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政
6年前,媒体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还是:某某导演跻身“亿元票房俱乐部”了!
第二年(2010),内地“亿元票房俱乐部”导演达到10位。两年后,这个数字猛增到51……
又过了两年,已经没有人再提“亿元票房俱乐部”了——取而代之的是“50亿帝黄渤”、“贺岁档三导演竞争10亿俱乐部”。虽然,2014年末的“三导演”都止步10亿,但“10亿票房俱乐部”里,早已有三位导演稳稳入座了(徐峥、周星驰、宁浩)。
别说10亿导演50亿帝了,2013年才在《致青春》里当上主角的杨子珊小妹妹,两年里拍的三部电影,票房加起来也已经超过10亿了。
数字的更新越来越快。2014全年将近300亿人民币的总票房,换算成美元大约50亿,而整个北美的年度总票房也不过是将近110亿美元。北美年度票房最高的电影《变形金刚4》的10亿美元里,也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已经有人预言,“赶英超美”不需要三年就能完成。
尽管也有人嘲笑说,电影业在整个文化产业当中所占的比重不值一哂,但热钱,还是源源不断在向这个行业涌入。刚刚过去的2014年,从投资、生产再到销售,电影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浓浓的资本味道。
有钱大家赚
2014年,最撬动行业的举动莫过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对电影界的强势进攻:
3月,阿里巴巴以62億港币收购文化中国传媒近60%的股份,成立“阿里影业”;同月,“娱乐宝”上线,四天之内众筹到7300万,投给了《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和《不可思异》4部电影。7月,阿里影业和好莱坞以制作低成本惊悚片闻名的“狮门影业”达成战略协议。原中影集团副总裁张强,也成了阿里影业的CEO。
4月,百度推出“众筹频道”,同样打算从影视作品的众筹入手。《黄金时代》和计划中的《横冲直撞好莱坞》都是项目之一。
6月,腾讯推出“为虎添翼”电影计划,宣称即将投资《天将雄狮》、《痞子英雄2》等多部大片。9月,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又宣布,计划将莫言小说《藏宝图》拍摄成电影。
不止BAT,8月,视频网站龙头优酷土豆成立“合一影业”,很快参与联合出品的电影已有12部,总票房超过25亿。同样是8月,爱奇艺也与民营电视剧公司中位居第一的华策影视强强联手,共同出资成立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9月,成立3年的乐视影业宣布完成B轮融资,额度达3.4亿。11月,小米又分别与优酷土豆和爱奇艺达成了战略合作……
这就难怪,这几年走进电影院,每当一部电影片头打出“出品”字样的时候,各家影视公司密密麻麻的名字多得几乎要溢出银幕。匆匆一瞥,数都数不过来。《小时代》是这样,《一代宗师》也是这样,多到15家公司联合出品都不足为奇。
从前,詹姆斯·卡梅隆拍《泰坦尼克号》找来福克斯公司投资,拍到一半超支了,福克斯怕风险太大,又拉来派拉蒙再出一笔钱,算是协同出品,主要还是怕步了某些电影公司“一部电影拍破产”的后尘。
但现在联合出品的意味可太今时不同往日了。摆明了能大赚一笔的项目(按照更时髦的说法是“IP”),哪家都想插一脚进来,分一杯羹。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拥有丰富资源的大公司的加入,才保证了这个IP肯定是个能大赚一笔的项目——发行公司是伙伴,院线也是伙伴,营销又是伙伴,再加上几个互联网基因的小伙伴,想不红都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和明星的走红也是一样的:曝光率决定一切。
有人帮你决定
有了钱,当然就有了任性的资本。万众宠爱的IP,制作费不是问题,怎么豪气怎么来——《小时代》带四姐妹玩转罗马,拿下007都借不到的顶级游泳池;《一步之遥》件件西装都是阿玛尼,连箱子都是从巴黎专程运来的路易威登,每件都是博物馆收藏的真古董。《大闹天宫》的后期,据说调动了全国的CG电影特效从业者,整整做了一年。
虽然电影拍出来各有各的烂吧,花出去的钱还是不愁收回的。票房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2013年总收入10亿,超过电影贴片广告收入(6.5亿),2014年又迅速增长到15亿,把电影院映前广告(12亿)也给超越了。
想想看,你去年在电影里看到多少广告了?有阵子我连看三部电影,都看到了同一包酸酸乳,也真是醉了。豪气的国内品牌不仅在国产片里硬插入,还出口到好莱坞大片里去,《变形金刚》就是伊利——抱歉,我是想说一例。
不过遗憾的是,钱带给电影业的并不是多样化再生产的机会——反而,创作受制于票房。青春片市场最大,就一股脑拍青春片;惊悚片最以小博大,时不时来几部没有鬼的鬼片;喜剧片最讨好观众,来吧,一分钟八个笑点够不够?
赚到了钱的电影公司,心思大抵是:如何以更少的钱去套取更多的回报?于是2014年,我们看到太多综艺电影、粉丝电影,三天一部,五天一波,为了有钱,也任性得很。
最终,296亿票房,又大大刷新了纪录。有人说,是观众最有钱。但是,观众却任性不起来——你以为到了电影院看哪部片子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吗?
且不说有多少观众是到了电影院才问票房小姐“哪部电影好看”、“3点有什么电影”。即使是预先上网购票,也要看排片慷慨不慷慨。年初,贺岁档的《爸爸去哪儿》排片率超过30%;年尾,圣诞档的《一步之遥》首日排片超过70%——也就是说你打开购票界面,满眼看到的都是他他他。再看一眼拿了金马6奖的好口碑文艺片《推拿》,首日排片才3%哦,才几天工夫已经只剩早鸟场或者郊区场,想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排片帮你选,广告也帮你选,归根结底,都是钱在帮你选——别人花出去的钱,决定了你口袋里的电影票钱即将流向何处。
2014年最突出的一个案例,是年度国产片票房最高的《心花路放》。根据《电影界》的报道,在线售票的电商“猫眼”,“拿出价值不菲的推广资源,换来了电影出品方这个称号。同时,猫眼也是《心花路放》的唯一预售电商平台,预售票房超过1亿元。这不仅仅意味着有大量观众买了票、片方赚了钱,也开启了电影票销售方‘倒逼’电影院增加排片——预售的票房已经这么多,观众拿着这些兑换码自然想要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那么,为了多多吸金,电影院自然要给《心花路放》最多、最好的场次。”
“猫眼”如此,其他在线售票电商何尝不是。格瓦拉、微信都不约而同地有类似“土豪为你买单”的活动,像磁铁一样吸附摇摆不定的观众。而我们,从未这么像一颗时代里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