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传统电信网络如何与“互联网+”接轨?
“互联网+”不仅是留给电信运营商的待解难题,同时也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整体结构化升级的一次难得机遇。
在“互联网+”的发展版图中,互联网不再是传统产业在生产、销售中的一种物理延伸,它是站在互联网的大基础平台上,对于产业的整体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融合和转型调整。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开启,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开辟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而那些敢于颠覆传统、极具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企业也将异军突起,改写现有的市场格局。如此看来,相较于先前提出的“两化融合”、“工业4.0”等国家战略,“互联网+”显然更加具象,也更接地气。
那么,作为ICT产业中的“排头兵”,三大电信运营商显然不会放过这样难得的机遇,中国联通已经选择了八大热点行业,包括金融、汽车、交通、物流等,通过发展独立团队实现与各大行业领域的合作创新,而其他2家运营商也相继发布了类似的实施计划。
但问题在于,在互联网全面拥抱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运营商是否找准了自身定位,面对“互联网+传统行业”这一重大课题,相较于其他ICT产业成员,运营商又有哪些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色呢?
笔者认为,苦修内功、业务突破将是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必修的两门功课。所谓苦修内功,即强化自身作为网络管道商的地位和实力,一方面不断提升无线与有线网络的带宽速率,另一方面也要在网络智能化和灵活性方面继续完善。这既是响应国家“提速降费”的号召,也是在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不断壮大过程中,保全自身价值和地位的务实举措。
运营商掌控网络的时代即将终结。伴随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崛起和飞速发展,网络的含义和界限正在发生改变。一则数据或许可以侧面印证这一切:在全世界排名强30位的互联网企业中,中国已占据10席;而在世界“前10强”中,中国有4家互联网企业榜上有名。我们虽然无法想象B2C、O2O以及海量的互联网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终将达到何种程度,但在ICT产业链条中,互联网企业已经从无足轻重的下游企业,逆袭为“能够影响和支配相关产业、倒逼运营商且具备重要话语权的核心企业”。
在中国,“BAT们”虽然还不能向谷歌那样,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兴建自己的无线网络,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推出Google Fiber(谷歌光纤),涉足基础通信服务,但一座座服务器规模在数十万台、具备“异地双活”能力的高规格数据中心正在全国范围内拔地而起。据悉,目前国内互联网巨头正在兴建的数据中心在建设规模上与运营商已经不相上下,而论及每日交易流量和所承载的内容应用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运营商IDC部门而言,如今他们对待互联网企业自建的IDC,不再是原来的“接入”那么简单,而是要通过缜密的调研和合理的全盘式规划,进而实现与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的“对接”关系。这一变化对于网络本身而言无疑是颠覆性的,也就是说,如今的网络已经不是运营商的“专属”,由互联网巨头及广大CP/SP等第三方企业所产生的网络信息流以及东-西向流量正在帮着他们获得更多的网络话语权。
运营商需要深刻认识到这些变化带给自身的影响,不要在全新的网络格局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重新重视起“网络扩展”和“网络智能化”这两大核心工作,通过不断“加宽主干道”和优化现有的“交通规则”,才能应对未来越来越多的“信息热岛”和“高峰流量”。
而论及业务突破,虽然这在运营商内部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每个阶段的业务突破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诠释。结合当下,在运营商财报中业绩比重并不显眼的“政企客户”将重新回归发展的重心——在传统行业尝试“触网”的过程中,拥有国资背景和品牌影响力的运营商显然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因此,运营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先人一步实现市场推广,并与政企客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在这方面,目前三大运营商纷纷将“基地模式”转为“公司化运营”,考虑到其内部较为僵化的管理体制和推广机制,运营商惟有通过“小团体作战”,构建一个个“小而灵”的细化业务单元,才能与目前不断变化、讲求效率的行业市场需求形成“适配”。
但需注意的是,在对行业市场与政企客户的拓展和开发方面,运营商决不能套用传统思路——以规模化、套餐式的业务形式去迎合市场。在无限广阔的政企市场中,不同企业客户之间对于ICT的理解和需求都是千差万别的,企业客户需要的是能够“量身定制”的ICT方案,而在这方面,运营商无论在IT技术能力上还是企业信息化方案的开放上都存在不小的短板。因此,运营商想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快速补齐自身的IT能力才是制胜的关键。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