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华◎
“一带一路”与环印度洋共同体建设
——兼论中国—环印度洋能源供应链的构建*
王德华**◎
“一带一路”战略自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倡后,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并驶入了全面实施的快车道。“一带一路”提倡“海陆和合”,为合作共建中国—环印度洋共同体提供新指针。从能源安全视角看,不难发现,“一带一路”其实就是“石油战略”的翻版。当前,国际能源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于扩大和加深“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中,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与印度洋地区,特别南亚联系紧密。本文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环印度洋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印度洋能源供应链构建;大国印度洋的博弈对环印度洋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印度洋能源供应链的形成挑战。本文还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应对接印度的“季风计划”“香料之路”以保持能源供应链畅通,强调复兴南方丝绸之路是保持能源供应链畅通的对策。
一带一路 大国博弈 和谐印度洋 能源供应链 中国—环印度洋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自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倡后,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并驶入了全面实施的快车道。“一带一路”提倡“海陆和合”,为合作共建中国—环印度洋共同体提供新指针;“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从一开始就是带路分明的,“一带”聚焦在欧亚大陆,“一路”主要重点在东南亚及由此延伸至印度洋和西亚、北非,两者都有着强烈的历史传统和路径。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也再次引起和谐印度洋建设并保持印度洋能源供应链畅通的关注*能源供应链是指通过对能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围绕能源活动的主题,从能源开发开始,经过能源的生产和处理形成的最终的能源产品;最后由能源供应网络把能源运输到消费者手中的将能源供应者、生产者、分配者和处理者连接成一个整体机构网络。。从能源安全视角看,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工程之一,可以更有效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中国石油企业经过20年的海外发展,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了良好的油气合作基础,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引领和主力军作用。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中,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与印度洋地区特别是南亚联系紧密,它对我国能源供应链的构架意义非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印度洋周边国家为了反对域外强国的军事威胁,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独立、和平与安全,努力建立印度洋和平区。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2832(XXVI)号决议《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的宣言》(以下简称“1971年《宣言》”)。1972年第27届联大成立印度洋和平区特设委员会。此后,联合国又通过相关决议敦促各国实施“1971年《宣言》”,但是“印度洋和平区”的设想迟迟得不到实现。*杜英:《“印度洋和平区”迟迟未能形成的原因分析》,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印度《印度教徒报》一个专栏中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驻印度洋地区特别委员会的代表T.P.斯尼华申就表示,1971年提出的印度洋“和平区”的提议不仅仅是为了印度洋地区的和平和宁静,也是为了限制西方国家在该地区的存在。*《外媒:中国已悄然“打通”印度洋 印度反应不及》,人民网,2015年1月8日, http://sc.people.com.cn/n/2015/0108/c345527-23484946.html
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外界期盼已久的中国“一带一路”路线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于2015年3月28日终于公布。从中亚到欧洲,从印度洋到地中海,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条跨越万里海域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影响60多个国家,使44亿人受益。“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是合唱”,习近平主席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演讲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共鸣。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如何使本国参与这一“世界最大的经济带”并从中分一杯羹,成为亚非欧各国媒体最时尚的话题之一。*郑一真:《“一带一路”点燃世界热情“命运共同体”引发共鸣》,载《环球时报》,2015年3月30日。
环印度洋共同体与“一带一路”主张“五通”与陆海联动一脉相承,它实际强调带路联动和海陆联动。“海陆和合”体现着陆海国家的共同利益与互补性。亚洲既有中、日、韩等油气资源进口国,也有俄罗斯和位于中东、中亚的诸多产油国,可以通过海运和铺设管道运送能源,建立比较稳定和互利的能源供求网络。俄罗斯预计,目前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天然气储量达64.3万亿立方米。2020年,俄东部石油年开采量将达1亿吨,天然气达1050亿立方米。俄罗斯正计划通过输气管网,向中日韩输送天然气。2020年,俄对亚洲石油出口的比重有可能从目前的3%增至30%;天然气出口将从目前的5%增至25%。
