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

2015-02-12 15:40谷志军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谷志军

所谓“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臻完善的过程。“四个全面”思想的提出,完整地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不仅如此,“四个全面”的提出还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1]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全面”思想无疑是深刻的、理性的、逻辑的。

一、“四个全面”思想与中国梦

“四个全面”思想不仅使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明晰,而且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可以说,“四个全面”思想是中国梦思想的理论深化。

中国梦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一个激励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带有统战性、能够振奋人心、给人带来希望的愿景。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是朴素的、感性的、通俗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作支撑。

基于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对实践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思想,通过实现“四个全面”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规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又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归结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实际上,这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逻辑关联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是阶段性战略目标。其基本内涵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要通过这些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战略目标之间又有着内在逻辑联系。全面深化改革是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对的一系列挑战提出的,如果不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现代化,其具体实现途径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党和国家要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其前提是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党必须自觉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

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力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四个全面”思想的内在联系

(一)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成为我们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明确了我国最大的国情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目标和举措。为此,我们党根据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并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这种小康是一种总体小康、低水平小康。到了党的十六大时,我们党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种小康是一种全面小康、高水平小康。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所谓“全面”,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推进。“建设”和“建成”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将来完成时,是到2020年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

然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官场腐败引领的社会溃败超乎想象。当前中国的腐败越来越超出人们的想象,党的十八大充分认识到“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并对腐败分子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持“老虎”、“苍蝇”一块打,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反映出当前腐败形势之严峻、情况之复杂、问题之严重。二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被动走上了一条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道路,国外资本看到了我国资源价格便宜和劳动力廉价的竞争优势,把那些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向我国,如今这种低成本出口战略、以低端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三是经济增速放缓及由此导致的政治困境。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积攒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基数,经济发展基数的扩大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或GDP增长率下降,这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反映,在社会仍然具有较强增长依赖症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的显著降低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同时造成社会精英的大量流失。四是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与贫富差距加剧的矛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收入和民生福利水平却相对低下,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增加,目前我国的贫富差别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进而导致社会动荡。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只有破解了危机才能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这种美好生活更重要的是顾及人民对发展和幸福的感受。因为真理和真相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人民普遍相信什么是真理和真相才更重要,而让人民更愿意相信什么是真理和真相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所以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一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

(二)解读“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四个现代化”目标后的“第五个现代化”目标,也可以说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总目标。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现代化,是换了一种说法的政治现代化。从这个意义说,改革就是使国家制度体系现代化、国家制度运行效能优化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及其绩效的现代化。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表述,而政治体制改革本身就是危机推动、问题倒逼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当代中国是大危机推动大改革;小危机促进小改革;没有危机就无需改革;对潜在危机高度警觉,则未雨绸缪,主动改革;对现实危机缺乏敏感、麻木不仁则不会改革;忧虑改革诱发更大危机,则不敢改革;恐惧改革触犯特殊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则阻挠改革。有危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危机文过饰非,自我陶醉,才是最大的危机。”[5]面对执政危机,中央反复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这就要求,既要有破解传统意识形态困扰的智慧,又要有摆脱既有利益格局羁绊的勇气;既要有思想解放的智慧,又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既要有“不犯颠覆性错误”的智慧,又要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决策层就不再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列强调了,并已自觉意识到要保持政治稳定,执政党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政治改革的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不宜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通过大规模社会动员的方式来推进,更多的是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实际上是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寓政治体制改革于经济体制改革之中,以经济体制改革引发或诱发的各种复杂问题来“倒逼”其他领域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这既可以视为对中国35年改革历程的经验观察,也是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明确表述的,那就是“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深化改革的重点。不仅如此,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7]实际上,就是要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经济体制改革引领或促进其他领域的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引发或诱发的各种复杂问题来倒逼其他领域的改革,努力营造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形成强大改革合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三)解读“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改革决策部署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途径,也是目前可操作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途径。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积极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为此,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8]作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执政党要依法执政。也就是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入国家的各级政权机关执掌和行使国家权力,履行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依法执政是法治工作的核心。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动力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目标,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途径和手段。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应当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9]然而这种有机统一,不是天然的必然的,而是需要我们党不断努力去争取才能实现。既要保证党“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又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10]

正在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执政党自觉依法执政、依规治党的极端重要性,依法执政首先要依规治党、依法治官。而两者都是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正如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强调“坚持依法执政”一样,都强调“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11]从一定程度上讲,执政党依规治党、依法治官的成败决定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成败。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在党,在党的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四)解读“全面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这一理念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路和实践的始终,“全面从严治党”可谓是“四个全面”思想的核心,同时在“四个全面”的实现中起到引领作用。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主体全覆盖,从严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尤其是党的“一把手”不能独善其身而是要切实把班子成员管好;二是内容无死角,从严治党应该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三是劲头不松懈,从严治党要一如既往、坚持不懈,通过狠抓严控实现党的自身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只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才能够真正保持党在国家的执政地位、才能够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才能够保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仅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更强调要在实践中践行全面从严治党。中共中央陆续开展多轮巡视,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覆盖。自2014年11月起,中央开展第三轮专项巡视,13个巡视组陆续进驻各单位开展专项巡视工作。从“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告,从“八项规定”新风拂面到“四风”涤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从严治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一边扎牢制度篱笆,一边剑指沉疴顽疾,“老虎”、“苍蝇”一起打,彰显了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同时也释放出从严治党的三大信号: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立足当前实际;全面从严治党、开启党建新常态。

在法治中国建设总目标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推进。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来实现党的领导,“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的新举措和新常态,是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立于不败之地的制度保障,“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所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2]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严治党、选拔干部的标准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对党忠诚,是指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执行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个人干净,是指政治上、经济和生活上不违反党的纪律,主要是不贪污受贿、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敢于担当,是指敢于负责任,对坏人坏事勇于斗争,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勇于承担并改正。

总而言之,“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做好了,才能真正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了,才能真正完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完成了,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2015-2-25.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3-17.

[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11-29.

[4]习近平.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12-31.

[5]黄卫平.论改革的共识、智慧和勇气[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6]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7]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11-12.

[8]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4.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10-28.

[10]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4.

[1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4.

[1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4-10-8.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