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与出路

2015-02-12 08:32吴宜
统一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文化交流中华文化

■ 吴宜

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与出路

■ 吴宜

2008年以来,两岸各领域交流如火如荼,其中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不断提升,但仍面临难以深入的困境。目前看,亟需对两岸文化交流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深认知,积极排除障碍,才能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深化发展。

两岸文化交流的性质和意义

(一)两岸文化交流的性质

从本质上考察,祖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华文化,两者基因相同,是同质性文化,即“根和魂”都是相同的。因此,两岸文化交流是同一文化内部的亚文化间交流,而不是文化源不同的文化圈之间的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但两岸文化发展因历史、制度等因素产生了一定差异,因此,在互动过程中,在主客观两个方面,均产生了交流的需要。而正是两岸文化的同质性,以及两岸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关系,赋予了两岸文化交流强大的生命力,使之充满了丰富内涵。

(二)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意义

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和目的,应当回归文化的实质,才能找到合理的交流路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集中体现人类精神层面的无形价值。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互通有无,增进与丰富彼此的文化发展。据此,结合两岸特殊的关系,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意义和目的在于,理解和包容彼此的不同,“求大同、存小异”,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逐步融合两岸因各种因素产生的某些基本价值观差异,走向和谐共生。两岸文化交流所带动的相互情感、认知与价值观的趋同,将对推动两岸关系稳定发展以及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产生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当前两岸文化的交集与差异

两岸文化交流,重在求同存异,因而厘清异同当为首要。两岸文化之同与异体现在:

(一)两岸文化的主要交集

两岸文化之“同”,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1.两岸均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文化,都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2.两岸都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3.两岸单项社会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和谐、诚信、进取、包容、友爱等。

单项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反映文化深层次的内核。据学者F.Kluckhohnd相关调查显示,台湾的单项核心价值观中,“和谐”、长幼有序的价值取向一直高居榜首。同时,民众的自主价值取向也在持续增强中。根据台湾学者黄囇莉从1994年到2004年的民众“文化认同”研究显示,台湾民众始终高度支持“中国文化优先”的价值选项,包括:中国悠久文化值得骄傲、台湾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台湾文化内中国传统文化占重要分量等。同时,民众在“方言的正当性”(教小孩方言)、“开放的文化观”(学习先进国家的文化)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因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台湾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下一代不一定要学习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也均有所上升。

祖国大陆在中共十八大以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中华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这24字正是吸收和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加以改造和创新而形成的。如孔子、孟子、老子所强调的“和谐”思想,中华传统的德行教育“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要守礼修身、要诚实守信、要廉洁自爱、要知耻向义等。这些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代代积淀、传承下来,并贯穿于民众日常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也是两岸文化最大的交集。

(二)两岸文化的主要差异

两岸自1895年以来历史发展、政治制度、以及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其面临的主要矛盾的不同,使双方在不同的轨道上发展出了不同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在近年来的两岸交流交往过程中,多有体现。

台湾60多年来经历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过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台湾社会经济、政治的结构性变化,带动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民众在主流文化上仍认同中国文化,但对台湾的“文化主体性”强调不断提升。

具体看,相较于祖国大陆文化,台湾文化的特点在于:1.较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2.受日本殖民统治、美日政治经济依附关系等因素影响,更多地融合日本文化、美国文化;3.西式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使之强调“民主、自由、多元”;4.地理环境造就了海洋文化和岛屿文化特点;5.总体开放性较强,但近年来的“小确幸”文化体现出后工业化时期的保守性趋势。

祖国大陆1949年以来完成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中10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以及近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工业化飞速发展,对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当前,祖国大陆强调“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显然,祖国大陆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以传统中华文化为根基,以符合中国国情并有效推动中国发展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为特色内涵。

具体看,相较于台湾文化,祖国大陆文化的特点在于:1.因“文革”等历史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近期在努力重建和恢复;2.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轨迹影响,使得工、农、兵文化相对繁荣;3.作为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地区,更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4.整体社会发展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强调民族感、历史感和世界眼光,具典型的“大国复兴文化”特点;5.文化的整体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两岸隔绝导致两岸文化的差异性日益增加,出现各自体系化发展趋势。祖国大陆1997年开始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台湾2009年开始建构“台湾特色中华文化”,体现出两岸在文化上认同的差异有所扩大,并开始构建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而这一发展趋势凸显出两岸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与解决之道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日益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日趋丰富。但两岸文化交流仍旧面临不平衡、不深入和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障碍在于两岸对此在认知、态度上有差异。

祖国大陆传统上强调文化在“由经入政”中的作用,希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强调文化交流的特殊融合作用,文化交流对两岸价值观、情感的连接意义。台湾希望两岸文化交流“纯文化”,极力淡化文化交流的政治色彩和政治功能,总体上顾忌太多;而不少绿营人士更是将文化交流污名化,与“统战”直接挂钩,导致蓝营压力重重,不敢大开大阖。因此,两岸文化交流总体上仍处于祖国大陆积极、台湾消极的状态,也一直无法就此达成规范性、制度性协议,而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对文化交流本身又造成负面影响。

实际上,文化是民众对于道统、心理和制度的传承,不可避免地要包含历史与政治内容。因此,两岸文化交流中无法回避“政治色彩”,在当前政治“深水区”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两岸双方都要调整心态。要认识到,两岸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是扩大两岸中华文化的交集,因此在过程中应始终秉持积极而耐心的态度,抱有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的心胸。唯有如此,才能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化异聚同”,缩小双方因特殊历史阶段、不同制度造成的价值观差异,达到两岸民众“心灵契合”。

对祖国大陆而言,主要是要遵循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服从两岸文化交流的客观内在需要,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地签订两岸文化交流相关协议。同时,充分认识到台湾社会的多元利益和认同分化,自下而上地与台湾各社团、非营利组织建立广泛的文化交流机制。对台湾而言,重点在于岛内各方应以更宏观的视野、更开放的心胸来看待两岸文化的差异,避免在交流中扩大差异、加深分歧。而应以中华文化在台湾薪火相传保持相对完整的优势,即以“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的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程中。如此,两岸文化交流才能冲破重重障碍,自然平稳、持续深入地发展。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文化交流中华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