“一带一路”是确保海陆能源通道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各种威胁和挑战的需要。如今,亚洲陆地国家也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波斯湾进口原油,以及利用海运从事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安全已成为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共同的安全利益。国家安全现已超出传统安全的概念。无论是海洋国家还是陆地国家,都难以单独应付反恐、打击海盗、防止跨国犯罪、生态环境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而只有通过跨国合作才能有效防范。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堪称“海陆和合”的典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和印度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未来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印度洋,而中国与印度洋沿岸一些国家的经贸合作也被猜测成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的前奏。毋庸置疑的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关注印度洋也在情理之中。*王德华:《论“和谐印度洋”——兼论印度洋之大博弈》,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南亚中亚研究所出版,2011年版,第195页。
印度洋沿岸国家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推动区域。《愿景与行动》强调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因此,中国和南亚国家要进一步推动和谐印度洋建设,共同打造中国环印度洋经济共同体。
实际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不断推出具体的实施举措,加强了与南亚国家和环印度洋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能源项目上,中国加大了投资力度。借助于亚投行平台,中国将来自欧盟、中东国家的融资能力,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等的上游原材料供给,来自中国的工程基建实力进行整合,编入“亚投行体系”,投入到亚太地区旺盛的投资需求上,从而打造一个完整的“亚洲投融资链条”。中国—环印度洋经济共同体雏形渐显。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以经济合作为抓手,吸引了包括印度在内的环印度洋地区国家的积极参与,提高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通过互联互通等具体实施路径,中国在推动环印度洋地区落后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强化与当地的文化交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泛印度洋地区的多元文化不断融合,有利于中国提升在泛印度洋地区“软实力”的影响,有助于中国构建以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为主旋律的印度洋新秩序。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国有能力在印度洋地区打造成中国—环印度洋共同体。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打造中国—环印度洋经济共同体的愿景正逐步展现在世界面前。随着一系列相应的举措不断完成,一个崭新的以中国与环印度洋地区合作为主旋律的新秩序终将形成并不断完善,从而有力地推动着亚洲的持续繁荣与稳定。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之间, 西南以通过非洲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与大西洋为界, 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东经146°51′线为界,与太平洋相接。在这个地区,总共有47 个国家, 其中36个国家直接通向印度洋。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占世界总量的1 /3, 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的人口数量就超过14亿。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枢纽,印度洋南北最长约10460 公里,东西最宽处约9655公里。印度洋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20.6%,平均深度约为3643米,已知最深点位于阿米特兰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深9074 米。据测算,印度洋总共蕴含约29 亿立方千米的水资源。
印度洋地区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矿产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地区。此外,澳大利亚附近的大陆架、孟加拉湾、红海、阿拉伯海、非洲东部海域以及马达加斯加岛附近, 都发现有石油和天然气。
自古以来,能源渗透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能源运输、能源分配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国际层面来看:(1)中国石油进口来源集中于中东、非洲这些局势动荡地区,而美国的外交地缘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扰乱这动荡的局势,从而给中国提出更高的要求;(2)中国石油海路运输80%以上途经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这些地区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导致经过该海域的货船频频受到威胁;(3)中国海上运输能力相对不足,90%以上的份额依赖于海外油轮公司,这不但增加成本,还容易受制于人,是能源运输安全的重要隐患;(4)美国2014年初决定将于2017年对日本出口天然气,这将对亚太地区的天然气市场产生重大影响;(5)中国碳排放第一大国的特点可能会使得未来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谈判中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从国内来看,主要体现在:(1)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2)高强度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巨大压力;(3)产能和用能重心在地理上布局不均衡。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更应紧迫地认识到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性。事实上,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战略所经之处不仅包含了如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化石能源输出国,也有着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家与地区。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的贯通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生命线。习近平主席在今年6月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提出,“要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加大中亚、中东、美洲、非洲等油气的合作力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陈玉荣等也建议将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分阶段实施的近期目标重点。
