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月佳,徐君玉,肖 林
(山东省德州市水电十三局医院,山东德州253000)
体外冲击波结合极超短波治疗肩周炎
陶月佳,徐君玉,肖 林
(山东省德州市水电十三局医院,山东德州253000)
目的:探讨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运用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水电十三局医院疼痛门诊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肩周炎的病例64例为治疗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8岁;接受治疗距离患病为11d~2年,平均6个月。结果: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3个月,平均2个月。所有病例均通过指导性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锻炼,未出现关节功能受限和 “冰冻肩”症状。结论:这项治疗显示应用体外冲击波结合极超短波治疗肩周炎具有疗效显著,皮肤表面无色素沉着等优点。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体外冲击波治疗 (ESWT)[1]结合极超短波治疗肩周炎效果更好。
肩周炎;体外冲击波;极超短波
肩周炎(periathritis)又称为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一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恢复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萎缩。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64例此类患者以体外冲击波结合极超短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本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8岁,患病至接受治疗时间11d~2年,平均6个月。
1.2 治疗方法:使用极超短波1~2次/d,总计10~15d;体外冲击波5~7d/次,共2~3次[2],极超短波治,取下患者佩戴的金属饰品,检查待治疗部位的皮肤是否有破损,打开机器后检查机器是否运行正常,依据患者肩关节周围的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的情况,分别将极超短波的两个辐射器放置疼痛部位最明显或患者感觉最疼痛的部位,固定好以后,调整输出功率及时间,左侧辐射器的输出功率的初始值由13W开始逐级向下调整,调整至患者可耐受为止,右侧辐射器的初始值由20W开始向下逐级调整,调整至患者可耐受为止。时间调整为10~20min,机器做工过程中不断观察患者对极超短波治疗的耐受情况,以免发生辐射器灼伤皮肤的事故。极超短波治疗结束后,等到患者皮肤表面的温度降至与周围皮肤一致后再做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检查机器是否运行良好,使患者躺在体位床上或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并以 “+”号标记疼痛点,作为冲击波治疗的部位。倘若治疗部位接近脊柱,可一手附于脊柱表面皮肤,一手执冲击波手枪,切忌枪头直接冲击脊柱,以免造成脊髓震荡,治疗过程中,不断询问患者耐受情况。治疗完毕后,擦去患者皮肤表面的耦合剂并彻底擦拭冲击手枪,以便下次使用。检查患者肩关节上举、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程度并向患者交代治疗后注意多饮水的必要。
64例患者中,肩周炎功能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经过两周治疗后,1~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中53例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达到预期效果,可以独立并单独完成上肢完全上举等动作,6例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做上举、外旋、内旋、外展等动作时疼痛明显减轻。
肩周炎多见于从事长期劳动、年龄增长、受凉等诱因。治疗组64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为颈源性肩周炎[3],经过极超短波及体外冲击波治疗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极超短波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不仅无创而且操作方便,可控性强,疗效确切,效果明显。因为极超短波治疗慢性炎症的原理,室通过探头产生超短波作用于治疗部位,引起治疗组织内部水分子、离子等高频振荡,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以达到治疗目的。笔者建议患者也可结合通过向关节腔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或者玻璃酸钠后[4],再结合此种治疗,效果更明显。随着体外冲击波治疗技术及其配合其它辅助治疗的不断探索,其适应症也在不断的扩展,腰肌劳损、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肌腱炎、腱鞘炎等疾病运用极超短波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将是我们探讨的方向。
[1]焦国良,谢志浩,支世宝,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56例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杂志,2013.12(9):801 -802.
[2]尹杰,张盘德,彭小文,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次数与镇痛效果的相关研究[G],2013-第四届澳港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广东省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
[3]冯赵慧子,康明非,黄岚,等.颈源性肩周炎研究进展 [J],江西中医药杂志,2014,22(4):76-77,78.
[4]王刚,崔雨,谢谨,等.玻璃酸钠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9,2.
R684
B
1002-2376(2015)08-0026-01
201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