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琳
[内容摘要]本文以体验式活动为切入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记录了大班幼儿在家园互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计划性情况,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探寻大班幼儿计划性培养的体验式活动策略和模式,从而最终促进大班幼儿计划性的培养。
[关键词]大班;计划性;幼儿;教师
计划性培养是当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学习品质培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大班幼儿而言,学习和做事的计划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
一、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坚持不懈地渗透计划性的培养
《指南》的精神强调了“儿童是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为幼儿计划性培养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将计划性培养渗透于幼儿的生活环节体验中。
案例一:午餐前准备工作
观察对象:四位值日生
大概中午10:55,值日生午餐前准备工作要开始了,教师提醒四位值日生先想一想午餐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按照怎样的顺序、怎样分工才会完成得又快又好,需要帮助时准备求助谁等等,之后再交流,定好计划再行动。四位值日生协商了分工计划,一位值日生开始分碗筷,一位值日生配合他分餐巾,另外两位值日生配合教师督促其他幼儿有序地洗手和自选午餐。协助自选午餐秩序的幼儿突然说:“老师,我肚子有点痛,很难受,没法当值日生了。”这名幼儿只好临时退出计划,这时教师介入指导,抛出问题:“这名值日生的岗位由谁来顶替呢?”其他三名值日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协商后决定:由分餐巾的幼儿顶替肚子痛的幼儿,分碗筷的幼儿加快速度,把没分完的餐巾继续分完。午餐后,教师请一名值日生代表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分工合作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情况,以及他们完成计划过程中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调整计划等情况,教师对他们的表现加以表扬和肯定。
案例二:午餐后清洁工作
观察对象:幼儿C (性别:男)
午餐快结束时,教师提醒全体幼儿先想一想午餐后的清洁工作有哪些,按照怎样的顺序会完成得又快又好,先在心里做个计划,然后再行动。幼儿C听完点了点头,领会了老师的叮嘱,餐后他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教师请幼儿C分享了他的午餐后清洁工作计划,幼儿C描述道:“我先在心里计划好做事的顺序,然后按照计划先将餐具收拾好,再到盥洗间洗手、漱口、擦嘴和洗脸,最后回到餐桌旁将椅子搬走叠好。”教师对幼儿C的表现加以表扬和肯定。
案例三:午睡前准备工作
观察对象:幼儿D (性别:女)
11:40左右,午睡准备开始了,教师提醒全体幼儿先想一想午睡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按照怎样的顺序会完成得又快又好,先在心里做个计划,然后再行动。幼儿D听完点了点头,领会了老师的叮嘱,然后她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教师利用全体幼儿入睡前的三分钟时间请幼儿D分享了她的午睡准备工作计划,幼儿D描述道:“我先在心里计划好做事的顺序,然后按照计划先上洗手间,再到自己的床铺铺好被子,接着脱鞋袜摆放好,再脱衣裤,最后盖好被子躺下。”教师对幼儿D的表现加以表扬和肯定。
案例四:区域活动前准备
观察对象:幼儿B(性别:男)
为了避免大班幼儿在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时出现拿不定主意的状况,我们班级放置了“活动区计划表”。在区域活动前的准备时间,幼儿B在区域活动之前取出一张计划表,用简单的图标记录了自己今天准备要去活动的第一个区域是日常生活区“整理书包”,第二个区域是科学区“有趣的斜坡”,并且在第二个区的计划中想邀请幼儿Y一起游戏探索;在活动过程中幼儿B能按照计划花8分钟时间去了日常生活区按照课程表整理书包,接着他又去了科学区感受“有趣的斜坡”,他没邀请幼儿Y,而是和幼儿X一起探索斜坡的秘密,他们在那里研究了17分钟。
由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认识到计划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计划性的培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具体的行为操作为:先给幼儿布置任务,再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计划的制定,制定的方式可以是幼儿在心中的设想和规划,可以是和同伴用语言来协商确定计划,也可以用简单图谱记录的方式来确定计划,计划中要包含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比如做什么、在哪里做、使用什么材料、和谁一起做、花多长时间、是否需要帮助等等;接着,教师应鼓励幼儿立即付诸实践;最后,活动后要让幼儿反思回顾自己计划的完成情况,帮助幼儿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计划的价值,并感受到有计划性地做事能又快又好的成功。
在幼儿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平等的参与者、认真的倾听者和积极的支持者,可以根据对计划实施过程的观察,适时参与到幼儿的体验中去,了解他们预期的目标、制定计划的能力、实施计划的情况以及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详细描述他们的思想,或者帮助他们考虑执行计划的不同方法,并让幼儿体验可以怎样适时加以调整。
教师只有长时间坚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计划性的培养,幼儿才会不自觉地内化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而增强任务意识和计划意识,在计划性的发展上取得比较明显的进步。
二、在家园互动中体验,循序渐进地积累计划性经验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从家园共育的角度而言,幼儿园的教育如果能够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同样应承担幼儿计划性养成的教育责任。
案例五:劳动节之“我们爱劳动”系列清洁整理活动
观察对象:幼儿A(性别:女)