目前,我国的十大原油进口国中,位于“一带一路”上的西亚、俄罗斯、中亚国家已经占去了8席。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入。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生命线。中俄也于今年签署了长达30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尽管中外能源合作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贸易争端和摩擦并没有消失。中国仍需要强化能源多元化战略体系,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贸易争端,建立全方位、多领域、多层级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从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特别是要建立好与中东,尤其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合作关系,为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提供保障。
据悉,战争消耗资源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要打赢战争必须有足够的物资储备,石油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军舰、飞机、坦克、军车,无一不是石油消耗大户。中国在战略资源上的储备比如钢铁、煤炭、粮食、资金等都不错。惟独石油是唯一的瓶颈问题。
早前曾有西方媒体称,一旦西方决定攻打伊朗,那么对伊朗原油依赖十分严重的中国原油供应将出现很大缺口,而其国内战略石油储备只能支撑30余天。据悉,相比美日等国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高达200天以上,中国要到2020年才能建成约5亿桶石油储备,够上发达国家90天的石油储备“及格线”。
按照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石油。主要是原油储备。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要求又增加到90天。所以目前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都已达标。“现在美国代表石油储备的最高水平,美国从福特总统开始每届政府都把石油储备作为供给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墨西哥湾沿岸的地下溶洞,美国政府建设了五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储量超过1亿吨。”一位资源产业经济专家分析,早在2009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就超过7亿桶。其中商业原油储存可达3.5亿桶,可供全国使用150天。*李晓喻:《中国趁低油价加快完善石油战略储备维护能源安全》,中国新闻网,2015年2月10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2-10/7052604.shtml
印度洋的安全与稳定事关中国的战略与经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是中国走向海洋,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通道,中国对印度洋的依赖程度日趋上升。但是,中国在印度洋仍面临着诸多难题。除了巴基斯坦之外,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并没有真正的盟国和合作伙伴,而美国在该地区既有盟国,也有合作伙伴。因此,中国应积极寻找印度洋地区新的战略支点国家,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避免在印度洋地区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特别是要搞好与印度的合作关系。中国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将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构建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环境,有利于实施立足东亚、面向亚太、走向世界强国大舞台的战略取向。*季靖宇、张卓:《打通印度洋能源路》,中华励志网,2010年6月25日,http://www.zhlzw.com/qx/nyit/215214.html
打造周边能源供应链对中国意义重大。周边能源供应链建设,不仅是构建国家能源供应链南翼、西翼和北翼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深人推进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促进东、中、西和北部部互动,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以能源通道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高有关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持该地区的长期稳定,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第一,打造中国周边陆路能源安全供应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以石油为例,如前所述,中国80%的石油进口通过马六甲海峡,存在多种运输风险。
第二,打造周边能源大通道,可逐步将中国有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加快周边能源供应链建设,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保持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和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
第四,加快周边能源供应链建设,将大大缓解国内因能源供应紧张而引发的各种运输矛盾。由于中国能源大都集中在西部地区,南部省市相对缺煤少电,油气资源更是少之又少。*王德华:《新丝路、新梦想与能源大通道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6-177页。一个积极的信号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太平洋沿线国家的正面回应。特别是中国提出的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得到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诸多国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印度成为仅次与中国的出资国。目前,南亚已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六个国家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而且,还有约旦、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土耳其、澳大利亚、埃及等十多个泛印度洋地区国家成为了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南亚是中国的西南周边,与中国被内陆紧锁的边疆省份山水相连。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初期,南亚的关联性并不是很清楚,这主要是由于南亚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一带一路”发展路径之间,北上与中亚相连,南下接通广袤的印度洋,历史上南亚也因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在古丝绸之路的交集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事实上,早在2013年5月李克强出任总理后首次出访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时就已经分别提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倡议,这或可视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声。
