产品,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对于中远程市场,系列、成线路的旅游产品会更深入人心,发挥优势。

开展南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阳江有很多南宋历史文化古迹,有一些已被毁坏,还有一些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如张太傅墓,虽然已经修葺了很多次,但由于文革的破坏,现存的墓地很难找到古墓地的感觉。可以按照图画对照,还原张太傅墓原貌。又如“南海一号”古沉船,可以完善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主题度假村和主题公园等。又如大澳商业街,可以据史料记载和当地年长者的回忆,回复大澳商业街历史原貌。

加大对南宋文化的宣传力度。自南海一号出水以来,阳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还没有完全突显“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许多历史文化名片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阳江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打造“蓝色阳江”。也可以通过各类旅游招商会、旅游交易会和风景名胜区博览会,借外力扩大宣传。如阳江大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港口,可以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研讨会来扩大大澳在海内外的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振大澳的“海上丝绸之路”古港雄风。

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阳江有很多南宋文化名片,通过要素整合,把所有要素整合到“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个大框架中加以打造,更好地发挥品牌效应。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可以对各个要素进行设计,并把他们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如将“南海一号”、各种瓷器文物做成艺术品,将其注入到城市或景区的建设当中,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形成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更好地加深游客和老百姓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感性认识。建设蕴含“海上丝绸之路”特色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载体,使城市更具特色。

[1]司徒尚纪.中国南海海洋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11.

[2][日]藤田丰八著,魏重庆译.宋代市舶司与市舶条例[M].商务印书馆,1936:29.

[3][清]张之洞.广东海图说[M].广州:广雅书局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太傅阳江南海
南海明珠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北海北、南海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公公偏头痛
朱元璋与太傅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