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素,郝凤艳,郝肖阳
(天津市宝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301800)
天津市宝坻区近年来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
邢雅素,郝凤艳,郝肖阳
(天津市宝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301800)
目的:为了解宝坻区布病现状,掌握疫情动态,能够更好的及时控制布病疫情。方法:查阅多年来布病档案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布病流行范围扩大;病例增加;出现低龄化和非职业化现象。结论:河北、内蒙古疫区牛羊的流入;免疫、检疫、淘汰病畜的综合防治措施不利;部门协调工作不到位;缺乏健康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等是布病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布鲁杆菌病;布氏杆菌;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分析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患病的牛、羊传播,发病以牛、羊养殖人群为主。2004年以来,布病疫情波及范围增大,天津周围地区如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省份布病疫情较为严重,年发病率超过3/10万。[1]受周围地区的影响,天津市近3年人间布病疫情显著上升,宝坻区布病疫情近3年布病发病数越居天津市前3位。逐年上升的布病疫情,成为我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1.1 布病流行范围逐渐扩大
我区自2005年报告首例布病病例后,在随后几年内病例呈现散发状态。2005~2009年全区共报告布病确诊病例4例(分别为1例,0例,2例,0例,1例);疫情地区分布局限于3个乡镇。2010~2013年全区共报告布病确诊病例66例(分别为4例、6例、19例、37例);地区分布逐渐扩大到20个镇街,仅4个镇街未发现疫情。
1.2 新发病例成倍剧增、血检阳性率逐年上升
2005~2009年我区共报告布病新发病人4例,年均报告0.8例;2010~2013年报告布病新发病人66例,年均报告16.5例,是前5年的20.6倍。2005~2009年人间布病高危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始终为0,处于全市较低水平。但从2010年开始布病高危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阳性率呈现明显的快速递增趋势,2010~2013年分别为18%、6.17%、8.20%、8.42%。
1.3 布病发病出现低龄化和非职业化现象
从近几年报告病例分析看,农民发病占80%,其他人群如工人、家务及待业、医务人员等也有散在发病,表现出非职业人群的特点,同时出现发病低龄化的特点,最小年龄仅8岁。
综上所述,我区的布病流行目前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流行范围逐年扩大,疫情分布广泛;新发病人逐年上升,发病出现低龄化的特点;职业特征逐渐减弱,形成了由养殖人员和重点人群向接触畜产品及消费人群转移的发病趋势,这一结果同周边省份有共通之处。[2]
2.1 区疾控中心
区疾控中心按照《天津市布病监测方案》要求,及时完成辖区内布病病例流调、疫点处置、经济负担调查、病例随访、周围人员健康教育。每年开展高危人群感染状况监测,开展职业暴露人群摸底及统计上报工作。
2.2 区动物疫控中心
每年疫控中心都在国有养殖场开展大规模的布病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率高达90%以上。然而散养户由乡镇兽医站开展自愿有偿接种,由于布病疫苗不是强制接种疫苗,直接导致散养牲畜疫苗接种率低。我区的大型牛羊交易市场月交易牛羊1 000头左右,来源主要为河北、内蒙古2省份。开展的牛羊交易检疫项目有体温、观察牛羊的精神状态、饮食状态、口蹄疫、尿检瘦肉精等,布病不是必须检疫项目,即未开展布病检疫。乡镇兽医部门未曾开展布病防治宣传教育;兽医站有兽医接种、接生操作规范和防护要求,但操作过程无监督和考核;近年来有4名兽医发病。
造成我区目前疫情分布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1)由于市场经济的活跃,近年来我区农村从事养殖业人员增加,大量的外地牛羊引入我区,特别是我国人畜布病疫情严重省份内蒙古、河北等地牛羊的流入也是导致了我区人间布病病例逐年上升的原因。
(2)免疫、检疫、淘汰病畜的布病防治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传染源持续存在并进一步扩大,而且具有极大的流动性。
(3)经费短缺不能够保证监测工作和疫区处理工作正常开展。
(4)缺乏健康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也是导致人畜布病扩散蔓延的原因之一。
(5)部门协调工作不到位,卫生与畜牧部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影响了布病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
4.1 强化政府领导和部门职责。我区布病疫情形势非常严峻,建议区政府将布病防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召开专门的布病防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布病防控工作,使“检疫、免疫、淘汰病畜和监测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布病综合防治措施得到落实[3]。
4.2 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布病新疫区的医生意识匮乏,漏诊、误诊和漏报现象较为普遍[4]。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布病诊断和报告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布病诊断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轻布病给患者带来的沉重精神和经济负担。
4.3 加强宣传,促进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接触流产胎盘和布病活菌疫苗后洗手为保护性因素,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和防护习惯需要长期的干预才能形成[5]。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效降低发病率。
4.4 强化管理,规范病人治疗。完善布病病例的报告、登记及随访制度,为病人提供规范性、指导性治疗方案。
4.5 密切协作,加强联防联控。成立由卫生部门和畜牧部门组成的“人畜共患病防治协调领导小组”[6]。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的定期交流、报告、监测、资料共享制度,协调行动等联防联控制度,使布病防治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1]李 晔,余晓花,贺天锋.2004—2010年中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27(1):18-20.
[2]孙英伟,毛玲玲,李鑫,等.辽宁省2001-2011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3):268-269.
[3]郭曼卿,高学萍,李振宇,等.山西省大同市布鲁杆菌病预防控制示范基地农牧民问卷调查 [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l,30(6):678-680.
[4]殷文武,孙辉.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形势及对策建议[J].疾病监测,2009,24(7):475-477.
[5]张颖,徐文体,阴杰莹,等.天津市养殖人群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9):949-950.
[6]王传清,李星.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和研究现状及防控策略[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6):63-65.
R567
B
1002-2376(2015)07-0083-02
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