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中国诗学研究的“情”“欲”视角

2015-02-12 07:53徐宝锋
阅江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宇文诗学迷宫

徐宝锋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宇文所安中国诗学研究的“情”“欲”视角

徐宝锋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宇文所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学表现中的人性主题予以了审视,他重拾并放大了晚明时期昙花一现于中国诗学中的“情”、“欲”问题,不仅从后现代的角度颠覆了中国诗人的经典形象,而且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欲望角度出发,解构了作品本身所内蕴着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宇文所安;中国诗学;情;欲

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类似六朝文学以及宫体诗都不是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对于情欲表现主题一直是贬斥的。中国诗学对于《古诗十九首》以及汉代的《乐府》曲词的处理上,大多对直露而大胆的情欲与性爱主题作旁解处理,更多地侧重凸现其隐喻意义而不愿意过多染指诗歌文本所揭示的欲望本身。这直接和《诗大序》的说诗传统相关。因为《诗大序》将“关雎”这种纯粹的爱情欲望描写的诗歌诠释为“后妃之德”本身就为中国诗学的诠释传统开立了一个隐藏情欲内涵的典范。北美汉学家宇文所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学表现中的人性主题予以审视,他们重拾并放大了晚明时期昙花一现于中国诗学中的“情”、“欲”问题,不仅从后现代的角度颠覆了中国诗人的经典形象,而且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欲望角度出发,解构了作品本身所内蕴的精神世界。

在传统中国的哲学话语中,“情”是被看作和“性”密切相关的一个范畴。“情”和“性”这一对并不同义的词在汉代以前是被重叠使用的。孟子认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孟子·告子篇上》),把“情”理解为和人的自然本性接近,是“性”的体现。在《荀子·正名篇》中,“情”被荀子表述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之情”。到了西汉时期,“情”和“性”之间的差异开始被注意,董仲舒最早提出了“情”与“性”分立的观点。唐代思想家李翱在《复性书》中更是把“情”和“性”之间的对立明晰化。他认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到了宋代新儒家那里,“情”被进一步剖分为“已发”和“未发”两种状态。朱熹根据《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表述,进一步对“情”加以了阐释:“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得已动未动。盖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所谓‘心统性情’也。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浪;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孟子谓情可以为善,是说那情之正,从性中流出来者,元无不好也。因问:‘可欲之谓善’之‘欲’,如何?”曰:此不是‘情欲’之‘欲’,乃是可爱之意。”(《朱子语类》卷五)在朱熹看来,“性”是“情”未发或静时的状态,而“已发”和“已动”之情则一定要考虑是否“中节”的标准。虽然朱熹等人并未对“情”和“性”作截然的二分处理,但是,他们实际上已经普遍接受“情”一旦进入现实的经验层面就有可能变恶,泛滥成不可阻遏的“欲”这一观点。“情”在理学家这里已经被赋予了过多关于道德的猜想,“情”的地位也曾经一度跌落。到了明中叶,一些文人学者又开始重新提升“情”的地位。比如,杨慎(1488—1559)在《性情论》中就力图平衡“情”和“性”之间的关系,对“《尚书》而下,孟荀杨韩至宋世诸子,言性而不及情”*杨慎:《升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1987年,第66页。之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列古人“性”“情”诸说,藉以说明“性”和“情”从来互不相离相伤。到了王学左派的颜钧(1504—1596)及其弟子罗汝芳(1515—1588)则更加为“情”张目。罗汝芳的弟子汤显祖更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高举了“主情派”的大旗。但是,明中叶以后,情的“欲化”现象日渐明显,学者们所努力抬升的“情”的地位也因为“欲化”而遭致诟病。

“欲”本为七情之一,《礼记》即认为“欲”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七种人情之一;荀子的解释是“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可见,早期儒家并不是排斥“欲”的,只不过对“性”、“情”和“欲”做出了一种层级纯度处理罢了。这种层级关系恰如荀子所言,“性”为静止之水,“情”如流淌之流,而“欲”则为汹涌的波涛。儒家从开始对“欲”的活跃性和危险性都是十分警惕的。但当明末清初的陈確(1604—1677)明确提出“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在人欲中”*陈確:《无欲做圣辩》,《陈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61页。之时,“欲”已经十分为道德家们诟病了。从文学发展来看,当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以来,“情”就获得了正面的强调,而“欲”的暗含往往是被有意规避掉的。“欲”或者“人欲”在作品中的流露一直为批评家贬斥。因此,一直到明代,当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涉及“欲”的表现时,更多地是采取以“情”释“欲”的办法,借此冲淡直接表现“欲”的尴尬。这直接促成了中国诗学中十分重要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学,以及文学表现时的情感“郁陶”的处理方式。虽然明代的主情派曾经一度把“情”作为小说和戏剧的中心主题提到很高的位置加以表现,但是,随着小说和戏剧为了迎合来自不同阶层的趣味现象的出现,呈现出“欲化”和“世俗化”现象,主情派也因此招致了来自保守道德家的严厉批评。因此,文学发展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欲”的问题在晚明昙花一现之后,无论在文学表现还是诗学评点之中,都几乎很难再找到明显的痕迹了。

