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广州图书馆,广州5106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
---以广州图书馆的实践与探索为例
●张春华(广州图书馆,广州510623)
公共电子阅览室;广州图书馆;建设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广州图书馆立足本地现状,对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及基层社区的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对广州图书馆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方面的体系思路、平台建设、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进而探索了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003年,广州图书馆秉承文化创新精神和依据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共享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和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建成了一个能快速传输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的网络体系,上联国家中心和省级分中心,下联基层服务点和众多家庭用户,并为基层服务点提供接入条件.截至2011年,广州市已形成较完备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实现2个市级,12个区县,165个街镇,2642个村社区点的100%全覆盖. 2013年,广州图书馆作为区域中心馆,已建成一定规模的通用数字信息资源库,自有数字资源总量超过70TB,其中包括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自建共建资源以及适用于区域用户一般信息需求的大众公共服务类商购资源,这些资源均可通过已构建的服务网络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启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搭建开通与省馆相联的虚拟网,使全市读者能够进一步共享省馆和国家图书馆提供的资源.
1.1以体系化的思路推进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1)建设模式.①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设计参照连锁品牌的设计模式,在服务标志、服务功能、管理模式等方面均考虑应用于区县、街镇、社区各级中小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可行性,使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具有统一的风格、功能、服务,读者在任何一间公共电子阅览室均能享受到同等服务.②充分考虑应用模式的可灵活配置性,兼顾成本和效益.广州市在共享工程服务建设的过程中,已基本实现电子阅览室区(县)50台以上终端计算机、街镇(社区)10台以上终端计算机的服务规模,并于2011年起全面实现免费服务.结合本地实际及各区的具体经济情况,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需兼容低成本的终端设备模式、通用普通PC机模式、一体机模式等多种配置,允许有条件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购新建,同时也支持各地区在原有设备设施基础上以升级改造的方式进行建设,使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推广建设以满足使用为目的.③依托现有体系化服务网络及资源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体系的构建.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积累的资源库群,升级改造公共电子阅览室专用平台,灵活采用IPSEC VPN和SSL VPN两种VPN (虚拟专用网络)实现方式(其中IPSEC VPN具有相对较高的吞吐量及安全性,SSL VPN则具有成本低、性价比高、应用方便等特点),形成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馆为区域总馆,进而发展各级基层分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网络体系.
体系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为提高地区整体服务效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级图书馆现有的技术力量和数字资源创造了条件.结合广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无线城市"、"智慧广州"建设,实现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免费WIFI覆盖,也为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实现"有线+无线"立体式网络覆盖提供了条件,打破原有单一的服务模式,读者除了可以使用公共电子阅览室内配备的固定终端或平板电脑,还可以自主选用自带的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利用电子阅览室资源.此外,在服务地域上也将不仅仅受限于公共电子阅览室区域内.[1]
(2)技术支撑.遵照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制定的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需实现用户数据库、统计数据库等标准化,并实现各类统计数据自动统一上传的功能.广州图书馆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运用网络一体化的思路和虚拟专用网技术,可将所有公共电子阅览室都纳入该区域中心馆局域网中,进行集中管理.在该模式下,通过云服务中心实现分级管理和自动数据处理,形成安全、可控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中心监管模式.通过广州图书馆的云服务管理中心即可实现对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操作,主要技术维护和管理由广州图书馆承担,降低基层技术维护和管理的难度,解决基层缺少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现实问题,大大降低了基层人力物力的投入.
在管理模式上,以广州地区通借通还集群网络的构建为基础,突破以往电子阅览室相互独立的模式,实行集群管理,集中存放用户数据,并实施统一的管理标准,使读者在任何一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均可享受同等服务.
1.2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平台的规范化建设
广州图书馆于2013年借新馆系统建设之机,全面升级了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信息安全管理平台,依照国家制定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相关功能规范和技术规范要求,结合自身通借通还集群网络建设的基础,借鉴在东莞已取得一定成功经验的"文化e管家"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功能,与广州图创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广州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专用软件作为新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对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上机读者及基层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管,保障公共电子阅览室对读者的规范有序服务及内容服务的健康、文明.同时,新平台还具有数据仓库功能,可对读者信息、资源利用和服务情况等做深入挖掘和分析,方便工作人员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特点,为深度服务提供数据参考.
