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郁翔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省杭州 310000)
陶瓷工笔人物画创作实践研究
朱郁翔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省杭州 310000)
工笔人物,背景处理,实践研究
我的毕业创作之一是以古代文人雅士为取法对象,是一张单体的三十人左右的白描长卷,在手法上运用古人的高古游丝描与宋元的渴墨山水画技法,以强劲的线条表现力来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并用简炼的墨染,反对过度的设色。画面中勾皴擦染点都有,但关键强调线条的勾勒,线条飘逸洒脱,使画面更具有文人雅士的洒脱和高洁气息。具体的创作内容为一些文人雅士们在松树边、竹林中、毛屋前、河边或赏画,或奏乐,或洽谈,或论教,整个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现出一种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生活情趣、不染世俗、清风高洁人文气质和情怀。主要人物构思参考宋代画家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运用线描技法创作人物主体,再运用渴笔技法描绘山石、竹林、杂树和杂草作为空间背景。画中枯而能润、润中带枯,刚柔相济,有质有韵,突出画面淡雅、脱俗的整体风格。使得画面“有笔有墨”,强调用笔的变化运动感、用墨的韵味天趣,笔墨是决定绘画形迹和品格的关键,笔与墨的分离与重视,拓展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呈现出:高古、典雅、脱俗。总体突出一个“雅”字,把人物塑造出一个个道骨仙风、超凡脱俗的感觉,再通过对古代人物画中的山石,树木的分析研究,运用乔仲常的山石笔法结合到自己的创造中,更加完善整个画面,使作画主题得到提升,人物刻画更加的深刻,更好的表达出文人高士的风格特点。
在创作手法上主要通过对中国古画中渴笔法进行笔墨语言的面貌形态得以多层次、多视角、有系统的清晰呈现。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线条、墨色、虚实等的一些运笔法则和运墨法则。在创作中的山石基本取自太湖山石与乔仲常的《后赤壁赋》运用渴墨的笔法,以线条代替墨皴,松树与竹也仿宋人笔法,松针以长松无心针为主,尤其是一些山石,采用扼要、化繁为简的形式,产生一种清淡的气氛,整体呈现出“高古”之势。
创作的关键点主要在于每个人物之间的关联、每组人物画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神情和心理反映,动态的变化。画面长卷层层叠叠,一景又一景、景景相连,在复杂、繁碎的画中追求重点、主次、取舍,把握整个画面的节奏感和起伏感。主要场景与次要场景的关系与区分,每组人物之间的疏密,还有人和山石树林之间的把握处理,包括:前后、大小、需实、浓淡、枯湿等等。
人物场景之间做到主要和次要,部分场景间的距离拉大也就是中国画中的开合,人物长卷总体需要做到空灵、气势的流动,山石间的密集反而会盖过人物,使画面形成一种本末倒置的趋势,切记山石树木在人物长卷中只是配景起点缀作用,这样才能更加突出鲜明的人物特点。
创作开始我比较关注与单纯的背景处理,而忽略了人物在背景空间的重要性,经过老师的指出必须画面必须紧紧抓住人物为重点,首先考虑人物之间的相互安排关系、对应关系,做到有呼有应,然后在此基础上山水为人物服务,山水是配角关系。但配角关系必须处理好它与人物的对应。如:人与石头、人与水的关系、人与山水的纵深关系,纵向发展。如:背景中云彩的前后、中间、左边右边的连贯处理;前面和后面石面坡及坡之间的地面起承转合关系;大片面松树林里的起承转合关系和前后重叠关系;地面草的起承转合关系和虚实关系;开始前和结尾水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关系;最后石壁上有的通天,有的连贯,远近的处理。参考如李唐的《采薇图》画面中某个局部第壁、云彩合一的通天处理。
在这张长卷中人物之间相互呼应,主体重要,人物的雅士重要,而书童是次要的,在这里是配合主人出现在画面中。在画面中主会场是琴棋书画的人物,他们是互相联系但互不干扰,钓鱼的雅士有近有远,一左一右,动静结合。松树林中有人物的书童,但由于画面的需要后来在画面中去掉了,但不失联系,反而更有寻味。亭子里的煤炉后来在画中隐隐约约出现,书童在亭中出现,更加突出主体。
在创作中画面中有放有收,如前面亭子前面的石头不能呈八字形分开,这样不合理,在反复练习上不断改进。松树上松针上面议开始比较散,经过老师的提醒,在改进过程中松针密布而复杂,层层密集,否则画面太散,影响效果,古人曰:“密布透风、疏可走马”。长卷创作中每一个角落、每一组画面都讲究一个“理”字,没有理画面行不通。如我在画石头的脚页太平,太呆板,在一条线上。通过整理画石和小坡要有起伏,有空间感,一坡一坡造小景,成拉深感。这样会产生一景又一景。大见小,小见大的背景丰富处理。
创作中根据画面需要,看整体效果,看画面节奏关系而画,自然界的草有生长规律,根据画面的艺术处理,不一定根据自然规律,但要在画中兼顾自然规律。
芦苇中要有水纹处理,要遵循芦苇的生长规律,它是长在水中,要有层次感,使画中有深远效果。在创作中笔者始终注意画面的前景和背景空间的前后、左右、高低的错落对应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对应关系,主会场合次会场的对应关系。
意境的“迁想妙得”来源于生活的感悟,从平时生活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进行创作。笔者在另外几幅人物画创作中,首先是把握人物的比例关系及背景的构图处理,并运用渴笔线有粗细变化,连绵不断,要有力度、动势,表达自己独特的笔墨内涵和效果。由于笔者经常往返坐地铁,于是特别留意观察周围的景物,现代高科技地铁发展时代,地铁生活快节奏的片刻宁静和休闲的情景形成对比,对有特色的瞬间拍摄下来进行艺术创作,使生活与艺术创作巧妙结合。
笔者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把人物强化而背景虚化,先把人物的头部从淡到深进行勾勒,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仔细、微妙地表现它的灵动和虚实,头发干擦结合按结构一束一束有前后次续排列,勾画更是细微,而衣纹的变化按人物的结构和转折进行勾线,产生刚柔、曲直、疏密、粗细、方圆的变化,达到线与线笔意相随,互相呼应、和谐生动。背景丰富但作一些虚化处理,留有大量的空白,画面清新而又简明,但又有深度和层次感。
在色彩处理上按结构色分五色层层渲染,每遍染的薄、透,人物色彩稍作浓一些,背景文字和图案、座位、扶手色彩淡雅,整幅看起来和谐典雅,富有青春气息,又有现代中国画的装饰性趣味。创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沟通、共鸣的形式,在画作中融入一种情感,才使作品充满生命感染力。
笔者在创作人物画中重视笔法运用以及背景空间的搭配,注重整个画面的高古风格以及传统渴笔法运用,并学习顾恺之极细的尖笔线条“高古游丝描”,略粗些的琴弦描,根据人物的衣褶程式来表现起伏转折,让人物更体现出高人雅士的风格。画面场景宏大,背景场景之间虽有间隔却又紧密联系,在山水中运用行云流水描,线条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在展览时力求新颖、有创意,达到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工笔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是古今画家不断研究和运用的一种高古、清雅脱俗的笔法,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说:“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画传统人物创作与山水背景空间的完美统一,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独特的绘画语言直奔主题,达到创作者的意图,以求作品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之目的。
1、《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伯敏编
2、《石涛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人民美术出版社,贺志朴
3、《中国美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朝闻
The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the ceramic fine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本文通过对工笔人物画与背景处理进行分析与评议,从而使人物画和背景的面貌形态得以多层次、多视角、有系统的清晰呈现并结合运用到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