活动之初,第一次我们发放了《“我们爱劳动”体验活动》亲子互动表,请家长利用周末的时间引导孩子进行一项简单的清洁或整理工作,幼儿A在父母的指导下制定了个人的劳动计划,明确了本次活动的任务是整理书桌,计划的第一步是清理书桌上不用的废纸,第二步是用抹布擦桌子,最后是将书桌上的书、台灯、笔筒等摆放整齐;从家长对幼儿A在体验活动中的情况记录来看,幼儿A能够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但是劳动一段时间后想放弃,在家长的鼓励下继续完成此项劳动;在班级的分享活动中,教师也给了幼儿A肯定和表扬。第二次我们继续发放《“我们爱劳动”体验活动》亲子互动表,幼儿A和父母共同完成整理客厅的劳动任务, 幼儿A和父母共同协商制定了小组的劳动计划,明确了本次小组合作劳动的分工及个人的劳动计划,爸爸负责扫地和拖地,妈妈负责整理清洁电视和橱柜,幼儿A负责整理清洁沙发和茶几;同样,从家长对体验活动中幼儿A的情况记录来看,幼儿A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家庭成员协商,做好小组劳动计划及个人负责任务的计划;不用家长提醒和督促,能坚持完成此项劳动;劳动中的情绪状态较第一次而言更加主动积极,更有成就感;在第二次班级的分享活动中,教师请幼儿A来介绍自己在家中的小组合作计划以及实施情况,并给幼儿A充分的肯定。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善于运用家园互动表为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计划性提供平台。在家庭方面,活动之初家园互动表能很自然地将具体的教育任务传达给家长和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家园互动表能引导家长观察和跟进幼儿是否尝试做计划,并按照计划坚持完成任务,以及表达情绪体验情况等;在活动结束时,家园互动表能提示家长引导孩子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实施计划性的情况。在幼儿园方面,教师安排了两次分享交流活动,根据家园互动表上的记录,幼儿能对自己的体验过程进行介绍和回顾,同时教师给予幼儿正面的肯定,强化了幼儿对计划性活动的成就感。这样的家园互动能引导幼儿在活动进程中真实地体验怎样做计划,是否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反思,帮助幼儿更加合理地从做个人计划到合作小组计划、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积累计划性经验,同时也强化了计划性活动为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进行体验、运用和迁移计划性行为。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将体验式教学定位为: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亲自参与和表达表现,获得新经验和发展的活动。从以上几个案例的论述不难看出,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环节中的契机、发挥家园互动的优势有效促进幼儿计划性的培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有利于培养幼儿计划性的教育与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若也能注重引导幼儿体验计划性,无疑更加有助于促进幼儿计划性的培养。
案例六:社会性活动“我们爱劳动”之《清洁整理班级》
活动过程描述:从幼儿每天个别的区域清洁工作和小组值日生工作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虽然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是劳动中的计划性、合作性还较差;我们利用家园共育的平台设计了“我们爱劳动”的系列活动,希望通过让幼儿体验“从‘学习做个人劳动计划到‘学习做集体劳动计划,从‘学习独立完成劳动到‘与同伴合作完成劳动,并按照计划坚持完成任务”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大班幼儿的计划性、合作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增强参与劳动的能力,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本次《清洁整理班级》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体验有计划或没计划的利弊后,尝试与同伴商量讨论、制定合理的集体劳动计划,并验证集体计划及个人计划的合理性。首先,教师以故事情境导入,感受、观察并讨论:哪些地方脏乱?接着,感受并体验有计划或没计划的利弊,并尝试与同伴商量讨论、制定合理的全班集体劳动计划,在幼儿自愿选择劳动小组的前提下,引导幼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计划;然后,请幼儿回顾在家中与家长合作制定小组劳动计划的经验,尝试与同伴合作制定小组劳动计划,幼儿按照计划完成劳动任务,验证劳动计划是否合理,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鼓励幼儿坚持完成任务;最后,分享交流小组劳动计划及劳动成果,激发幼儿爱劳动和乐于助人的情感。
从该案例的活动过程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了培养计划性的环节和内容,并且一环扣一环地给幼儿创造了自己制定计划、选择方法、适时调整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计划、解决问题等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不断自己的体验,把清晰、程序化的做事方法内化到自身的行动中去,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和调控,才能引导幼儿将计划性的经验进行运用和迁移,将教师的策略转化为幼儿的策略,从而实现由教师或家长帮助下有计划地行动,发展为能够灵活处理和应用计划性的方法和技能;最终“活化”和促进幼儿计划性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2]赖学显.体验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
[3]鄢超云.学习品质——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的一个新领域[J].学前教育研究,2009.
[4]许卓娅.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J].学前教育,2011.
[5]高杰.“学习品质”关键词剖析[J].学前教育,2011.
注:此文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课题“体验式教学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YB-114)。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