从地理位置来看,巴基斯坦是连接陆上“一带”和海上“一路”的重要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愿景与行动》,又将中巴经济走廊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愿景与行动》中指出:“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中巴经济走廊也被外交部部长王毅比喻为“旗舰项目”,王毅在2015年2月出访巴基斯坦时表示,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搭建了两国务实合作的战略框架。据认为,双方要加紧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争取在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等领域推出更多早期收获项目。
中巴经济走廊不局限于中巴两国,这也是它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旗舰项目的主要原因,“如果搞得好,未来对缅甸、印度等都会有示范、牵动、引领作用。也就是说,中巴经济走廊搞好了,能通过双边带动多边。”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认为,中巴经济走廊的确是“一带一路”的示范项目,其在“一带一路”中的桥梁作用使得中巴经济走廊有潜力成为四个经济发展引擎的总和,即中国、南亚、中亚和中东。中巴经济走廊将能够直接惠及30亿人。“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此次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必将促使两国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必将急速前进。*周程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速“一带一路”大单落子》,每日经济新闻证券要闻, 2015年4月20日,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4-20/910465.html
至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有报道说:“从云南出发,一路向西,以东南亚、南亚、西亚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地区,这一区域涵盖了5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是一片前景广阔的新市场,区域内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势头强劲,合作发展的潜力巨大。在“一带一路”大开放格局的引领下,云南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发稳健。”*《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云企掘金印度洋沿岸》,云南网,2014年3月14, http://www.yunnan.cn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以经济合作为抓手,吸引了包括印度在内的环印度洋地区国家的积极参与,提高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互联互通等具体实施路径,中国在推动环印度洋地区落后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积极主动地强化与当地的文化交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泛印度洋地区的多元文化不断融合,有利于中国提升在泛印度洋地区“软实力”的影响,有助于中国构建以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为主旋律的印度洋新秩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国有能力在印度洋地区打造以中国为主导的新秩序。
长期以来,作为全球霸权的美国不仅是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主要对象,也是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维度深刻影响亚太及欧亚地区。*港媒:《中国应积极在印度洋寻找新的战略支点》,环球网,2014年9月3日, 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4-09/5124903.html大国争霸,犹如波涛, 一个大国衰落并造成巨大的地缘政治真空后,便是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历史就像由不断更替和转换的霸权连接着的链条,生生不息地从过去伸展向未来。 然而,不管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多么不同,争霸战略如何诡谲多变,但它们对弈的地缘政治“棋谱”大体是不变的。通过读史可以发现,这个“棋谱”所反映的大体说来就是以从中亚到印度洋为为轴线的(东西)两翼和(南北)中轴的关系:如果把英美这样的海洋国家比作“矛”,那么其争霸路径基本上就是:遏制两翼,围堵中亚,死保印度洋。如果把法国、德国、俄国这样的内陆国家比作“盾”,那么,其争霸路径则与海洋国家正奇相合,即两翼突破,决战中亚,拿下印度洋。不同的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战争手段不同,大国争霸棋谱中的“两翼”的概念也有差异;相同的是不管历史条件和争霸手段多么不同,双方争夺印度洋,尤其是争夺印度洋北岸的目标却是相同的。*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当前,国际能源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于扩大和加深“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严重威胁了美国人的中东石油霸主地位。美国是不肯放弃中东的。美国颇有影响的《外交政策》杂志20日催促访问亚洲的奥巴马在“重返亚太”上掉转方向,回到中东,因为加沙战火持续燃烧使得约旦和埃及街头的愤怒高涨,可能演变为废除与以色列和平条约的激烈要求,这个条约是美国中东战略与影响力的基石。
由于美国在“一带一路”构想所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中东等地均长期以来拥有重要的战略存在及外交运筹,因此中国在规划和实施“一带一路”构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受到美国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了研究把握美国学界、政策界及舆论界对“一带一路”意图、方式及前景看法的重要意义。
美方认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上大国。不断崛起的中国势力将加速扩张,必然会将自身力量扩展至全球地缘政治的支点,覆盖整个欧亚大陆。