宇文所安在为《他山的石头记》一书所写的“自序”中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传统需要保持,但是它需要补充,需要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欢迎来访的想法的接待站。”在他看来,“传统不仅仅意味着对过去的保存,它还是连接起过去和现在的一种方式。传统总是在变动当中,总是在寻找新的方法来理解过去,使得对过去的思考仍然触动现在的神经。”*[美]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宇文所安成功地敞开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空间,但作为一个异域的造访者,他所持的是一把中国人废弃已久不敢使用的“欲望”的钥匙。凭借这把钥匙,宇文所安打开了中国古代文学“诗与欲望的迷宫”,进入了中国学者未尝涉足的“迷楼”。《迷楼》中的宇文所安是大胆的,也是充满智慧的,在这部关于诗歌欲望问题的论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比较诗学的手法,把对于诗歌欲望现象的论述,凭借对于中西诗歌的交互讨论,优雅地贯彻进了其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之中。这样做既避免了在解读中国诗歌时直谈欲望问题的尴尬和不适,又自然地放大了中国诗学中一直可以规避或者说盲视的欲望主题。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中“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模仿迷楼的架构,在《迷楼》中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在对比讨论中西抒情诗中的欲望问题时,宇文所安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故事叙述方式,参互以“题外话”、“插曲”、“岔道”、“停顿”和“歧途”,打通了人类不同时空下的有关欲望的诗学体验和生命体验,给人以一种置身于真实的诗歌迷楼之感。宇文所安并没有把“欲望”放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做肤浅的理解,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它重新移植进中国古代诗学的文化模块内。在宇文所安看来,“诗歌可以唤起我们心中渴望迷失的那一部分。”*[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封面”。宇文所安探寻中国古典文学“迷楼”这一“诗与欲望的迷宫”的所遵循的路径是以细读的方式进入文本——发现文本的核心旨趣,然后生发为对于特定文化语境中文人有关欲望心态的理解,再度反观文本以锁定“欲望”的存在。虽然宇文所安的最终落脚点是关于中国诗学中“欲望”主题的讨论,但是他并不从“诗言志”这一东方思想入手,而是从柏拉图的警告开始其对于中国诗学中“欲望”主题的探险的。宇文所安非常清楚自己直言“欲望”的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危险,因为直述感官、透出欲望这一类型的作品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不仅并非主流而且一直名声不佳。因为严肃地讨论中国诗歌的“欲望”更会显得虚伪,所以宇文所安索性将诗歌看作了一种关于各种欲望表达的游戏,以一种不严肃的调侃来揭示他严肃的诗学观点。“诗歌的游戏使思考困难的问题成为可能,也使得我们说出在‘严肃’话语里无法言说的东西。‘严肃’语言的种种习惯迫使我们把事物归纳进熟悉的范畴,做出司常见惯的寻常区分;诗歌则允许我们看到在‘严肃’话语里被迫压抑的各种关系。在西方传统中,诗歌有时被视为‘严肃的游戏’。”*[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2页。在这场关于欲望探险的“严肃的游戏”中,宇文所安没有借助理性和抽象的逻辑来进行思考,而是更相信直觉和感悟,尽力去贴近作品的自然状态,“不是一种专门家的分析,而是一次穿透到诗歌表达之深层内心的富有冒险性和想象性的尝试。这项研究的风格不是冷静的、客观的,而是严肃认真之中,见出专注投入;轻松嬉戏之时,充满深湛之思;它不是用专门术语层层包围、处处设防,而是敞开的、直截了当的、激动人心的……”*[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封底”。

