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鑫
摘 要:分析了园林建设中植物造景的主要表现形式与设计要素的关系,探讨了当前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植物造景;景观设计;绿地;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2.020
在园林建设中,一般将植物造景解释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塑造景观,它的创作源泉来自于自然植物群落所形成的发展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并由此所形成一系列美丽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供人们观看。植物造景的重点是园林植物的视觉效果特点,基本要求为:以科学的栽培植物群落设计为基础,突出旋律,主次分明,树种简一,合理布局,错落有致,突出个性,突出时代特征,注重以人为本,从而彰显现代园林艺术。
1 植物造景应遵循的规律
1.1 植物造景应讲究实用美
现代城市公园的开放,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休息、健身、观赏的平台,而且在缓解城市压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植物造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植物造景要符合实用美学的要求,例如,太原市龙潭公园的南、北广场旁种植了国槐、馒头柳和卫矛等植物,创造了优美宜人的环境;在空间划分上,湖西景区采用了黄杨、卫矛和桧柏等植物栽成绿篱区,将该景区分隔成了大小不同的活动空间;丛植、群植了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观叶类、观花类、观果类和观枝类植物。采用上述配置方式的植物都体现了实用美感。
1.2 植物造景应讲究形式美
植物造景的方式可分为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等形式。比如将雪松、油松栽植于建筑物两旁,可呈现出威严、庄重的氛围;将姿态丰满的点景树孤植于大草坪的构图重心,不仅可成为园中的主景和视觉焦点,还能体现出一种均衡的美感。
然而,在实际的园林建设中,由于部分单位过分追求绿化率,盲目追求视觉效果,将分枝低、体量偏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导致资源浪费和交通不便;将本已狭小的城市活动空间改建成草坪,导致市民健身活动场地的缺失;将承载力高的林地树木砍掉,换成承载力低的草坪灯。上述行为会造成园林建设中植物造景的形式与功能冲突、利用率降低,这是因为上述栽种方式缺乏对植物造景中形式美的深入探究,缺少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1.3 植物造景应讲究艺术美
在我国,每逢节日庆典时,总会在各大城市中心广场或大型建筑物前设置大型立体模纹植物花坛,创造了强烈的植物景观效果,从而营造喜气祥和的节日氛围。花坛是以草木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载体,它集合了艳丽的花卉群体,形成了模拟图案纹样的表现形式,从而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2 植物造景与设计要素有机融合的作用
2.1 园林植物对建筑物的柔化作用
植物的栽植是否得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美感,合理设计的植物栽种形式能体现出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从而可完美地融合在整体环境中。
建筑物的形体美往往借助生硬的几何线条表现,而植物的形体却能与之互补。因此,良好的空间环境旁往往栽种着与之相衬的植物。比如,在建筑物的墙壁上进行垂直绿化,从而营造建筑物的自然氛围,可选用的植物有紫藤、木香、凌霄、地锦和蔓生月季等。具体而言,干高枝粗、姿态优美、树冠丰满的树种一般栽植于体型较大、视线开阔的建筑物旁;树冠致密、叶小枝纤的树种应栽植于结构细致、精美的建筑物附近。
2.2 园林植物对山水的衬托作用
俗话说“山因水活,石因树灵”。植物与山石的结合中,如果选取一些姿态优美的乔灌木,两者相互衬托,则更能体现出景观的意境美;水具有灵动性,植物与水体的结合能使几何形状的水池彰显出生动的一面,从描写湖中水面睡莲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不难发现,有机结合植物与水体可呈现出完美的意境。
2.3 园林植物对园路的美化作用
在道路与植物的组合中,如果路面光秃,周边没有植物覆盖,则无论从情感上,还是景观的遮阳功能上,都无法满足游人的需求;反之,如果在游园的园路两旁树木花草成排绽绿,则脚下的鹅卵石也会生动、活泼起来,游人的心也会情不自主地悠然开来。
3 植物造景的特点
植物造景的特点有以下3点:①植物造景的造价较低。在相同面积的地块上,植物造景比人造景点的造价低很多。②植物造景的建设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下,建造工期在10 d左右,且工期范围易于掌控。③植物造景宜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比如在风景区中,为了保证其风格不被破坏,可采用植物造景,以使景区锦上添花;反之,如果采用人造景点,则可能导致人造景点与原有景观不协调,使游人觉得画蛇添足。
在实际中,植物造景所产生的效果比其他装饰要高级,比如,以修剪后的金叶女贞与胶东卫矛相互交替的花纹形式满载,再以几丛红枫和几株五角枫点缀,则会成为游人参观时的视觉焦点。
4 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植物造景中存在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阻碍了植物造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4.1 大草坪泛滥
目前,部分设计者盲目追求国外的“大草坪”景观,而忽略了我国国情,缺少对绿量的重视,特别是在城市广场的建设中,照搬“热带风光”,营造“开敞景观”,创建了不少千篇一律的大草坪模式。英国风景园林大师提出的“没有量,就没有美”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果我们在设计中考虑到了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足够重视绿量及其产生的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大草坪流行模式将会出现在更加恰当的地理位置。
4.2 滥用乔木+灌木+草坪模式
在自然群落中,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植物搭配是一种理想的,可将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然而,该模式却常被人们肆意滥用,进而导致环境负荷增大,性质、
面积相似的绿地频繁出现。这些相似的绿地缺乏辨识度,进而造成了大量植物死亡,成为了病虫滋生的场所,有的绿地因植物栽植密度过大,甚至成为了犯罪频发的场所。因此,植物造景要讲究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应有效结合绿地的使用性质、面积和环境条件等。只有在此基础上建设,绿量才能与景观质量成正比。因此,要正确选择场地,真正理解绿量的含义,避免建设极端化。
5 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5.1 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有以下4点:①概念理解片面和不熟悉场地。在对植物造景和绿量的考虑过程中,部分单位一味追求美观或量大,而对新时代所赋予的新要求、新内涵缺乏深入理解。②生搬硬套生态理论。部分单位不能科学掌握植物群落结构,无法对实地建设进行正确的生态理论指导,无法客观、深入、细致地观察和理解,盲目遵循植物的种类越多,植物群落就越稳定,或单株植物比群体植物更易生长等观点。③缺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思想。部分单位没有有效均衡人们的需求与绿量、场地的关系,甚至使场地的功能、性质与人们的需求产生冲突。④植物选材上的地域性问题。部分单位不能对生物安全、地方特色等因素全面考虑,片面引种,只追求美观,进而导致某种植物种类的泛滥。
5.2 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具体有以下4种:①多学科共同参与,以适应新时代植物造景的需求。将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园艺学、地域植物学与恢复生态学等相结合,通过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使植物造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②正确理解绿量的含义。在植物造景的考核指标中,要充分考虑绿量与绿地类型的结合。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绿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绿色植物,还包括广义的环境内涵,包含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内容。③科学掌握城市植物群落。我们不仅要了解植物个体与群落内部的关系,还要了解群落与整个城市环境负荷的关系,以区分城市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的不同。④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即使引进的是外来植物物种,也要对其加强检疫、检测,避免其对当地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结构造成危害。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