当前,中国已经深入欧亚大陆,通过拓展贸易、修建油气管线等方式紧密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联系,但是“扩展的范围还远远不够”,中国力量还将继续在陆上向西延伸,在海上加速扩展,追求陆权和海权的齐头并进及再平衡。从陆上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在经济和外交上拉近“本国与南亚、中亚和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海湾国家关系”的机遇,超越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主要面向的东亚及太平洋方向,向广阔的西部方向大力拓展。
下一阶段,中国将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际密切与阿富汗的经济和商业联系,进一步拉拢巴基斯坦以打通赴印度洋通道,增强与资源丰富的海湾及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另外,欧盟也将成为中国扩大共同利益的工作重点。
从海上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使中国的影响力超越西太平洋海域,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开辟进入印度洋通道,与美国、印度、日本等国在这些海域的海上力量抗衡。
近来,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先后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进行对接。那么,与印度“季风计划”对接可能性大吗?对于印度的“季风计划”,或许从媒体到大众都知之甚少。但据目前公开报道的信息,部分研究学者与媒体往往将其视为印度针对中国“海上丝路”计划的反制计划。
印度某媒体的一篇题为《季风计划:印度对中国的“海上丝路计划”的回答》的报道就指出:“印度使用其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与中国的‘海上丝路’计划竞争”。“在印度洋地区的安全和贸易中,印度的地位和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印度的位置和权力使其是印度洋地区秩序的组织者。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目前的莫迪政府为什么发起了‘季风计划’计划。这是莫迪政府外交政策中最为重要的倡议,目的是为了反制中国。”
其实,作为莫迪政府的一种外交战略新构想,“季风计划”与中国政府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媒体报道分析了两个计划“对接”的可能性。报道称,从文化与历史层面来看,东南亚地区是中印两大文明的交汇地。自古以来,两大文明在东南亚友好相处,成为东南亚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交通运输和经贸往来的现实来看,中国的发展已离不开印度洋。中国对外39条主要航线中,21条途经印度洋;中国外贸90%经海上运输,近七成途经印度洋;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突破60%,2/3以上途经印度洋。同时,作为大国,中印在环印度洋地区展开合作实乃大势所趋,这是两国崛起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两国构筑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政府倡导“海上丝路”题中的应有之义。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海上丝路”都可与“季风计划”实现对接,两大构想存在着巨大的合作及共建共享的空间。*《莫迪来访:一带一路与季风计划会对接吗?》,爱海洋网,http://ihaiyang.haijiangzx.com/index.jhtml
2001年3月5日 ,印度内政部长阿德瓦尼在安达曼群岛首府布莱尔港视察时说:“20世纪属于西方 ,中国在21世纪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但本世纪未来的岁月属于我们印度。”这么大胆的预言 ,自然引起笔者的研究兴趣。“印度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处境是很不利的”。*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印度东临孟加拉湾,西接阿拉伯海,南指印度洋中心,位于环印度洋地区海运航路的中枢。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印度的响应与合作。印度密切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不少人不是把这一计划看做“机会”,而是当做对印度的威胁或者竞争。在海上,莫迪政府明确提出并实施抗衡中国“21世纪海上丝路”的“季风计划”。“季风计划”等反制中国的印度战略,在印度内外为很多人知晓,美国和日本则对此大加赞扬,印度外交部和海军等不遗余力推销之,但在中国,陶醉在“一带一路”的美好计划中,低估“一带一路”前面的艰险,对印度的“季风计划”知之不多,甚至不愿面对。
事实上,印度是中国最早邀请参加“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据印媒报道,早在2014年2月,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轮会谈期间,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就邀请印度共建“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在双方正紧锣密鼓准备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议程时,中国驻印大使乐玉成提出一个的新建议:“一带一路”也可以与印度的“香料之路”、“季风工程”等对接起来,形成中印合作的新起点和新亮点。*毛四维:《印度为何不参加“一带一路”?》,凤凰博报,2015年6月17日, http://maosiwei.blog.caixin.com
报道说,“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可能成为中国资本和消费品出口的通道,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陆上项目的通道,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油气管道以及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提供固定资产投资。
中国官员认为,在印度“东进”政策和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发展方面,中印拥有许多合作机会。他们还认为,加入丝绸之路计划以及中国增加对印度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减少中印两国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
尽管印度已经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但印度政府对加入“一带一路”计划一直反应冷淡。*印媒:《印度应搭上中国“丝路班车”》,参考消息,2015年6年30日,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5/0630/834588.shtml印度“战略界”的一些评论员认为,“一带一路”计划代表了中国一项重大的战略。他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建立“珍珠链”(一系列包围印度的战略基地)的途径,同时也构成了地缘政治挑战。*印媒:《印度应搭上中国“丝路班车”》,参考消息,2015年6年30日,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5/0630/834588.shtml