在宇文所安看来,社会要求隐匿真心,克制自我,但是,诗歌则通过自有的言辞打乱并重排了人际关系,瓦解了风俗习惯,并且对什么都放言无忌,“可以唤起我们心中渴望迷失的那一部分”。*[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7页。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历史与文化是充满了清规戒律的,“我们生活在清规戒律当中,无情的自然与人类社会将这些限制强加于我们,而这个人类社会总是千方百计地渴望与自然的必然性分庭抗礼。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野兽,它不喜欢身上的枷锁。诗歌用言词饲养这只野兽,唆使它恢复反抗和欲望的本性。”*[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5页。这只人性中充满欲望的野兽因为被困守在诗歌的文本后面,我们从文本的表层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痕迹,在宇文所安看来,诗歌很多都是在文本间充满了无聊乏味的真理以及精心构撰的谎言。因为“外在于诗歌的那个现实世界将羞耻感和屈从心之类的清规戒律强加在人心中的野兽身上。”*[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5页。所以几乎可以说,“所有诗歌言说都是扭曲的:言词表现的拐弯抹角,而诗人只能通过中介物唤起他者,而这些中介物正是掩盖其动机并延滞欲望达成的工具。”*[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55页。一首诗的语词所裸露的东西,只是一个表面,语言作为一种标记可以将诗人创作时的状态还原,一旦阅读获得成功,欲望就会被启动。但是,因为时空的阻隔,语言对于欲望的还原是延迟而又乏力的。阅读很难再将语言与真实的欲望表现“亲密无间地结合在一起。”*[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25页。因为在流传的过程中,诗歌的真实意图逐渐消失,如白居易“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一旦题于墙壁,也就留下了能文懂诗的逆旅的一种暧昧含糊的信息。隐藏于幽暗处的某些情境,即使白居易本人也难以再去控制。宇文所安似乎十分赞同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观点,而实际上他所真正关注的不是阅读中作者维度的失效,而是希望追寻作品原初所表现的欲望风化消失的痕迹。“诗的自我建构以及诗声称对那些特殊言词拥有所有权,使得各种方式的攫夺和扮演成为可能:这是一个装满幻想的潘多拉之盒。在读诗的时候,所爱的人可以将诗中的爱人与他或她自己的幻想融为一体;同样,诗人不仅可以扮演他自己,也可以攫取所爱的人的思想(通常还有其声音),并在错综复杂的置换戏剧中梦想着她的欲望。”*[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159页。

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个阅读视点,而阅读视点通常是内在的、从作品的内部产生的。任何阅读都不可避免因视野的改变而产生对文学事件的重新解释。在作品中存在由意义的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召唤结构”,这种“召唤结构”的存在使得“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0页。最终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宇文所安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欲望的探险恰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他看来,因为文本的演进轨迹就是刻写在诗歌作品中的情感和欲望逐渐碎裂模糊的过程,每一次对于诗歌的阅读都是对于诗歌文本的一次刷新。“诗歌,散落在博物馆地板上的碎片,是在某种人类交流中使用的古老的符号。拾起这些碎片,我们就陷入了这种交流。这些交流,像人类的所有交流一样,是两面性的:它们是揭露,是赤裸裸的真实,是丢失盾牌而迫使诗人剖白自己;与此同时,我们又以言辞填补了空白,取代那些已经失去并正在渴求的东西——失去荣誉,在丢失盾牌的过程中失去的社会地位。抒情诗,因其承受暴露和隐瞒的压力与焦虑,比史诗或戏剧诗与我们的生活情境更直接相关。”*[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14页。宇文所安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力引向那些被否定或被隐藏起来的东西,看到隐藏起来的表面之下的深层,看到裸露的可能性。因为“欲望是一种情感结构,固定在某种特定的形式上,不是在目光里,就是在心灵深处。更呈现欲望的形状,这个场景最初的那些空白就必须填满”,*[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12页。中国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是一种召唤,都可以引申出关于欲望的想象。在分析左思《咏史》时,宇文所安认为,“郁郁涧底松”中的“郁郁”一词,显露的是左思心灵深处被压迫,渴望表达而又孤弱无助的欲望。《古诗十九首》中,“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以空旷的空间开篇,亦已空旷的空间结尾,然而这个空旷的空间,已经加入了危险和欲望。“空床难独守”的“空床”更是一个欲望的危险的缺口,是一种阐释的空白点,已经成了需要阅读者填充的欲望空白。

