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隋义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中期,技术的起步主要借鉴了国外的技术体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才逐步增多。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及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预制混凝土技术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几十年的发展,预制混凝土技术不断积累沉淀,在设计、生产、施工、受力模型、构件连接构造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使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外观、质量、节能、综合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有所提高。由于装配式建筑结构具有接近或等同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所以,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逐渐广泛。
本文主要参照现阶段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情况,提出其在荒漠光伏电站应用的几点思考。
光伏电站近年来在国内大范围兴起,尤其是荒漠电站装机容量逐年增加,而荒漠电站的建设周期短、时间紧,往往要求在两三个月内并网成功,电站投入运行。管理区及升压站的房建建设是电气设备安装的基础,是电站并网的重要前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房建,对电站的建设者们是很大挑战,尤其考验EPC承包商的集成能力。由此想到,将装配式建筑应用到荒漠电站的房建建设中,可提高光伏电站的集成化能力。
1)功能现代化:具有节能、抗震、隔声、防火等优点;房建改建、扩建方便,尤其房屋房间开间、进深的调整简单易行。
2)施工装配化:施工进度快,施工机械可大规模使用;施工过程简单,节省人力成本,由于荒漠电站现场偏远、人烟稀少,人工成本高,可通过简单装配完成房屋建设,减少建筑工人;现场施工废物少,无污染,保护环境;不受气候温度的影响,冬季也可施工。
3)制造工厂化:房屋被拆解成构件,由工厂专业设备加工,像制造机械零件一样,统一的标准和工艺,使构件产品的质量有保证;工厂制造构件的模板可反复利用。
4)设计并行化: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结构、设备、电气专业设计进行整合,通过协同设计一并完成,将水电的预埋设计到构件中,同时设计的模块可建立信息库,再次设计时直接调用,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质量,缩减设计周期。
1)目前的技术体系、规范标准还不是十分健全。
2)装配式建筑企业在荒漠电站建设地域(尤其是西北地区)数量很少,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导致应用成本过高。
3)光伏电站土建方面的集成能力过低,还未引起光伏集成商的重视,应用推广缓慢。
4)信息化管理几乎没有,未建立标准构件数据库,没有统一标准,出具国标图集,构件制作模板利用率低。
装配式建筑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荒漠光伏电站建设中,房建采用组装方式,改变传统的房建施工模式,将房建施工分为工厂制造和现场安装两部分,加快了荒漠光伏电站的设计周期和建设周期,可大幅提高荒漠光伏电站建设集成化水平。
[1] 黄小坤.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进展[J]. 住宅产业,2010, (9): 377-383.
[2] 候玺莎, 沈秀兰. 110 kV装配式变电站的特点和新技术运用[J].电力与能源, 2013, (3): 286-288.
[3] 梁厚双.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优势[J]. 砖瓦世界, 2011, (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