事实上,印度已通过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与正在出现的新国际秩序建立联系。印度著名海洋战略家凯萨夫·瓦依达则称:“印度应将成为印度洋水域至高无上的、无可争议的大国,印度洋必须成为印度的内湖。”*David Scott,“India’s‘Grand Strategy’for the Indian Ocean:Mahanian Visions”, p.100.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其中的一部分——有着经济和战略理由。35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成果主要局限于东部沿海省份。这一倡议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了表明,中国不仅是亚太大国,也是全球大国。
从这样的背景看,印度处于如此重要的位置,自然不应该放弃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参与者的机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都要经过印度周边,积极参与该计划将给印度带来很多好处。印度已表达了吸引中国投资的愿望,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显然有助于这一点。这也将帮助印度发展东北部,并进一步推动其注重发展与东亚关系的“东进政策”。这也将是促进印度地区和双边合作的极好平台。印度在周边沿海国家的投资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和支配地位。最重要的是,假如印度拒绝加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南亚和东盟的其他国家都决定加入,那么印度就可能会被孤立。这样看来,印度最好是接受邀请加入海上丝绸之路,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印媒:《印度应搭上中国“丝路班车”》,参考消息,2015年6年30日,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5/0630/834588.shtml
笔者早在四年前出版的《论“和谐印度洋”——兼论印度洋之大博弈》一书中指出:随着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军事的制约因素逐渐显现出来,我们面临着被人遏制而断油、断路的危险!使我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入印度洋。从地缘态势来看,我国走向印度洋的战略出口主要有三条。南下印度洋路线之一:云南—缅甸—印度洋。这是进入印度洋的上上之选,姑且称之为西南战略出海通道。主要存在以下优势:可将之建成为我国的能源走廊、经贸走廊、军事走廊。从能源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原油进口量的75%来自中东和非洲,并且都要经过危险、脆弱的马六甲海峡,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潜在威胁;从经贸方面看,货物从云南经缅甸进入印度洋,比按传统方式通过印度洋路程缩短1200多公里,可大大节省时间和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从军事上来看,建立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可使我国军力前出,进可攻,退可守,获得极大的便利。同样的意义凸现在中缅石油管道上。“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首要的安全问题。对于我国来说能源安全有四个层次: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在这四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尤其在东海、黄海领域,一旦出现台海争端就会危及石油运输,此外最有可能受到冲击的是马六甲海峡。如果从缅甸经过,至少可以减少这两个层次的风险。”
南下印度洋路线之二:西藏亚东—印度—孟加拉—印度洋。在我国西藏,有一个特殊的战略要地,即亚东。亚东,藏语称“卓木”,意为急流的深谷。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坡谷地,北纬27°4′,东经88°9′,海拔3000米左右。从19世纪中叶开始,亚东就逐渐发展成为中印贸易的主要陆路通道,和平解放初期也是西藏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目前亚东边境互市贸易开始恢复,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亚东紧邻南亚各国,与印度的锡金邦和不丹接壤,离尼泊尔也较近,再往南就是印度和孟加拉。亚东距不丹首都廷布约300公里,距锡金首府甘托克约100公里,离西藏首府拉萨460公里,各城市之间基本可实现公路与铁路连接。从亚东到印度沿海大城市加尔各答约400公里,可直接出海口。距孟加拉北部南北交通要冲的重要通道城市格普尔仅220公里,也是南下印度洋的理想通道。*《“青藏铁路可否铺到印度尼泊尔海外媒体密切关注”》,载《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7日,http://finance.sina.com.cn
《印度教徒报》网站2015年7月13日刊登题为《将西藏融入世界》一文,文章称,雄心勃勃的川藏铁路项目将连接拉萨与成都,将西藏纳入中国通往欧洲的交通走廊。中国正在将西藏自治区融入全球主流,而印度和尼泊尔将成为将西藏与南亚相连的支线。为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启动了川藏铁路项目。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一旦完工,将把拉萨与繁荣发展的中国四川省省会成都连接在一起。文章表示,出于地缘政治考量,中国政府也支持这个项目,因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提供了另一条绕过马六甲海峡的贸易和投资通道。马六甲海峡是受到华盛顿军事控制的海上贸易要道。
文章认为,中国同时在筹划的另一条铁路线可能给西藏与印度的联系带来革命性变化。纪国刚透露,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将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延伸至亚东。一旦实现,它将在中印边境附近建立一个铁路终点站,距离连接西藏与印度锡金邦的乃堆拉山口仅有31公里。乃堆拉山口是边境贸易通道,中国官员说锡金邦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和旅游目的地。*外媒:《“一带一路”战略助西藏融入世界》,参考消息网,2015年7月15日, 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g/2015/0714/850105.shtml
南下印度洋路线之三:新疆—巴基斯坦—印度洋。简言之,这条通道就是从新疆通往印度洋。由新疆进入巴基斯坦,进入印度洋是我国的第三条通道。这条通道的好处一是巴基斯坦是我国的天然盟友,中巴关系长期友好。二是离中东能源基地最近,三是避开了印度半岛,四是新疆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基础设施完善。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我国从新疆进入巴基斯坦的通道受大山阻挡,交通不便,如要铺设管道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并且要经过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不稳定因素多。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样,不是简单的贸易通道,而是增加通道,旨在通过加强沿线国家经济联系实现共同增长和繁荣。此次我国与南亚国家用基础设施、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落地。另有专家表示,在印度洋沿岸,除了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它们是一个整体。未来海上丝绸之路还将延伸到非洲乃至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理应落地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着眼深化中国与东盟、南盟合作,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串起东盟、南盟、中东、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长期目标。
