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信礼 何海燕
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
杨信礼 何海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对于贯彻落实“十三五”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价值观;方法论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
发展观是有关发展的目的、方向、动力、方式等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为人们的发展实践提供观点方法、价值取向与行动指南。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发展新动力、新要求、新取向,明确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思路、方向与着力点,引领着我国发展的新实践,开拓了我国发展的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的发展观。创新、创造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创新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历史就是人类在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主体,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依靠人民发展和为了人民发展的人民性立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伟大实践,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支持人民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从横向上看,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开放性、协调性;从纵向上看,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发展的永续性、持久性和前进性;从目的追求和价值取向上看,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发展的公正性、共享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只有全面落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才能增强发展动力、优化发展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目的,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五大发展理念又是各有侧重的。创新发展,着力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以达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以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共享发展,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更多更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在发展的新理念中处于规范性、引领性的意义和价值。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类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促进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以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人类是在不断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界”。但恩格斯早就警告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人的能动作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打破生态平衡,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和惩罚。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是象征大自然的标志颜色,是生机活力和生命健康的体现;绿色蕴涵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寄寓着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
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机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价值坐标、指明目标方向。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蕴涵其中的价值取向,以清醒的价值自觉,选择正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
一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人民是发展的实践主体,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方面,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根本性作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目的,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我们不仅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和最迫切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当下的合理需要和利益诉求,还要深谋远虑,思考和筹划人民群众根本、长远和全局的利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和前景。同时要兼顾到现阶段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切实落实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共享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劫富济贫;共享更不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共享是使各阶层人民的实际利益都能够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展而增加,使全体人民公平占有和享用发展成果。要实现共享发展,就是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定发展形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正确处理好发展实践中的重要关系。协调发展是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人除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客体对于作为主体的人不仅有物质的、经济的价值,还有制度的、精神的价值。在各种价值中,物质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是其他一切价值得以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物质价值的创造为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所创造的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不仅促进了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满足人的多层次需要,造就人全面而丰富的个性。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还要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理想的追求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进取创造的不竭精神动力。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就要坚持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公正、文化繁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是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自然界是人类诞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生养、承载和庇护人类的家园。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人类能够认识自然规律,根据自身的需求改造和利用自然,使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然而,人类若无视自然规律,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肆意掠夺和破坏自然,势必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联系,认识到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体现了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顺应与尊重。坚持绿色发展,维系生态平衡,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四是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自从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阶段以来,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而且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全球化的本质体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进程,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世界历史”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的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与协同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这就为突破国家之间的零和博弈关系,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创造了历史条件。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我国的发展也需要新的开放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开放发展,就是要立足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确立开放、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建构国家之间合作共赢的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从国际社会的积极融入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推进双向开放,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一方面,要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要素更高效地交换和交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商投资研发环节;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比如,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世界市场环境,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等。
三
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要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
首先,要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利益结构的层次性与交叉性,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人民的长远利益,整合社会的公共利益,处理好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阶层之间、单位之间的利益矛盾。要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和社会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调动社会各阶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确立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秉公用权而不以权谋私,情系民生而不漠视民瘼,为民谋利而不与民争利,廉洁奉公而不腐化堕落,将人民至上的思想贯彻到方针政策的制定中,融汇到思想和行动里,体现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工作上。
其次,要促进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一体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指引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联系,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一贯彻落实,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公平、社会保障、生态平衡、国内外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再次,要用法治保障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通过把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纳入到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中加强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治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依法行政,切实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律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政行为,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调整优化考核评价指标。另一方面,要实行科学决策,完善决策的科学化和法律程序,完善民主化机制,保障人民了解和参与决策的权利,使政府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情、顺应民意,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实际利益,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结合起来,提高决策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此外,还要健全社会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社会各方面的依法治理;加强生态法治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用法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克服环境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权力腐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责任编辑:李 彦
F124
A
1673-5706(2015)06-0021-04
2015-11-29
杨信礼,中央党校进修部教授;何海燕,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