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从典型案例到问题和思想》简介
林海明,刘照德
(广东财经大学 经济统计系,广东 广州 510320)
一、统计学教学的一些现状
马志红网上撰文有:“国内一知名大学的学生说,每天上课,大多数课我都还没有听完,常常是在把凳子坐热之前就离开。这些课程,我生硬地知道了一些名词,听到了一些朦胧的概念,但是却耗尽了所有对上课的热情,并且带来无休止的厌倦与疲惫。我们的老师似乎更习惯于让学生的大脑塞入各种公式数据或理论,但是没有热情或缺乏能力,赋予这些公式数据理论以意义。于是,我们一届届的学生茫然的走进校园,然后更加茫然的走出校园;在进入大学时,怀着某种渴望,走出校园时,却带着深深的失望。”
统计学课程中的公式和数据比重最大,故学生的上述“深深失望”对统计学的更好教学提出了最深切的期望。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设计,是教学最重要的层面。教材的基础设计好,师生的教学水平就高;教材的基础设计差,师生的教学水平就低。如何做好统计学教材的基础设计并出版教材,成了我们不可退让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统计学——从典型案例到问题和思想》介绍
胡大源(2010)认为,学习和熟悉一些典型案例(具体)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学习途径,案例越生动,越令人信服,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想(抽象)的启迪。引入典型案例的教学符合认知心理学“具体→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有:
教材基础设计:每章以生动的典型案例引入、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引导,以问题导向式展开基本知识的教学。这里的典型案例设计中有六点:有重大问题产生的人文情境;有问题的提出;有科学家或名人的贡献;有解决问题的思想和发现;有更好的决策;与所学基本知识有较高的关联性。据查,国内教材和翻译教材类似做法很少,这是一种新的教材基础设计,我们称之为典型案例教学法。
设计目的:让师生认知问题产生的人文情境,重视问题的提出,激起师生的教学兴趣和热情,促进师生思考,形成统计学的思想观念,提高师生应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决策的能力。典型案例中的科学家、名人及其思想,能让师生认识到他们在推动社会和科学进步中的人文力量,会给师生产生榜样的力量,有利于引导、培养师生良好的道德与人文精神。会背已有知识不重要,会拿来用、会拿来解决问题、会拿来产生思想和智慧更重要。牛顿说: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介绍:林海明教授作为本书的特约顾问,负责全书的框架设计和质量把关工作,并编写绪论,余下的内容由刘照德、黄小敏(主编)副教授,张组荣教授,朱芳芳、赵慧琴(副主编)、周杰琦、金莹、石立讲师分工编写,他们都有较丰富的统计学教研经验。
出版情况:2015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作为经济管理类“十三五”规划教材出版。
主要内容:共十章,绪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数据分布的数字特征、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每章开始都有著名的典型案例引入。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核心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统计类专业的基础教材。
三、教学反馈
按此教学方法制作的《什么是统计学》作品,在2014年教育部微课比赛中,评论数不重复情况下本科组全国排名第一,复评专家评价为:“教学互动性好,注重学生认知规律,视频效果好。”“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案例引导层层思考。”观看者中有评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确信微课作品《什么是统计学》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成功,还一定是中国统计教育的一次推动。‘富强、文明’的中国需要强大的统计教育!需要这样关爱中国统计教育的微课老师!该微课对统计教学的思考与引领,受用了,谢谢!”“感觉该老师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老师,课堂举的例子生动,经典也有代表性。重点是,老师的课能传递一种正能量,支持!”
《统计学——从典型案例到问题和思想》初稿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某高校国际贸易大二学生反馈说:“典型案例教学,一开始就看到了引人注目的问题及其解决、决策过程,同学们几乎都在认真听,基本知识被讲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启发了我们重视问题、产生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喜欢。”“该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学习和理解,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欢迎。”“该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强化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给了许多做人的启示。”“典型案例教学,感觉整个人得到了升华,回家妈妈对我说:这个学期回来思维变活跃了,做事情更有条理了。”“该教学方法使我的逻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该教学方法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更能让人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希望发扬和推广典型案例教学,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地探讨知识,学到更高的层次。”
教学方法是丰富的,更好教学方法是不断实践、完善的结果,欢迎关注《统计学——从典型案例到问题和思想》的师生,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共同为做好统计学教学工作而努力。
(责任编辑: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