印度《经济时报》说,古丝绸之路主要通过中亚连接中国与欧洲,而中国“一带一路”规划还包括孟加拉国、印度、缅甸和中巴经济走廊。“‘一带一路’建设符合中印两国的共同利益,与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完全可以成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增长点。”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东南亚时正式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时提出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共建中巴经济走廊,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首先,巴基斯坦高层高度重视,为经济走廊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将发展经济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在胜选之初便表示将把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为其执政的重中之重。
其次,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联合合作委员会机制运作顺利,为走廊建设亮起一路绿灯。联委会级别高、机构完备,双方分别由发改委副主任和计划与发展部部长领衔,下设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远景规划3个工作组。
第三,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并进,确保走廊建设后劲十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充足资本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国有企业方面,中建、中交等国有骨干企业承担起瓜达尔港、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等项目,为走廊打通大动脉;民营资本方面,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赴巴基斯坦投资办厂,涉及金融、教育、医疗、建材、食品、能源开发等各个领域,成为拉动中巴贸易往来的生力军。
印度媒体称,中国希望与印度共同建立一个“印度洋—太平洋时代”,其基础是中印在发展亚欧新通道和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上的共同利益。
国外媒体认为总理莫迪访华首站寓意深刻,因为西安正将目光转向曾以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印度《经济时报》把西安比作“中国的班加罗尔”,称西安市相关专家以赴班加罗尔考察,目的就是打造中国的软件城,中印两国在这一领域有好多合作机会。*邹松:《国外如何看莫迪访华首站西安》,载《沿海时报》,第274期,2015年5与28日。
600多年前,郑和警示我们:“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100年前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再次呐喊:“唯太平洋问题,则实关系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也。操之在中国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中国海洋战略严重滞后,日本将取代中国成为亚洲海洋第一大国》,铁血网,http://bbs.tiexue.net/post_3682597_1.html
就目前而言,笔者不同意有人提出的印度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阻力国*《印度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阻力国》,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50629/n415813826.shtml和“印度洋方向的海上战略对手主要是印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海上王权》,铁血网,http://bbs.tiexue.net/post_2873688_1.html这一判断。其原因就在于印度洋的“现任统治者”并不是印度,而是美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阻力来自美国。印度看来,中国推行“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首先是国内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需要。印度学者普遍认为,中国计划通过“港口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在相关伙伴国家建立经济特区,以此保持出口竞争力,消除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转型。其次,印度认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是针对美国在亚太和南亚两个地区的战略部署。一是“重返亚太”战略,二是美国将阿富汗建设为经济贸易和能源枢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NSRP)。*辛闻:《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网,2015年1月16日,http://news.china.com.cn/txt/2015-01/16/content_34580815.htm就是对美国,也要寻找合作途径,因为,“亚洲世纪须从中美相互包容开始”。尽管有种种理由中国应经略印度洋,在印度洋保持军事存在,但在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没有必要组建印度洋舰队并开进印度洋,倘若中国海军开进印度洋,面对的仍然是老资格的美国海军。中国应和印度洋沿岸国家一起共同创建“和谐印度洋”,使印度洋成为“和平之洋”、“友谊之洋”和“合作之洋”,使之成为中国畅通命脉。
双边贸易额的不断攀升,中国与南亚国家的高层互访、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在昆明举行的“南博会”等一系列举措,都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推向新高度。
* 本文是作者参加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印度洋能源供应链风险研究——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能源合作研究》课题的中期研究成果,并受中国与东印度洋地区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 王德华: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D8
A
53-1227(2015)04-00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