广州图书馆新的电子阅览室管理平台还定制了电子阅览室资源导航软件,资源导航可以通过后台配置,由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中心按照不同地区配置不同的信息板块,包括文化信息、图书资源、报纸资源、VOD资源、动漫、公告、互联网资源等丰富的资源服务形态.信息内容还可从文化部等政要部门自动链接过来,减少对导航系统的维护量.资源导航中即可根据各地需要选择广州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群共享的资源亦可推送互联网及各地区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的数字资源,同时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中心还可统一发布公告信息,各电子阅览室终端均可查看.资源导航页面会在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登陆解锁的同时打开.
新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平台在实现对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部署方面,具有易安装、易维护、技术要求低等特点,可以较快的向基层推广,并解决了健康上网、安全可控等问题.同时可支持WiFi、蓝牙等功能,可与手持设备通信,满足新网络环境下多终端形态服务的需求.
1.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建设标准
在具备成熟的建设条件之后,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建设标准是进一步推进广州地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运作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广州图书馆结合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开放要求及本地区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在相关工作启动之初即制定了一系列对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资产、人员、服务、考核机制等规范要求.此外,结合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体系化服务要求,为明确各层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职责和义务,使整体服务更具效能,还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层级管理办法",促进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建设、服务和管理上的联动.除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使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能够兼顾成本和效益,还特别制定了《广州市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配置标准》,为广州市乡镇、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配置提出了高配及低配两套标准,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改造或新建,满足以使用为目的的建设要求.
1.4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推进基层规范化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在体系化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道路上,广州图书馆采取了以中心馆直属分馆试点先行引路,以点带面推进的建设路线.一方面按照统一规范和分工合作的基本原则,新建包括书刊借阅、儿童活动、自修学习、休闲娱乐以及新型公共电子阅览等图书馆完备功能的复合型示范分馆,如猎德社区分馆、洛浦街分馆;另一方面,根据原有分馆的实际条件,在原设施设备基础上进行改造,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功能的提升,如金花街分馆、沙湾镇分馆.
新建或改建的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采用了统一的管理平台及服务界面,基本服务功能符合国家对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要求.此外,还通过量身定制的资源导航系统,全面共享广州图书馆获得授权的海量数字资源及各级共享工程资源.通过服务交流,定期将中心馆优秀的服务及培训内容引入基层.
2.1日常管理能否有效执行
在现有体制下,中心馆对于各级馆仅有业务指导职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业务管理规范,但个别地区还是不按照制度去做,中心馆也很难逐个去监督执行.因此,各项工作的向下推行需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并将一些关键的执行成效纳入各地区的文化考评中,根据不定期的检查、打分,对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服务开展、运行情况等进行监管,才能保证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各项管理规范不流于形式.此外,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应积极考量所定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这也是能否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的关键所在.
2.2运营中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如何快速解决
虽然现有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形式已经大大降低了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但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的网络问题、软硬件故障、特殊服务情况等.这就需要中心馆及各级区域总馆按照层级搭建好快速维护的服务通道,如利用QQ群和远程协助等方式,能够在线实时帮助基层解决遇到的业务问题和技术问题等.此外,还可以将常见问题进行汇总下发到各基层,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开展基层培训,保证日常业务的顺利开展.对于不能及时远程解决的网络及设备问题,应考虑与相应供应商的联系,并签订协议确保供应商服务的响应时间.
2.3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
(1)保证服务资源的不断提供和更新,没有适合市民需要的资源,公共电子阅览室就没有活力和吸引力,将沦为普通网吧的替代品.(2)突破传统意识里电子阅览室仅有的上网功能,它应当成为一个更多元的服务空间,强调对未成年人和务工人员的服务,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多层次服务,适应更多读者的需求.(3)有持续的资金保证,制定相关的保障机制和制度,确保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日常运行、管理和服务正常开展.同时还应采用绩效管理方式,促进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持续、有效服务.[2]
2.4探索更加优化的组织管理架构
在体系化服务的大环境下,单纯的广州图书馆技术部门或电子阅览室部门都难以完成对区域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因此,作为中心馆,还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设能够统携全市业务而又密切联系本馆的独立架构和人员,以保障整体区域服务开展和推进的执行力和持续性.
[1]李东来.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1):50-52,56.
[2]钟新革.东莞市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制度建设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3(30):249-250.
G258.2;G259.23
B
1005-8214(2015)10-0096-03
本文系2013-2014年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关于现阶段我国在街镇一级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与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张春华(1980-),女,广州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区域图书馆协调、管理和建设.
2014-11-20[责任编辑]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