阅读的语境会随社会历史的推移而变化,“只有诗歌的文本及其诱惑的力量是共有不变的”,*[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61页。因此,宇文所安在还原古诗文本原初情感状态的探险中认为,“我们从不信任历史,也从不信任在各个时代、文化以及语言之间精心划出来的那些界限,我们可以到处为家。我们不再遵守那些法则,它们告诫我们无论怎么合理适当都不能把这一首诗放在那一首旁边。我们打算腾空博物馆中所有的抽匣,将碎块断片全部摊在地板上,然后以令人愉快的组合方式将它们重新拼接,从中创造出奇妙的故事。”*[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10页。文本是由符码构成的,而“欲望的机缘与物理形态或者与这种物理形态的勾勒紧密相关:欲望对象作为一个表层呈现,这表层既是允诺,又是隐藏,并且,在其裸露的空间或轮廓中,展示了什么是它所压制的。”*[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22页。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在诗歌的阅读过程中,要突破语言符码所构建的意义的牢笼,去窥探语言牢笼背后充满欲望意涵的意义的“野兽”。正是基于这样的诗学观念,宇文所安认为,类似白居易“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这样客观冷静的语词的背后隐藏了太多性欲的暗示,充满了来自白居易这个体面的诗人充满忧伤的对于香艳的渴望。张先的《一丛花》“沉恨细思,不如桃杏,尤解嫁东风”一句真实暗藏的则是一个死亡、自由和性结合的瞬间,呈现出的是一种想消灭自我意识的欲望,而李贺的“嫁与春风不用媒”中,花儿无意义的毁灭也变成了一个在激情中自我毁灭的自由行为的喻指。

宇文所安认为,“诗是一面歪曲真相的镜子”,*[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174页。任何表层符码都可以看作是被压抑的深层的标记,在诗歌“花言巧语的背后都隐藏着如饥似渴”。《迷楼》的“裸露/纺织物”一章,实际上就是宇文所安对于诗歌语言的掩饰功能的隐喻性阐述。“当诗歌开始关注遮蔽和揭露的时候,诗歌本身似乎把某些更肉体的东西、某些有裸露意图的身体包裹起来。衣服是诗歌的一个古老喻象,而这喻象本身有如一块窗帘,把在心灵‘隐秘之处’发生的一切都遮掩起来。”*[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240页。语言就像服装一样,“每一件微微凌乱的衣服都会激起人们的欲望,因为它是某些内在东西的证明,既包括女人的裸体,也包括心底的野性。假如我们专心致志地寻找那些破有破绽的压抑,所有的表面都会变成被压抑的深层的标记。诗中的言辞也同样如此。”*[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247页。宇文所安认为,类似萧纲《咏舞诗》中“娇情因曲动,弱步逐风吹。悬钗随舞落,飞袖拂鬟垂”这样冷静的语言的背后呈现的却是身体力量与艺术力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身体力量与掩盖身体的艺术力量之间,有一些相互感应的节奏韵律。歌曲的技巧推动着情感,而情感又推动着身体。”*[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第249页。

语言为欲望留下了许多缺口,恰是这些缺口打开了通向“诗与欲望的迷宫”的大门。宇文所安对于中国古诗欲望的窥测实际上呈现的是其所独有的一套跨越时(古—今)、空(东—西)的独特的阐释套路。他真正所要表达的实际上是分布于文本各个角落之间的内在张力,是要通过两段引文、两个术语、两个行文段落之间的上下文关系以及两个爱不释手的观点之间的关系来最终“挖掘这层笑容的根源,追踪牵动肌腱扭动皮肉的脉动力量的来源”,*[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封底”。来进行文本背后的文化现实与文本真实之间的巧妙置换。宇文所安透过文本缝隙发现中国诗学本初欲望主题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匡正中国诗学过于浓重的教化倾向做出了拨云见日之努力。

〔责任编辑:渠红岩〕

·文艺理论研究·

The “Emotion” and “Desire” Vision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etics from Perspective of Stephen Owen

XU Bao-feng

(BeijingLanguage&Culture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Stephen Owen revalues and amplifies the issue of emotion and desire transiently emerg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o as to deconstruct the spiritual world in Chinese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He not only overturns the classic image of the Chinese po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but also from the desire involving in work itself to deconstruct the its spirit world.

Key words:Stephen Owen; Chinese poetics; emotion; desire

作者简介:徐宝锋,男,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YJ010002)

收稿日期:2014-12-10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5)02-0108-06

猜你喜欢
宇文诗学迷宫
背诗学写话
圆上的点
古惑仔
宇文老师
修电脑
大迷宫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迷宫
捕网迷宫
创造独一无二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