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瑾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练兵场(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10分)
嶙峋( )( ) zhēn zhuó( )( ) 潋滟( )( )
fù( )盖 xī ( )戏 温xīn( ) 翘( )望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李玉的演讲非常精彩,讲到动情处神采飞扬,真是旁若无人。
B.无论教室里多吵,她总是肆无忌惮地学习。
C.巍峨的黄山怪石嶙峋,这些巧石姿态各异,大自然实在是别具匠心啊!
D.秋风乍起,面对繁花落尽,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谁又能否认苏州园林不是我国各地的标本呢?
B.本届读书节增添了“我与书的故事”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C.《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不仅是因为编者精心营造饮食文化,更因为众多美食的吸引。
D.白马湖的春天是游览的好地方。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全文采用由总到分的结构,按照先主后次、从细部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其体裁为说明文。
B.《都市精灵》是一篇随笔,作者舒乙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C.《幽径悲剧》的作者是季羡林。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D.《明天不封阳台》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5.下图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7分)
(1)请仔细观察图形,简要解说会徽。(2分)
(2)下列文字是青奥会期间的一段新闻,请你为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昨天下午,南京秦淮警方通过媒体的报道,找到了8月17日下午在夫子庙景区平江桥上勇救落水女子的“洋雷锋”,他叫Panayiotis Stais(帕纳约提斯·斯泰斯),和妻子一起从南非来到南京,为参加青奥会马术比赛的女儿加油助威。警方对他的勇敢行为进行了表彰,“洋雷锋”也欣然接受。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了表达对来自世界各地友人的欢迎,请你做一回导游,带领他们游览一下南京的景点。(选择一个即可,南京的著名景点有: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秦淮河等)(3分)
二、阅读精品屋(36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6~7题。(6分)
送 春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6. 诗人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色。请结合相关景物,分析诗人笔下暮春的特点。(3分)
7.“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诗句中的子规(杜鹃)意象与大部分诗歌中的不同,试分析比较。(3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治水必躬亲
钱 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既不可执一( ) (2)泥于掌故( )
(3)非相度不得其情( )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泥于掌故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
C. 计利而忘义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D.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如是而后事可举
10.翻译句子。(6分)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2分)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2分)
(3)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2分)
11.选文通过列举海瑞的事说明了什么?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5分)
听取蛙声一片
鲍 淼
“鲁西南的夏夜,蛙声如潮……”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读范文,读到此处,真是声情并茂,自然也就感染了我们这些似懂非懂的孩子。
说起来真有些可笑,一个说蛙声如潮,大家都跟着说蛙声如潮,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潮”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只是想象着那场面一定很壮观,因为那时候我们听到的蛙声几乎是天底下最雄浑最美妙最动人的声音,纵使千军呐喊、万马嘶鸣,在此也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与之媲美。想一想,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天苍苍,野茫茫,没有指挥,没有伴奏,甚至连一个领唱都没有,竟然不约而同,声势那么浩大,配合那么娴熟,节奏那么欢快,即便是训练有素的乐队也无法企及。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天籁,现在想来,那一片铺天盖地的蛙声,应该是天籁之中最具魅力的一种。
说起蛙声,很容易让人想起南宋诗人辛弃疾《西江月》里的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无独有偶,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里也有类似的佳句:“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他们写的都是雨勤水丰的南国,都是稻花飘香的丰年,那一片蛙声虽说是“闹”,却不见一丝聒噪,反倒成了诗人的雅兴。然而,在雨如珍珠水如油的北国,“听取蛙声一片”则不一定是在风调雨顺的丰年,更多的是在阴雨连绵或暴雨如注的涝日。诗人陆游吟咏“蛙声经雨壮”,一语道破了蛙声的妙处——雨势越大,水势越旺,这蛙声自然如潮;没有雨,没有水,蛙儿们也便没了兴致,就像诗人没了酒,哪里还有这般欢畅?
如此看来,拿一片蛙声作丰收赞歌,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寄托与流露,因为喜雨好水是蛙的天性,那一片蛙声则可以看作对雨水的礼赞,但与年景好坏关系不大。现在回想这些东西,感觉人与自然还真是耐人寻味。就说咱庄稼人心里念叨的风调雨顺吧,那绝不单单是四季轮回中的风霜雨雪,更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相生相长的至高境界。还有这蛙声,没有雨露滋润,没有碧波荡漾,哪里会有如此和谐的曲子?
不知不觉间,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多年,而那一片蛙声却一直回响在耳畔,只不过都是些记忆的碎片。久居县城,无法身临其境,自然无法聆听。然而,偶回老家小住,却怎么也找不到记忆的所在。弟弟说,一年难得下几场透雨,根本存不下水,即使上游来水,不等流进村边的小河和村中的池塘,早已“同流合污”,不要说“游鱼可数”,连耐性稍强的蛙类也已所剩无几。
偶尔传来的一两声蛙鸣,不知是苟延残喘,还是愤怒的声讨,但于人类文明而言,应该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倘若白石老人在世,定会掷笔而去,哪里还有《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问世!
12﹒阅读全文,说说标题“听取蛙声一片”的含义。(3分)
13.文中较多地引用了古人诗句,试分析其作用。(4分)
14. 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现在想来,那一片铺天盖地的蛙声,应该是天籁之中最具魅力的一种。”(4分)
15.作者说:“倘若白石老人在世,定会掷笔而去,哪里还有《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问世!”他为什么会这样说?(4分)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岁月静好,我们欣赏着生活的多姿多彩,我们品尝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味道,请以“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